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25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沈怡方:把扎根白酒的精神薪火传承下去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4-8 沈怡方先生.jpg

  2017年2月21日凌晨2点01分,酒界泰斗、一代宗师沈怡方先生因病阖然离世,享年84岁。

  从首次提出细菌发酵在白酒酿造中的重大作用,到通风制曲、麸曲法、提高新工艺白酒的质量、剖析白酒香味成分、芝麻香工艺的探索到参与主持历届评酒会, 再到淡雅浓香型白酒的确立、倡导“文明饮酒”的酒道文化, 沈怡方这一生,始终都在为酒业创新发展而奔波。即使在他人生最后阶段,仍然不忘为酒业创新鼓与呼。

  沈怡方先生进入酒行业60多年来,为白酒技术创新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他的病逝,是中国白酒行业的重大损失。

  熟悉的人都知道,沈怡方是个睿智幽默、乐观和善的人,无论是当年在内蒙古28年的坚守,还是在酒业科研这条道路上寂寞的探索。进入酒业以来,他常自谦为“一个酒业老兵”。即使晚年卧病在床,沈怡方仍不失乐观和坚强。他心里放不下的,仍然是他所钟爱一生的白酒事业。

  “我这辈子最想做的事,就是专专心心的搞白酒生产工艺的科研工作”——正是这句历经数十年风雨而不改的心声,让白酒泰斗沈怡方当得起“巨匠”的称谓,也正是这份质朴的坚持,使他赢得了人们发自内心的敬重。

  “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更富创造力,现在的社会也更能为大家提供人尽其才、 安居乐业的条件,科研的硬件设备更是先进,所以说,只要有心、用心,你们就不会再有我的遗憾。”沈怡方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扎根白酒的精神薪火传承下去。”吾辈自当勉励,不负老先生之望。

  阴差阳错

  把心扎根白酒

  由弱冠到而立,十年光阴。沈怡方彷徨过、苦闷过,摇摆过。然而,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政治上的失意、事业上的惶恐、现实中的无奈……阴差阳错地让沈怡方把心扎在根在了白酒上。

  1953年,大学毕业的沈怡方服从国家分配,远赴内蒙古。由于所学专业为化工,被当时的绥远省工商厅安排到了内蒙古轻工科学研究所工作。“我们那时的价值观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在我们的认知里,是人民的血汗钱供养我们上了大学,所以我们应该把所学到的知识,还给人民。越是去艰苦的地方工作,就越是光荣。因此在填志愿分配的时候,我们都填的是‘无条件服从组织分配’。”沈怡方这样说道。

  然而,时年20岁的沈怡方并未料到,他的报国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竟是如此之大。“当时,内蒙古的化工工业体系非常薄弱。举个例子来说,那儿有个天然碱湖,把碱湖里形成的天然碱挖出来卖,居然就被称之为‘化工’。而我这个学化工的,则被指派到当地的酒厂去搞化验。”沈怡方的失望,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内蒙古的气候和生活习惯也让来自江南的沈怡方难以适应。“圆白菜、胡萝卜、土豆——这三样素菜要吃半年以上。八、九月份收获以后,要一直吃到第二年的五月份。到了五月份,土地才解冻。那里的冬天,气温低到零下三十多度。风沙也很大。每天8点上班的时候起风,大沙砾子就往脸上刮,一天下来,就算是在装着双层玻璃窗户的房间里,桌子上也会全是土。”沈怡方说,因为条件艰苦,在53年被分配到绥远工业厅的大学生里,不乏不辞而别者。“工作两个月后,就有人开了小差。单位派人到火车站去劝说挽留,但他们再也没有回来。”

  于此前车之鉴,研究所的领导为了“拴住”沈怡方,甚至采用了“催婚”的办法。或许,这个在今天看来令人啼笑皆非的留人方法真的起了作用,沈怡方在内蒙古一呆就是28年。“我们的新房只有几平米,除了炕,就是一张小书桌。”说起那场简陋但幸福的婚礼,沈怡方仍然历历在目。

