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钛白粉行业绿色科学技术研究院在京揭牌
●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潘爱华(右三)、工信部科技司科技处处长李建国(左三)、华盛绿色工业基金会执行会长李洪彦(左二)、漯河兴茂钛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茂恩(右一)等共同为北京绿色钛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揭牌。
■ 本报记者 李代广 北京报道
2月16日,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举办的“钛白粉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产融结合研讨会”上,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华盛绿色工业基金会、漯河兴茂钛业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北京绿色钛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
据了解,这是全国首个钛白粉行业绿色科学技术研究院。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工信部科技司科技处处长李建国、华盛绿色工业基金会执行会长李洪彦等领导,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钛白分中心主任毕胜等行业专家,漯河兴茂钛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茂恩等企业家,共计80余人出席会议。
会议现场发布了《钛白粉行业白皮书》,提出了钛白粉行业所面临的瓶颈,探讨行业未来发展方向,阐述钛白粉行业供给侧改革的目标,并提出关于行业绿色发展的相关建议。
业内专家认为,钛白粉行业目前正处在绿色转型的关键时期,而产融结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华盛绿色工业基金会执行会长李洪彦致辞
漯河兴茂攻克诸多难题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
数据显示,我国钛白粉行业经过60年的发展,到2015年,国内钛白粉年产能达306万吨以上,产量达到23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钛白粉生产国和消费国。2010年之后,我国成为钛白粉净出口国,2015年钛白粉出口量达53.8万吨,进口高端钛白粉约20万吨。
钛白粉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佳的白色颜料,被广泛应用于涂料、塑料、造纸、油墨、橡胶、化纤等工业,其生产方式主要包括硫酸法和氯化法。据统计,采用传统的硫酸法生产钛白粉,每生产1吨钛白粉要耗水100吨、耗能约1.6吨标煤,产生酸性废水约70吨、废渣约8吨,如不处理的话还将排放含二氧化硫、酸雾和粉尘的废气约2.5万立方米,节能减排压力巨大。
而氯化法生产流程简洁,连续生产能力强,产能大,占地少,资源消耗少,废物排放量低,国外钛白粉生产企业建设钛白粉厂首选氯化法。
目前,国内共有四家企业采取氯化法钛白粉生产工艺,其中三家为国外引进技术,漯河兴茂钛业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系自主研发,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
漯河兴茂钛业自主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万吨/氯化法钛白粉生产技术》先后通过了钛白行业专家组评审和工信部科技成果鉴定,该项目攻克了氯化法钛白粉生产技术的诸多技术与设备难题,突破了国外的有关技术的长期垄断,形成了完整生产线,实现了连续稳定达标生产,项目产品经国家涂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镇江泛华检测科技有限公司等国家级CMA钛白粉应用检测第三方实验室等检测机构、同行厂家和部分涂料、塑料、造纸等下游客户的检测验证,产品的总体质量水平优于国内同行,各项主要基础质量指标和在水性及溶剂型涂料、PVC塑料中的主要应用性能达到甚至部分优于国际一流产品的质量水准。
尤其是产品的分散性、遮盖力、白度等质量指标完全达到或略优于国际知名品牌产品,并且质量水平十分稳定。经瑞士通标标准技术服务公司广州分公司检验,产品中的有害元素成份镉、铅、汞、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二苯醚均符合欧盟R0HS指令的极限值要求,在通用型应用领域完全可以替代进口高档产品。项目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漯河兴茂钛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茂恩告诉记者,由于自主研发的沸腾氯化法生产工艺技术难度高、试生产费用高、缺乏资金支持等诸多因素,推进钛白粉行业绿色发展任重道远,北京绿色钛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正是肩负这样的使命应运而生。
●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钛白分中心主任毕胜致辞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钛白粉业欲借产融结合转型绿色
在“钛白粉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产融结合研讨会”上,国家化工生产力促进中心钛白分中心主任毕胜介绍说,我国的钛白粉生产规模已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位,行业供给侧改革近年来取得了可喜进展,生产工艺、装备、环保等技术取得巨大进步,产能集中度大幅提高,2016年全国排名前10名的企业综合年产量为172万吨,占全国总量的66.2%,其中龙蟒佰利联集团一家的产量就达58.8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2.6%。
但总体而言,国内氯化法工艺的发展仍然缓慢,到2016年全国仍只有4家氯化法企业,总产能规模21万吨。由于硫酸法工艺能耗物耗高、污染排放大,致使全行业绿色发展欠账较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环保和清洁生产水平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此外,无论是硫酸法还是氯化法产品,国产货都还无法与进口的高端产品相抗衡,与进口同类产品相比也至少有5000~6000元/吨的差价,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迫在眉睫。
同时,随着2016年钛白粉市场的明显升温,一些前些年停产的“僵尸企业”趁机复活,对行业长远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
基于此,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认为,在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当前我国钛白行业的产业升级面临巨大机遇,必须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加快提升行业的环保和清洁生产水平,优化工艺结构和产品结构,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
为此,潘爱华副司长建议金融资本深度参与进来,推动钛白粉行业的绿色发展进程。与会专家也认为,发起设立钛白粉行业绿色发展基金、引导金融资本介入,通过产融结合,助推钛白粉行业的转型升级,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漯河兴茂钛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茂恩出席钛白粉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产融结合研讨会
提升民族工业水平推动钛白业绿色改造和产业升级
在北京绿色钛业科学技术研究院揭牌成立仪式上,盛绿色工业基金会执行会长李洪彦表示,华盛绿色工业基金会以支持绿色工业清洁生产及环境保护事业为宗旨,致力于在工业系统内搭建绿色产业、清洁化生产平台。接下来,该基金会将与钛白粉行业合作,探讨由基金会发起、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设立钛白粉行业绿色发展基金的可行性,发挥绿色金融在产业供给侧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以绿色发展基金带动产业投资,加强技术创新投入,提升行业节能减排效果,从而推动我国钛白粉行业技术升级和产业整合。[下转P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