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6月01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护航:中国安保企业海外试水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市场亟待规范监管 中企海外安全问题催生海外安保热

  ■ 陈婧

  

  “这不只是一个黄金市场,而是一个钻石市场”。在一个以“海外安全”为主题的论坛上,一位业内人士如此强调海外安保的市场前景。

  一支来自中国的“淘钻”队伍——中国本土安保企业,正在进入这个增长快速、潜力巨大的市场,想要在保守估计市场总额大约100亿美元的大蛋糕中分一杯羹。

  不过,“淘钻”之路并不容易。

  进军高风险地区

  隔着一道两米多高的水泥院墙,一束眩目的火光在夜色中腾空升起。

  这里是伊拉克首都巴格达。2016年4月17日,作为一家国内大型工程企业的安保顾问,周晓飞下榻在这里的一家酒店。看到火光升起的瞬间,周晓飞有点懵,下意识地后退了几步。在他的身边,当地服务生和安保人员跑的跑、举枪的举枪。

  周晓飞的工作就是和无处不在的风险、不期而遇的致命威胁打交道。

  伊拉克是周晓飞第一次走出国门的地方。10年前,作为曾在“雪豹突击队”服役的一名武警战士,周晓飞被派驻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执行安保警卫任务,是中国驻伊拉克大使的随身警卫。

  退役后,周晓飞涉足企业海外安保业务,目前受雇于伟之杰安保集团,成了一名业内知名的“海外安全顾问”。自2011年后,他几乎保持着每年一次的频率造访伊拉克,今年已经是第6次了。作为安全顾问和安全培训教官,他还曾去过乍得、尼日尔、苏丹、南苏丹、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秘鲁和沙特阿拉伯等国。

  周晓飞的足迹,大致勾勒出了中国安保企业“走出去”的路线。同时,这条路线也是随着近10年来中资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而形成的。

  收益当然是驱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动力之一。但其中也不乏无奈。作为对外投资领域的后来者,中国企业有时候不得不向一些西方国家“看不上”的高风险地区进军。

  分一杯羹殊为不易

  今年4月,凤凰国际智库推出了一份“国内及在华安保公司”排名,国外安保行业巨头士瑞克保全公司(G4S)和化险咨询(Control Risks)高居榜单的前两位。这份报告指出了国内外安保行业之间显而易见的差距:“士瑞克保全公司从事安保业务已有100年历史,化险咨询也早在1975年就开展了海外安保业务。而中国国内主流安保企业直到1993年才开始起步。”

  差距体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国外大型安保企业的服务合同通常都厚达几十页,非常详尽;而我们的许多安保企业的合同往往就是几页纸。”中国海外安全与防卫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新平说。

  在中国安保公司国际部总监黎江看来,2015年甚至可以看成是中国“海外安保”行业发展壮大的“元年”。

  说起2015年,海外安保圈儿里都会提起一起不幸事件。

  2015年11月20日,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3名高管,在西非国家马里首都巴马科的一家酒店遭遇恐怖袭击遇害。习近平主席就此事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加大投入和保障,加强境外安全保护工作,确保我国公民和机构安全。来自国家高层的重视,加上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风险意识提高,黎江体会到,上门咨询海外安保业务的人比以往多了“三五倍”。

  市场无疑是有的。“仅仅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家中资巨头,一年的海外安保费用就在20亿美元左右。”刘新平说。

  但是,要想在海外安保市场中分一杯羹,却殊为不易。个中原因多多。

  比如,依照有关规定,中国安保公司人员在海外不能持枪,这是相比于西方安保公司的劣势之一。因为不能持枪,诸如随行护卫等业务,中国安保公司通常无法承接。

  事实上,能否持枪并不是国内安保行业发展的真正瓶颈所在。人才才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黎江告诉记者,大多数涉足海外安保的企业,都是从国内安保业务过渡而来的,“这是一个从劳动力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的跨越。“现在行业中主流的海外安保企业,大多采用的是向海外派遣精品安全官的模式”。

  于是,合格的安全官成为稀缺资源。而所谓“合格的安全官”,经验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能文能武”是当前海外安保行业用人的理想标准。但是,要找到现成的理想人才并不容易。像周晓飞这样在从业前就有在海外高风险地区常驻经历的从业者,在业界是凤毛麟角。

  伟之杰安保集团总裁者美杰认为,安保行业吸纳人才的一个瓶颈,还在于人才本身的观念。他表示,我国的一些退役军警,退役后似乎更愿意“当公务员,谋个铁饭碗”,发挥特长进入安保行业,并不是这些怀有特殊技能的专业人士的主流选择。

  市场亟待规范监管

  希望让中国安保公司做安保的海外中资企业项目并不少,但问题是,市场上能够提供完备海外安保服务的公司并不多。刘新平说:“目前,真正涉足海外安保业务的中国本土安保公司满打满算不到20家,真正在海外落地的公司最多也就10家左右。”

  在海外安保市场里,真正合格的“玩家”并不多,但市场却被炒热了,甚至是“过热”。 

  “恶性竞争”的苗头已经开始显现。“低价竞争、虚假宣传、托关系拿项目,这些都并不鲜见。有的公司并不具备安保资质,却以咨询公司的名义、以在海外临时注册公司或挂靠有资质的公司的方式,来争夺项目。”刘新平说。

  “没规矩、没门槛,谁都可以做,鱼龙混杂”,这是者美杰眼中的海外安保市场现状。“中国本土的安保企业现在是各走各的道、各唱各的调。一个个小舢板怎么比得过人家大航母呢?”者美杰反问道。

  有鉴于行业现状,刘新平提出了创建一个行业联盟,设立行业标准,整合海外安保行业的想法,“英国士瑞克保全公司就是由几家小公司整合起来的”。

  也有人建议,政府应大力扶持中国海外安保企业的发展。不过,黎江对这种说法有些不赞同。黎江认为,政府的作为也应该有界线。“什么叫扶持安保企业发展?是让国家分配给你项目,还是强制让海外中资企业购买多大比例的中国本土安保服务?如果是那样,无异于是要创造一个新的垄断市场”。

  刘新平也持与黎江同样的看法:“行业的发展最终还是要靠市场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