  人留在了内蒙古,但毫无疑问的是,在生产工艺落后的白酒厂里搞化验,并不能安定沈怡方那颗年轻的心。沈怡方坦言,在最初的几年,他老想着去搞真正的化工,以至于眼高手低。“我所在的化验室,是由一位高中学历的王姓工程师领导。由于没有做过实际的科学实验和轻视的态度,我抱着游戏的心态度,所以在头三个月里,我们所做的分析实验结果全部不准,没有办法上报。王工程师也不吱声。后来还是党支部书记找到我们,告诉我们说:‘你们这批大学生的业务能力真的不行,要好好找下原因。’当时我感到很惭愧。”

  而接下来的一系列事情,让沈怡方最终把根扎在了白酒上。“1959年的时候,我成为了预备党员。但因为反对当时的‘白水变酒’、‘猪粪榨油’和‘永动机’等明显不符合科学规律的东西,被定性成右倾机会主义。,每天晚上党支部开会,我都是被批评的反面典型。”政治上的失意,让年近三十的沈怡方非常苦闷,“我感到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如果不能在某方面有所建树,我将一事无成。”沈怡方告诉记者坦言,做出扎根白酒的决定,他在很大程度上是“被逼”的。“现实情况就是这样,我没有可能去搞我心目中的化工工作,政治前途也很黯淡,再加上年岁渐长,也只有选择把心安在白酒上,一条道走到黑了。”

  以匠入道

  “但为白酒言”

  从业六十余年,沈怡方看惯了白酒业的春风秋月。从最初渴望以成果出人头地的疯魔,到“但为白酒言”的忘情呐喊,这是怎样的情根深种?一个情字,让沈怡方的科研不再冰冷;一个情字,让沈怡方以匠入道。

  安心于白酒业的沈怡方,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爆发出了他的能量。他开始频繁下到酒厂,和工人们一起干活,在实践中对白酒的生产工艺进行观察、思考和科研。1964年时,沈怡方在汾酒试点展示会上以实践为依据,指出了当时白酒界权威理论的错误,一鸣惊人;1965年时,沈怡方又在包头试点工作中取得了通风制曲、酒精串香、剖析白酒芳香成分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只要用心,就能做出成绩。”沈怡方这样说道。

  今天看来,沈怡方的“用心”二字,在当时包含了太多的成份:出人头地的渴望、政治愤懑的出口、科研者本身的诉求……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沈怡方那颗炽热的心,在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环境下,被赋予了人情的味道,从而使其研究始终以人为本,并最终让他得以领悟了白酒之道。

  “做曲子的地方高温高湿,翻了曲子出来又是零下三十多度,我深受其苦。我就想啊,工人们这样也太辛苦了,得有个法子改善一下。于是我就搞了个通风制曲,用鼓风机通风的方式来控制曲子温度。设备搞出来以后,我连着蹲守了好多个晚上,把解决技术问题解决掉了。推广的时候,有个怀孕的制曲女工,看到这个,感动得拉着我的手直掉眼泪。”当沈怡方回忆起这段典故时,记者仍然能从他的眼睛里看到欣慰和满足。

  沈怡方的勤勉,感动了酒厂里的工人,而这些淳朴的劳动者们,又用自己的回报反过来感动了沈怡方。“那个时候,我和工人们的关系非常好。人家都说:‘这个年轻人,不像大学生。没有大学生的架子。’在我看来,这是非常好的评价。这说明我的付出得到了人家的认可,工人们愿意和我亲近,愿意和我真正探讨生产上的事儿了。我那时只有108斤,体质瘦弱,他们就照顾我,不让我干重体力活儿。三年困难期的时候,有个车间老工人还给我寄来了他辛辛苦苦积攒的60斤粮票。”

  沈怡方说,没有这些情感的支持,他不可能在白酒上取得现在的成就。事实上,这些难能可贵的感动,正是对沈怡方自身价值的最好肯定。“科研以人为本”,在那个并无此种说法的年代里,沈怡方却已有了深切的感悟。这份感悟,影响了他的一生,并最终成为了他明澈白酒之道的基石。

