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中巴利益共同体意识,对打造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努力至关重要。若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走廊成果尽可能多地惠及巴基斯坦全体人民。中巴两国的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必须在此间发挥关键的作用,为破解自说自话的传播困局做出贡献。对中国而言,若借用一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27日在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对中国经济的表述,就是应着力培育中巴合作的新动能,撑起两国的新天地。
■ 胡亦南
中巴经济走廊各项工作落实难度之大,复杂程度之高,可能远超预期。有鉴于此,两国人文交流和民间合作尤为重要。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机场6月28日夜间发生的爆炸事件,为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写下新的注脚。土耳其连接欧亚大陆,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枢纽。当地近期频发恐怖袭击,无疑再次凸显了这项划时代倡议面临的多重挑战。
在中国的近邻巴基斯坦,这种复杂图景呈现得更加清晰。相较于中国其他的有核邻邦,巴基斯坦稳定可控,是中国唯一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巴铁”称谓名副其实。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既被多方寄予热望,又牵动了大国角力,具有空前的独特性。
目前,走廊总体进展顺利,早期项目正在落实之中。尽管如此,各项工作落实难度之大,复杂程度之高,或远超此前预期。中巴双方的特殊关系和对走廊前景的高调宣传,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两国彼此预期的错位和民间交流的滞后,也为此间涌动的各股暗流提供了弹药。
中资机构对巴基斯坦基本情况的认识,往往陷入矛盾之中。一方面,中国企业认为,中巴友谊比“天高、比海深、比蜜甜”,巴基斯坦发展空间广阔,走廊前景可期;而另一方面,他们也清楚地认识到,巴基斯坦安全形势复杂,针对中方项目及工程人员的袭击威胁或将长期存在。针对这种威胁,中方企业判断,由于两国领导层合作紧密,项目安全交由巴方军警负责,应无大碍;但同时,派驻当地的中国人员对巴联邦政府有限的信誉和执行力又心知肚明。政令出了首都伊斯兰堡以后,各省的配合程度严重存疑,中国相关项目安全很难得到切实保障。
即便是在与中方合作密切的信德省,安全形势也常有反复:该省首席部长卡伊姆·阿里·沙哈5月份才批准新招2万名警察来维持社会治安,省高等法院院长之子就于6月20日在卡拉奇遭到绑架,迄今无果。
使中国派驻当地人员更为心心念念的,是5月30日卡拉奇市古尔山哈迪德区发生的一起遥控爆炸事件,至少一名中国公民受伤。警方在爆炸现场发现了抨击“外国势力”控制当地自然资源的传单。事件发生地点靠近卡西姆港燃煤电站项目组驻地,该项目系走廊规划中首个启动并将最早投入商业运行的能源项目,已有数百名中国员工进驻。
当然,这种偶发事件的起因,并不一定与当地的安全形势直接相关。此间报道称,6月27日,170名为某中资项目提供安保服务的巴军退役官兵在卡拉奇某地进行示威活动,抗议其恶劣的生活状况,尤其是有限的住宿条件和饮用水源的缺失。
在复杂因素的作用下,中方企业对巴基斯坦社情的认知彼此冲突,不难理解。但这种观念上的矛盾,势必会对具体的政策制定造成困难和困扰。作为巴联邦政府最大的政治资本,走廊相关议题和项目话语权在被当地极少数利益群体挟持之后,对中国战略利益可能出现的反噬及其影响,应进入北京的视野之内。巴方特定群体的“等、靠、要”心理,也助长了该国内部的各种杂音,同样值得重视。
有鉴于此,人文交流和民间合作的意义尤为重要。自中巴经济走廊战略提出迄今,中国各地的媒体、学者踊跃讨论合作议题,相关机构如雨后春笋,各类活动层出不穷,出现此前少见的“边说边做”,甚至是“先说后做”的情景。在巴复杂的社情和两国民间缺乏有效沟通情况下,过于高调的单方宣传、走马看花的交流活动,以及由此衍生的种种近乎都市猎奇的文化想象,会在一定程度上对项目推进和中方在当地的各项善意举措形成压力。
构筑中巴利益共同体意识,对打造中巴命运共同体的努力至关重要。若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走廊成果尽可能多地惠及巴基斯坦全体人民。中巴两国的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必须在此间发挥关键的作用,为破解自说自话的传播困局做出贡献。对中国而言,若借用一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6月27日在2016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对中国经济的表述,就是应着力培育中巴合作的新动能,撑起两国的新天地。
说到底,中国应当清醒认识到巴基斯坦社情的复杂性,重新审视中国民营企业在相关项目中的参与空间,切实增进当地公民社会对中国的了解和信任,培育并激发巴基斯坦龙头企业、学术带头人等各方代表的主观能动性。这最后一公里的工作,发电发不到,修路修不来,难以规定节点,无法“提前完成”,而是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智库等非政府组织为依托,通过和风细雨、水滴石穿的努力,开辟并维护新的沟通渠道,把区域互联互通的根本,即民心相通落到实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巴经济走廊相关议题的进展,将对“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其他国家的实施提供关键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