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1月23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未来发展趋势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2016年,为维护整个私募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监管层出台了一系列监管制度,加大了对整个行业的管控。监管政策的出台,将市场与监管部门的博弈转为市场主体间的博弈,通过透明的注册登记标准、明确的行业行为准则和有效的事中事后监测处罚,保障市场主体间的博弈秩序和博弈环境,让私募基金行为真正回归市场。在监管政策的引导下,私募基金行业告别“野蛮生长”,朝着规范化、制度化方向迈进。

  

  行业竞争日趋激烈

  

  监管的趋严让近万家私募机构被清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现象愈发明显。私募行业发展开始良性竞争,这也意味着淘汰率会越来越高。不管是对于机构而言,还是对于从业人员而言,都将会面临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

  外部竞争方面,在当前宏观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资产收益率下滑,“资产荒”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私募基金行业的竞争将逐步进入拼业绩、比实力、做品牌的良性竞争阶段;内部竞争方面,强者恒强的局面可能会进一步强化,行业巨头将会逐步显露,新进入的机构,如果没有很强的股东背景、专业优势或资金资源优势,生存将更加困难。长此以往,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环境中,能够生存下来,并持续创造卓越业绩的私募机构就会被市场所选择,其专业度也将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多样化发展

  

  从专注于二级市场投资,到拥抱一级市场股权投资,登陆新三板,抑或申请公募基金,阳光私募不断谋求自身变革和破局。

  2016年以来私募越来越走向一级市场,私募机构已不满足于资本利得,而是通过成立新三板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定增、设立并购平台等,实现一二级市场联动创造收益。此外,众多私募机构还进军公募领域,其中不乏像鹏扬投资这样的私募机构已经成功申请到了公募牌照的案例,这也将鼓舞更多大私募涉足公募领域,以参股或直接申请等方式。而策略方面,2016年在A股市场的不温不火中,不少私募机构转而参与其他市场的投资机会,例如定增市场、CTA、网下打新等,此外,在股指期货受限、基差贴水等影响下,不少量化对冲私募转做了量化复合策略。

  展望2017年,随着市场不断成熟与发展,私募市场必将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投资策略,而私募行业也将向着多样化发展。

  

  分级监管

  

  2016年,为维护整个私募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监管层出台了一系列监管制度,加大了对整个行业的管控。但是,随着整个私募行业私募管理人数量的急剧膨胀、行业内管理规模的分化加剧以及策略类型的不断丰富,整个私募行业在分级监管方面仍较为茫然,在这种情况下,对私募基金进行分级监管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不同规模的私募管理人存在不同的风险点。同时,不同策略的基金也需分级监管。因此,对于不同规模的基金管理人,不同策略的基金的监管都应该有的放矢、有所偏重,不能以一概全。而目前我国对于不同规模的基金管理人,不同策略的基金的分级监管仍较为空白,2017年,整个私募行业对分级监管的需求越发迫切。

  

  行业形象有待加强

  

  2016年是私募的监管年,随着监管政策的频频下发,私募行业不断被爆出问题,证监会、中基协已陆续处罚了多家私募机构。例如,私募机构失联、私募机构操纵股价、私募机构爆仓跑路等新闻频频冲撞着大众的眼球,使得私募行业的形象受到打击。

  而另外一方面,2016年市场环境并不理想,股票市场全年区间震荡、期货市场暴涨暴跌、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利率债也创造出三年内最大跌幅,导致私募基金很难创造出亮眼的业绩,私募行业以平均负收益收场。这就使得投资者更对私募行业产生了质疑。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监管还是从业绩方面,私募行业的形象都在2016年受到了严重挑战。展望2017年,私募行业更需在提高专业度,建立品牌信誉方面做好功课、加强投入。

  

  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2016年7月中旬,证监会发布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业务运作管理暂行规定》对整个私募行业产品的杠杆率做出了严格的规定。暂行办法的出台,规范了整个私募行业的杠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个行业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保证了整个私募行业乃至整个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但私募基金在严控杠杆的同时,也会失去冲刺高收益的机会,这就对私募机构在投资选择上造成一定的挑战。2017年,私募行业在严格控杠杆以控风险的基础上,将更有必要选择合理的投资方法来创造出理想的业绩。

  (格上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