  从通风制曲、麸曲法酿酒到参与、主持历届评酒会,再到倡导白酒之道,推行文明饮酒风气,沈怡方的所作所为,已经远远超越了一名纯粹的白酒科研者。尽管他所处的环境和工作历经跌宕,然而他却始终无改对于行业的真情。白酒若有灵,在其眼中,沈怡方或可堪称“酒友”。

  爱之深

  痛之切

  “我的脑子里,转的全是白酒的事儿。白酒产业纵横中国历史几千年,我希望它后继有人。”面对这样的话语,行业中人不能不感动。沈怡方为白酒业奉献了一生,他的拳拳之心,是我们必须继承之重!

  垂暮之年的沈怡方,以麦田守望者的心态,时刻关注着国内的白酒行业。敢说、敢做、不计荣辱。

  但令沈怡方痛心的是,即使是在改革开放,白酒获得快速发展之后,业界仍然存在轻视知识分子,轻视技术的现象。他愤愤不平地说:“某全国知名酒企在人民大会堂搞新闻发布会,他们给发言的白酒专家发了2000元的‘咨询费’,却给文艺圈的主持人发了8万元的‘出场费’,相比之下,咱们仍然啥都不是嘛。你说你有这么多钱,干嘛不拿去改进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非得全用来打广告、搞噱头呢?”

  爱之深,痛之切。在沈怡方的眼里,白酒产业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技术上的,也有思路上的。而除此之外,更令沈怡方深恶痛绝的则是白酒被用于不正之风的现象,“我们辛辛苦苦搞出来的白酒,不是用来损坏国家栋梁,摧残人们身体的!”

  不过,沈怡方也认为,中国白酒的未来将是美好的。“白酒产业纵横中国历史几千年,足以说明其生命力的旺盛。我已经80多岁了,为什么还要出来到处跑?一方面是因为我脑子里转的全是白酒的事儿,不到行业里转转不行,坐不住;另一方面也是想多跟行业里的年轻人聊聊,把我知道的事告诉他们,让他们热爱这个行业,专心于这个行业。现在的年轻人比我们更富创造力,现在的社会也更能为大家提供人尽其才、安居乐业的条件,科研的硬件设备更是先进。,所以说,只要有心、用心,你们就不会再有我的遗憾。把扎根白酒的精神薪火传承下去,这就是我最大的愿望。”

  他是当之无愧的

  酒界泰斗

  多年来,沈怡方勤于钻研酿酒技艺,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他先后在内蒙古轻工科学研究所、江苏省食品发酵研究所、江苏省轻工食品工业公司、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等单位工作,受聘在复旦大学、无锡轻工业学院讲授白酒酿造专业课。不仅如此,沈怡方还受聘为全国第三届白酒国家评酒委员,并负责主持了第五届全国白酒评酒专家组工作。

  事实上,沈怡方这一生,就是为酒业创新辛勤耕耘的一生,在总结、发掘、提高、创新我国优质白酒传统生产工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他在运用科技手段对白酒风味成分进行科学检测分析、对己酸菌分离提取、对芝麻香型白酒酿造工艺及其风味探索和稳定提升、对白酒感官品评进行科学总结指导并确立香型风格标准、对白酒酿造中细菌(有益菌)重要作用的率先提出和深度研究、对新工艺白酒技术工艺创新和发展、对淡雅浓香型白酒风格流派的确立和积极倡导、运用黄酒糟成功酿造出优质芝麻香型白酒、在全行业创立和首倡中国酒道文化及其主张等方面,无不做出巨大创领,对白酒行业技术创新发展和飞跃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贡献。

  到了晚年,更是积极倡导要努力改变干杯法饮酒方式,传播理性文明的饮酒文化。他的成就,已经远远超越了一名白酒科研者的范畴,是当之无愧的酒界泰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