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07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温州:破产重整让僵尸企业看到新希望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有一句话在温州民企老板中颇为流行:“与其跑路,不如申请破产保护。”一个个破产重整的案例,让企业看到了新希望。2015年,温州市审理的破产案件约占全国总量的10%。温州正在探索用市场化方式推进企业破产重整,化解民营企业面临的资不抵债、企业主跑路、担保等风险。

  

  在推动企业破产、重整过程中,温州交出了这样一份答卷:2013年至2015年,温州市法院共受理破产案件554件,审结425件,分别占浙江全省的43.79%和53.59%。通过破产促成海鹤药业、中城建设集团等一批温州本地龙头企业成功重整,盘活土地1888亩、厂房111.47万平方米,安置企业职工1万多人,清理企业债权债务166.79亿元,化解不良资产80.21亿元。

  “迫不得已”的破产路

  “温州在慢慢好转。”提到今日的温州经济,温州市政府相关人士表示。“温州面临金融风险最困难的时候是2013年、2014年,2015年温州已经逐步走出来了。今年温州肯定比全国的情况还好一点,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有望双降。”

  “春江水暖鸭先知。”上述政府人士认为,这与温州经济以民营企业、小微经济有关,有先发先觉、先行先试、先走出来的特点。

  温州破产管理人协会名誉会长周光回忆起2011年到2013年那段时间仍心有余悸:“2011年是我们温州人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份,那一年温州发生了民间借贷风波,老板失联跑路,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跳楼自杀。”

  上述政府人士介绍:“经济脱实向虚,没有守住主业,没有真正转型升级,民间资金过度繁荣,信贷投放过猛,杠杆放得过高,企业过度举债。资金链条断裂后,大量企业陷入困境。”

  大量的僵尸企业随之出现,就像一个个毒瘤,严重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温州市多方形成共识,必须通过推动企业破产来去除经济发展的毒瘤。

  推动企业破产并不容易!温州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徐建新是温州民营企业破产重整的推动者和实践者,他深有体会。

  温州市政府相关人士表示,僵尸企业处置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具体处理时各方要利益共进退。“总结了四句话:就是企业担一点,银行让一点,政府帮一点,司法快一点。”

  政府人士将其中政府的功能定义为“帮扶”:政府的帮扶是有力度的,但政府帮扶侧重在整体政策协调,政府不针对某一家企业去决定你的生死。这家企业到底该不该破产,该活下去还是救助,应按市场原则由债权人等企业利益相关方决定,政府不主动拿主意。

  2012年以来,温州成立由市长担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法院院长任副组长,公安、国土、住建、财税、工商、经信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企业破产风险处置小组,并先后多次召开专题联席会议,起草并出台两个《企业破产处置工作联席会议纪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在企业破产审判工作的服务职能,有效解决破产企业涉税、重整企业信用修复、破产企业工商注销登记等难题。全市11个县(市、区)也都成立了企业破产风险处置领导小组。

  法院为了提升破产审判质效、平衡案件工作量,在绩效考核机制上也做了探索,出台纪要明确司法重整案件以16件二审案件计件、有产可破案件以8件二审案件计件等折算标准,充分调动破产案件审判办案的积极性,破产案件的受理、审结速度大幅提高。

  破产重整企业焕发新生机

  徐建新认为,破产可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法院对进入破产程序的案件采用差异化处置原则,对于有发展前景、产品销路比较好,只是暂时由于资金链断裂,生产难以为继的企业,裁定企业进入破产重整程序破产重整,“也就是把这个濒临破产的企业保护起来。”

  “进入破产程序以后,所有对企业的财产保全措施应当解除,执行程序应当中止,等于是把企业保护起来,进行包装,引进战略投资人。有人来投资,他觉得你这个企业是有前景的,只是你没资金,那我有钱,钱投进来,这个企业归我,就把这个企业救活了,就是重整。”徐建新说。

  推动破产企业重整,采取创新的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在市场出清的同时最大限度盘活资源,原先“烫手”的破产企业吸引了不少新的投资者的目光。

  中城集团曾是全国500强企业、温州龙头建筑企业,也是温州地区唯一具有特级资质的建筑企业,该企业破产前的年产值达到80亿元。但在2011-2012年民间借贷风波中,中城集团负债累累,债权工程达到几百亿元,还有两万多农民工等待安置。

  当新的战略投资人、现任中城集团董事长汪一心看到招标机会时,他没有多少犹豫,就看中了中城在建筑行业取得的特级资质。

  “在温州,中城是我很向往的一个资质平台。我在建筑业十几年,从三级做到二级,花费的时间大概有五到七年。要做到特级,我这样的年纪根本达不到。这次中城破产重整给了我一个机会。”

  为调动出资人在破产重整中的积极性,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办理中城破产案件的温州瓯海法院确立了两个目标:一是保留债务人企业的主体资格,维持来之不易的各类优质资质和企业荣誉;二是要切断战略投资人与债务人企业的或有债务之间的联系,也即重整后公司不承担破产申请受理前的所有破产债权(存留清单列明的须承担的行为债务除外),不享有存留清单列明之外的资产、权益。

  破产重整案的律师瞿韶军介绍,中城集团当时债务关系复杂、数额巨大,他们用清算加剥离的方式重整,先算清它到底欠债多少。

  “因为中城集团是一个特级资质的企业,它的产值、它的税收有各方面的要求。如果我们把老的(资产)都放在中城的话,那是没办法重整的。我们初期核定的资产是25个亿的债务、账面资产10个亿,能够回收的资产恐怕又是一个相当低的比例。”瞿韶军说。

  如此一来,只能把新账、旧账分开。简单说,把资不抵债的部分剥离出去,把核心优势资产留下来。“所以在特别的情况下,我们先采取清算式,再采取剥离式来处理。剥离是为了解决中城集团未来的路子,我们以他们的名义成立了一家子公司,现在叫中城企业管理公司,作为剥离公司的替代公司,来对原公司的一个债权债务进行处理。”

  2012年,温州的百年老店海鹤药业也深陷民间借贷泥淖,资不抵债,依法须进行破产清算。可是一旦清算,企业的无形资产就可能消失,一些当地人熟知的老字号药品也就没了。

  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公告发出后,拥有5项GMP、51个药品文号的海鹤药业吸引了不少知名实力药企的关注。云南白药、碧生源等企业都表现出了对海鹤药业的兴趣。

  但海鹤药业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让投资者望而却步。担任海鹤药业破产管理人的律师周光想到了“债转股”的办法,让企业维持经营。

  “我们当时把这个企业通过债转股维持下来。这个方案得到了法院的支持,也得到全体债权人的通过。债转股以后,通过公司化治理,实际上管理人在那里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是正常进行的。”周光称。

  债务变股份,海鹤药业平稳进入过渡期之后,企业引来新的战略投资方,终于迎来了新生。“到2014年6月份,我们引进战略投资人,进来以后,企业搞得非常不错,已经完全超出了我们过去生产的规模。”周光说。

  温州市政府相关人员总结:“坚持分类处置,一企一行一策是温州市政府处理僵尸企业的一个原则,不能搞一揽子政策。”

  不过,相关人士也强调,温州企业的破产案例带有这一区域的特殊性。“有别于东北、有别于国企和资源大省的破产案,温州是民营经济、市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十几年前温州就有一句口号,企业遇到困难‘找市场而不是找市长。’”

  (任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