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11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酒话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本刊特约撰稿 曹建龙

  

  爱酒的女人不少,爱酒的男人更多。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酒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酒的起源,众说纷纭。多数人认同猿猴造酒、仪狄造酒、杜康造酒三种。酒,可以打开世界的通道,也可以打开感情的通道,在大街小巷散发或浓或淡的酒香。

  可是,人不是天生就会喝酒,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锤炼与适应。很多事情都要学,喝酒也一样,要学。二十年前,我是滴酒不沾。那时,一闻到刺鼻的酒味,就很反胃,感觉不舒服。待客时,迫不得已,也只是尝一口,在嘴里打转,不敢吞下肚。假如硬要与我干杯,我要么以不喝酒推脱,要么以茶代酒。

  记得,第一次学喝酒,我喝的是白酒,抿了一口,闭上眼睛,捂住嘴巴,眉毛一皱,猛然吞下去,硬呛出眼泪。当时,我还发誓,不喝了,今生都不喝了。

  可是,看到别人月下喝酒,灯下觥筹交错,酒后推杯换盏,那种场景与意境,让我羡慕不已。我向那些朋友中的“酒鬼、酒仙”请教喝酒之道。他们告诉我,学喝酒千万不要喝烈性白酒,那样会让自己畏惧,先喝点糯米甜酒,或者低度倒缸酒,或者青岛啤酒。

  喝时,一只手捏住鼻子,不闻酒味,一只手端杯,一饮而下,然后喝点汤,这样反复数次,准有收获。我照做了,此法不错。喝酒,正如交朋结友,一回生,二回熟。酒,喝多几次,自然会喜欢,会知道酒的魅力,会迷上喝酒。正如现在的我,一天三餐都想喝点酒。

  当然,喝酒要有气氛,一个人独斟独酌,是不能体验到喝酒的乐趣。喝酒,也与心情有关,正如一句古诗所言:借酒消愁愁更愁。所以,喝酒要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需要两人以上对饮才有味道,才能喝出酒味,喝出友谊,喝出人生的精彩。

  古代酒文化盛行,诸多诗人嗜好喝酒,留下有关酒的诗篇,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我也如此,喝点酒,写作特别带劲,也特别顺。

  现在,有人说,吸烟有害健康,有的人不抽了。有人说,喝酒伤身体,有人不喝了。可是我烟吸着,酒喝着。对酒,执迷不悟,觉得喝酒是人生的一大快乐。有好心情,喝酒;有喜事,喝酒;有文发表,喝酒;涨工资,喝酒!

  当然,喝酒要把握分寸,不能喝醉,不然对身体不好。有的人,嗜好喝酒,却很贪杯,总是一醉方休。醉了,不生事还好。可是,有些人喝醉,自控力很差,除呕吐不止外,还胡言乱语,脱衣脱裤,骂人打人,打砸东西,就像土匪、疯子。

  喝酒,兴致来时,很难控制“贪欲”,不喝到微醉,甚至大醉,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像这种情况,我也有过。我还记得,第一次醉酒,是在自家。那时,我喜好喝酒了,想试试自己的酒量到底有多大,我买来五瓶啤酒,一瓶一瓶地喝,只喝了两瓶,脸蛋发烫,全身发红。我知道,我已经被两瓶啤酒弄醉了,呕吐,喝茶醒酒。之后,我的酒量慢慢变大,三瓶啤酒不会醉倒我。再后来,白酒三杯也不在话下。

  在异地他乡也醉过,那是2012年4月,我在永康古丽中学工作,室友易勇老师请我跟几个来自湖南、江西、湖北、新疆、东北的同事吃饭。

  他们对我特别热情,轮番与我碰杯。大约每十分钟就要敬酒一杯,到底谁喝了多少,谁没有计算。刘主任见我红光满面,戏谑说:“凡是喝酒脸红的人,不会轻易喝醉,喝酒补肾;凡是喝酒脸青的人,醉了也不知道,喝酒伤肾。”他的话到底有没有根据,不去研究,但他的这番话很风趣,增添了不少风趣。

  在饭桌上,吃什么不重要,朋友的友谊很重要;喝什么也不重要,跟朋友一起喝很重要。喝酒,喝的是心情与感情,哪怕喝醉,也无所谓。好久没有像这样豪爽喝酒了,在敬酒的时候,我真的很难把握自己。

  我过于爽快,畅饮太多,不胜酒力,终于醉了。回到学校,我就呕吐。没有洗澡,躺在床上,一觉睡到大天亮。好在我喝醉,不会乱说话,不会骂人,不会打砸东西,而像羔羊一样温顺。

  喝酒的人,总是渴望常有酒喝。我在学校当教导主任那几年,常有应酬,常有酒喝,常与一些领导在饭桌上交流工作,喝酒助兴。酒桌上,像没有“久经沙场”,特别是经不起领导们的夸奖,在舍命陪君子的豪言壮语下,往往是一杯杯到底,一回回微醉,大醉。

  喝酒喝惯了,喜欢跟有一定酒量的朋友喝酒,那才够味。只要哪天悠闲,便约几个“酒肉朋友”,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在山庄,或者酒店里,窗户边,或者月光下,一盘海螺、狗肉、临武鸭、童子鸡、蔬菜、鲜汤,足矣。

  我喜欢喝的就很多,喜欢喝纯米酒,高粱酒,杨梅酒,葡萄酒。度数低的酒,用碗喝,度数高的酒,用杯喝。我不会猜拳,只会劝酒。与最要好的朋友在酒桌上,往往盛情难却,喝酒醉得快,时间过得快,要是不醉,说明没有完全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