他把设备当娃养
今年47岁的陕煤集团黄陵矿业公司劳模岳庆从事供电工作25载,把供电设备当娃养,扎根一线,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门外汉”逐步成长为矿山供电专业带头人,由他个人完成的电网系统创新项目多达65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3项,被誉为煤矿电力系统“专家”。
1993年,刚从学校毕业的岳庆来到黄陵矿业公司,成了一名电力维修工。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可实操能力几乎为零,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给了他当头一棒。
面对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岳庆没有打“退堂鼓”,他放下思想“包袱”,暗下决心,既然选择了供电事业,要是干不出一番成绩,不如回家种地。
为了尽快掌握供电技术,白天在工作岗位上,大活小活、脏活累活他都抢着干,用他自己的话说,几乎每天都在和设备打交道,每一次设备故障处理结束后,他都一一将事故原因、排查流程、处理过程认真地记录下来。晚上,他沉浸在书海里,对当班工作中的技术难题结合理论知识一一反思总结。翻开工作记录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了他上班以来处理的各种设备隐患。正是勤于总结的好习惯为他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5年岳庆提出了用二维码管理供电设备信息的想法,针对矿区电网设备庞大的信息量,将所有电气设备的数据和资料转换成二维码信息登记造册,制作成设备特定的“身份证”,通过手机扫描,就可以了解关于设备所有的基本信息,解决了以往查阅数据困难的问题,为设备检修提供了直观快速的可视资料。2016年他引进无人机技术,采取“空地一体化”巡线模式,对高空或人员难以到达的地方利用无人机进行巡视。2017年他针对矿区香上35千伏输电线路点多、线长、面广,外部运行环境差的特点,提出了线路故障定位模式,引进线路故障智能定位系统,用来对故障点进行定位,每年为公司节约人力物力成本30余万元,线路年停电时间由15小时/年缩短至5小时/年。
2016年夏天的一个夜晚,店头地区暴雨如注,沮河水暴涨,岳庆接到电力该公司调度的电话:“香上供水线路跳闸,水厂瓦窑沟、神仙沟、丁子川及双扇门共计16个泵房停电,影响矿区正常供水。”岳庆火速赶到单位,迅速集合抢险队员,冒雨赶往事故现场。他发现一棵直径一米左右的大树由于雨水冲刷倾倒压断了线路,导致线路停电。为了尽快恢复系统供电,岳庆顾不得雨水拍打,脚下湿滑,拿起手锯,第一个爬上倾倒的树干,借着微弱的手电筒灯光,清理树枝,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力抢修,线路恢复正常,等回到家中已是凌晨三点。
“供电事业虽然很艰辛,但既然选择了它,就要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努力干好。”岳庆说。(张辉 曹川)
“四个探眼”的故事
一天四点班,黄陵矿业一号煤矿掘进队正要组织第一循环生产。“在正头打这四个眼有什么用啊?费时费力。”支护工陈忠泉一边打眼一边嘟囔,旁边的小李也跟着帮腔。
验收员张英启听到后一脸严肃地说:“作业规程上明确规定掘进工作面每个循环前必须先打探眼,然后才能掘进,你俩是不是没好好学习《规程》?”“别看这探眼四个不起眼,可是我们的千里眼和护身符,可以帮助我们探查到前面的水情,为安全保驾护航,用处太大了。”班长李鹏在一旁补充道。
陈忠泉和小李听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跟班副队长张海星见此情形,说:“八盘区靠近矿井的井田边界,地质情况复杂,水、瓦斯等灾害情况不明,必须提前施工探眼,探明地质情况才能正常掘进,一旦发生灾害就是灾难性的、毁灭性的。”陈忠泉和小李听罢,认真投入到打眼中。
近年来,一号煤矿始终将“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贯彻落实到生产实际,真正做到了不安全不生产、生产必须安全,向着更高的安全生产目标迈进。(张英 管苏)
瓦斯发电再添“新成员”
日前,黄陵矿业一号煤矿三号风井地面瓦斯抽放泵站瓦斯电厂顺利完成联合试运转并投入使用,继二号风井瓦斯电厂成功投用之后,一号煤矿瓦斯发电再添“新成员”。
黄陵矿业公司瓦斯资源丰富,所属的一号煤矿属高瓦斯矿井,瓦斯资源储量为240亿立方米,可抽量为108亿立方米,近年来黄陵矿业大力实施发展循环经济战略,一号煤矿紧跟形势,积极筹备,合理谋划,先后在二号风井及三号风井分别建成了瓦斯发电厂,变害为宝,既保障煤矿安全,又节约利用了能源,保护了生态环境。
一号煤矿总工程师焦稳锋介绍道:“三号风井地面瓦斯抽放泵站瓦斯电厂一期安装了12台发电机组,机组总功率8.4兆瓦,投产后,预计年发电量达6720万千瓦时,实现节能效益2573余万元,年产值3575余万元,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一号煤矿牢固树立“瓦斯可防可控”的理念,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探索瓦斯治理与利用的新技术、新途径,在保障井下安全生产的同时,有效促进瓦斯综合利用,实现了瓦斯治理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金辉 史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