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29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魅族被高通起诉背后:专利费贵到难以想象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能够在十几年的行业竞争及多次洗牌中存活下来,对于中国大多数手机厂商来说实属不易。6月23日,成立13年的国产手机品牌魅族被高通告上北京知识产权局,索赔5.2亿元。据调研机构IDC的数据,魅族是中国第八大手机制造商,2015年出货量为2482万台。假如魅族此前按反垄断法后高通协议缴纳费用,这笔高额专利费对魅族而言也是不菲数字。

  尽管魅族存在市场多年,却仍属于二线手机品牌中的一员。如今,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手机行业利润低、生存压力大的困境愈发明显。曾经的“中华酷联”也只剩华为一枝独秀。越来越多的手机公司朝着精品化的趋势转型,在特定的市场上找到特定的目标消费群形成小而美的品牌,比如魅族、努比亚、美图、金立、一加手机等。如何在细分市场中找到生财之道,成为目前二线手机品牌的生存挑战。

  不是不想交,真的太贵

  高通提出,提供给魅族的专利授权协议符合中国的《反垄断法》,并认为,专利授权协议的条款应当成为魅族获取高通在中国基本技术专利的基础。这些专利应用在移动设备中,包括与 3G(WCDMA 和 CDMA2000)和4G(LTE)无线通信标准相关的专利。

  高通此前与魅族进行了谈判,希望根据高通2015年提交给中国国家发改委的改正计划签订专利授权协议。但经过多方交涉,双方未达成共识,魅族拒绝向高通支付专利费用。

  高通法律顾问罗森博格认为,魅族不愿进行善意的谈判,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使用这些专利是违法的。故高通将其告上法庭。同时,高通指出,100多家其他公司已接受了基于改正计划的授权条款,其中包括中国最大的几家移动设备厂商。目前,魅族官方表示,此事正在确认中。

  为什么魅族迟迟不愿意给高通交专利费?事实上,高通和中国手机厂商的专利问题并非魅族个案,大部分手机厂商都不愿意交专利费。

  “原因在于太贵,贵到难以想象。”大部分业内人士对此都有着同样的答案。根据高通的协议,对于面向在中国销售使用的品牌设备的3G、4G必要中国专利的授权,高通将对3G设备(包含多模3G/4G设备)收取5%、对不执行CDMA或WCDMA网络协议的4G设备(包含3模LTE-TDD设备)收取3.5%的专利费;每一种专利费的收费基础是设备销售净价的65%。

  在智能手机的热销期和增长期,高通专利费虽然收得价格极高,但是厂商销售得多,只要早点拿到高通芯片的供货,这点专利费可以负担。但是到了2015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整体销量都在放缓甚至下滑,高通继续收取高额专利费,就严重影响了厂商的利润。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部2000元的手机,需要缴纳2000元 x 65% x 5% = 65元的专利费。而目前市场上该价位的手机都是超性价比,很多厂商微利润甚至亏损销售,高通按照整机收取的专利费虽然打了折,依然是沉重的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高通财报数据显示,中国是高通最大市场,上一财年为高通贡献了53%的营收,共计252.8亿美元,但反观手机厂商的利润情况却天差地别。

  根据市场咨询公司CanaccordGenuity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三星占全球智能手机销量的23.9%,苹果占17.2%。但从利润来看,苹果却占了全球智能手机利润的91%,三星仅占了14%。两家企业的利润合计占了整个产业的105%,因为大部分智能手机企业均出现了运营亏损。

  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当通讯模块变成智能手机成本中越来越小的一部份时,仅持有3G/4G专利的高通,还坚持按照整机出厂价格来收取专利费的做法,显得过时与荒谬。

  另一方面,魅族反抗的背后还源自于高通正逐渐失去对中国手机厂商的威慑力。在2015年上市的处理器中,高通高端的骁龙810发热严重,而中低端的处理器采用公版的A53核心,性能要弱于竞争对手MTK。

  中国主要的手机厂商华为、小米都在自己设计芯片,华为常年不用高通,而小米年初拿下了联芯,低端已经不用高通。同时,最近崛起的魅族和乐视都选择了MTK的芯片,中国手机厂商都在寻找替代品,专利费“拖一拖等一等”也就正常了。

  争抢苹果空当下的细分市场

  事实上,中国的手机企业过去几年一直被两棵“参天大树”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棵是苹果的创新、一棵是高通的专利。中国国产手机品牌尤其是二线品牌一度在生死线上挣扎。

  记者的采访调查发现,在苹果创新力减弱以及发改委和高通在垄断案上的和解之后,苹果销售出现下滑,高通的影响力也出现下滑的趋势,中国国内品牌抓住自主创新尤其是抓住细分市场和渠道,开始出现惊险突围,除了华为作为一线品牌成功成为中国手机领导者,二线品牌魅族、努比亚、美图、金立、一加手机等也纷纷确立了自己的市场定位,开始填补苹果留下的细分空当。

  随着手机市场的日渐饱和、竞争加剧,手机品牌已经从单纯比拼参数、价格,升级到了比拼用户体验、软件系统和资本运作能力。简单的降价促销在消费者中的吸引力在不断降低,加上手机生产成本的增高,以及对线下渠道的发力,都需要较强的资金实力。人口红利的退却、行业竞争和资本洗牌改变了国内手机品牌的生活环境。

  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初,中国的手机品牌仍有540余家。而到2014年末,140家已经消失。IDC预计,自2016年开始的四至五年中,将会有超过30%的IT厂商破产。

  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众多中国品牌最后的救赎。包括一加、乐视、酷派等品牌在近两年都相继在海外发力获得了生存的空间。但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如今新入局的锤子、努比亚、IUNI、美图等手机品牌正在尝试深挖细分市场需求,寻找错位竞争机会。  

  (张斯 孟庆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