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解决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顶层设计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战略性指南。
■ 李后强
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深受鼓舞,一夜没眠,为伟大号召而倍感振奋,为伟大使命而倍感振奋,为伟大精神而倍感振奋,为伟大时代而倍感振奋,为伟大前景而倍感振奋。这次讲话极端重要,解决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的顶层设计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战略性指南。这次讲话极富创新性,立足国际国内形势,总结了历史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和新战略,为哲学社会科学开创新局面指明了方向和重点。这次讲话极具操作性,让广大专家学者解放了思想,消除了顾虑,放下了包袱,可以轻装上阵,大胆投入国家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次讲话极具牵引性,必将大大激发学界的创新灵感和创作热情,带来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繁荣和巨变,推动发展进入最好的黄金时代。我们社科界的专家学者要充分认识这次讲话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刻理解和领会讲话的精髓实质、核心要义,并完全彻底地落实到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贡献力量。
学习体会之一:
伟大时代需要理论和思想引领。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知识和理论有效供给不足问题突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是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迫任务。我国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国,研究队伍、论文数量、政府投入等位于世界前列,但目前在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近三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发表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讲话,这六次讲话思想深刻,一脉相承,前后呼应,各有侧重,亮点纷呈。在著名的”819讲话”中,他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历史表明,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学习体会之二:
这个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了的世界观,社会科学的任务就是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当前最重要的是研究在信息化条件下的社会科学发展问题。例如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基因工程、智能手机、宇宙探索等带来的社会问题。因此,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学习体会之三: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
学习体会之四: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加快构建“六大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应用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各体系之间相互联系和协同。要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人才体系、综合发展体系、教材体系。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要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构建种类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体系。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学习体会之五: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体现“六性”发展原则。
一是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二是要体现原创性、时代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加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领域的分析研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三是要体现系统性、专业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囊括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冷门学科等诸多学科,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学习体会之六: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高度关注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野,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当代哲学社会科学最关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人内心等问题。发展趋势是精细化、综合化、交叉化、多元化、国际化、本土化、主体化。学科界线模糊甚至消失,相互渗透,高度分化、高度综合是重要特征。经济学分化出80多门学科,社会学已经分化出60多门学科。“老五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量子论)、“新五论”(混沌论、分形论、孤波学、超弦论、相对论)等思想,广泛应用于哲学社会科学,创造了非平衡经济学、社会控制论、经济控制论、信息经济学、信息法学、定量社会学等。许多社会科学问题没有国界,如和平、发展、人口、粮食、资源、生态环境、公共卫生等,对话、交流、合作成为主流。研究方法正在走向实证化、模型化、定量化、团队化、网络化、系统化。定量分析大量用于社会科学研究。数理法学、社会定量学、数理语言学等已经出现。人工智能、深度学习(谷歌阿尔法狗人机大战)、生物克隆、基因治疗、引力波、反物质、暗物质等,深刻地影响着哲学社会科学。
学习体会之七: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这个根本。
中国就是中国,世界独一无二,没有现成模式和道路可以借鉴,没有既定的参照系可以比对。中国必须寻找自己的发展模式,因此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有没有中国特色,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主体性、原创性。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自己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当代中国最主要的问题是没有完成现代化进程,特别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还在进行中,因此缺乏科学精神、契约精神、法治理念和公平意识。尽管百年来无数能人志士一直在为中国现代化努力,但还是“半截子工程”“烂尾楼”。要推进中国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的唯一宗旨。因此,解决中国问题必须以人民为中心,以民生为基点,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要点,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核心,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处理好几大关系。一是西方思维与东方思维的关系。二是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三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四是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五是经济新常态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搞好新动力切换。要深刻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思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立科学合理的分配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学习体会之八: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放手让广大知识分子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现在的问题是,机构多成果少、论著多创新少、名人多名著少、消费高效率低,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师,必须尽快解决这些问题。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要认真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到政治上充分信任、思想上主动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领导干部要主动同专家学者打交道、交朋友,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使用,让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重要岗位上发挥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26日讲话中指出,知识分子有思想、有主见、有责任,愿意对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来自知识分子的意见和批评,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要热忱欢迎,对的就要积极采纳。即使一些意见和批评有偏差,甚至不正确,也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宽容,坚持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要提倡理论创新和知识创新,鼓励大胆探索,开展平等、健康、活泼和充分说理的学术争鸣,活跃学术空气。要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让他们把才华和能量充分释放出来。
学习体会之九: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要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
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是专家学者应有的品格。要增强创新意识,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抢占国内国际创新制高点。要把握创新特点,遵循创新规律,既奇思妙想、“无中生有”,努力追求原始创新,又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善于进行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既甘于“十年磨一剑”,开展战略性创新攻关,又对接现实需求,及时开展应急性创新攻关;既尊重个人创造,发挥尖兵作用,又注重集体攻关,发挥合作优势。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专家学者应有的情怀。要坚持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始终胸怀大局、心有大我。要坚守正道、追求真理,立足我国国情,放眼观察世界,不妄自菲薄,不人云亦云。要实事求是、客观公允,重实情、看本质、建真言,多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献计出力。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有损国家民族尊严、有损知识分子良知的事。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
(作者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2016年5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