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首届县域互联网+流通发展论坛上,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公开表示,苏宁今年内将在农村电商市场投入50亿元,并通过成立苏宁农村电商学院推动农村电商人才的专业化发展,打造农村电商生态圈。
“苏宁线上线下平台三天销售600万斤,不仅解决了苹果滞销的问题,还为山东日照、山西祁县、陕西旬邑县、甘肃静宁县等地果农搭建起了一条走出大山的绿色通道。”在5月10日举行的“苏宁农村电商学院成立暨首届县域互联网+流通发展论坛”上,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在演讲中通过“四月苹果电商销售月”中案例的分享,向现场100多位地方县长发展农村电商释放出了强烈的信心。
张近东表示,农村电商是一个十万亿级规模的市场,苏宁发展“销售、纳税、就业、服务、造富”在当地的“五当模式”,目标就是希望打造农村经济发展的电商生态圈,助推各地形成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品牌化和人才专业化的发展。他认为,优质的培训资源是农村电商系统发展的关键。
商务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司副巡视员刘德成在论坛上表示,整合统筹、开放共享的行业资源将有效助推农村电商的创新发展。可以说此次苏宁农村电商学院的成立,恰当契合了农村电商发展的火热局面,苏宁通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农村电商发展样本,这与其互联网零售能力的锻造如出一辙,正处于全面开放输出的阶段。
产业化、品牌化和专业化
破题农村电商发展瓶颈
农村电商市场虽然广阔,但是并不代表这条路就畅通无阻。张近东在论坛上指出,目前农村电商的发展面临着农产品经营“小而散”、农村物流网络不健全以及农村电商人才匮乏三大棘手问题。发展农村电商是一场长期、系统的工程,苏宁希望通过互联网零售CPU的输出,助推各地形成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品牌化和人才专业化的发展。
张近东在会上顺势宣布了苏宁围绕农村电商发展的三大策略。一方面将通过苏宁易购直营店、中华特色馆等渠道反向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与此同时,借助苏宁大聚惠、苏宁众筹等互联网特色营销平台助推农产品的品牌化发展;此外还将通过成立苏宁农村电商学院推动农村电商人才的专业化发展。
“农村电商是苏宁发展互联网零售的重要战略之一,我们和国务院扶贫办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中国扶贫基金会合作,与甘肃、陕西、江西、河北等省政府达成战略合作,以及今天成立苏宁农村电商学院,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多渠道、多力量,助力各地农村电商经济繁荣发展。”张近东说。
五当模式打造农村经济发展的
电商生态圈
尽管困难重重,但农村电商正吸引着更多互联网巨头杀入。
第三方机构艾瑞提供的《农村电商白皮书》显示,在过去的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为16.2万亿元,增长21.2%。2016年,预计仅农村地区的网购市场总量就将突破4600亿元。
但张近东对农村电商的前景显得更乐观。
“我认为,农村电商的市场空间应该在十万亿级的规模,它包括了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工业品消费等一系列环节,而这其中仅农产品销售的市场规模就超过了5万亿元,所以说,农村电商有着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张近东说。
据记者了解,目前,各大互联网企业积极布局农村电商,资本不断涌入,加速开拓农村市场。电商巨头阿里、京东也开始布局农村市场,在各地铺设下沉渠道,开设服务点,加强农村地区的网购推广和服务。
而苏宁在农村市场的开拓则更加具有先天优势。依托于线下连锁店面的先天优势,苏宁通过建设直营店为农产品搭建“上行”通路,而后通过线上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进行销售和品牌推广落地。
张近东提出,苏宁不仅要帮助各地破解农村电商发展难题,还要打造农村经济发展的电商生态圈,他在会上宣布了苏宁发展农村电商的“五当模式”,即销售、纳税、就业、服务、造富的五个“在当地”,并提出,今年将投资50亿元,再建1500家苏宁易购直营店和200个线上地方特色馆,打造20个“最美乡村”样本,将苏宁在三四级市场的物流覆盖率提升至87%,进一步加大苏宁物流面向农村企业、农村商户的开放力度,把农产品资源“引流上线”,打通农产品进城的流通渠道。
农村电商广阔的市场空间,显然让对于市场机会一直怀有敏锐嗅觉的张近东有着得非常大的兴趣,这也是苏宁农村电商发展能够成为行业领跑者的重要原因之一。面对现场100多位地方县长,此次苏宁农村电商发展战略的公布,或将进一步激发中国农村市场新一轮的电商经济发展活力。(刘燕 宗禾)
相关阅读
开启“互联网+”精准扶贫之路 京东布局农村电商
5月13日上午,京东集团联合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互联网+精准扶贫高峰论坛,并联合华润集团、TCL等十家企业现场发布社会企业扶贫联盟倡议书。京东执行副总裁蓝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五年内布局完成200个县,还将倡导京东一万家自营供应商和十万商家作为其扶贫战略同行者。
如何精准扶贫
2016年1月22日,京东与国务院扶贫办在京签署《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至此,“互联网+”精准扶贫作为京东的集团发展战略正式启动。京东方面表示将发挥平台优势,以其电子商务手段在“产业扶贫、创业扶贫、用工扶贫”三大模式上精准着力。而在实践中,帮扶体系重心则放在打通“农产品进城”的通道,以农副产品、生鲜冷链物流为突破口,帮助贫困地区的优质农副产品快速传递到城市百姓的餐桌上。
采访中蓝烨告诉记者,“互联网+”精准扶贫战略与现有的一些电商的扶贫做法不同,通过提供培训支持提升贫困农户自身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时已在全国近30个县完成招工,近期又拿出5000个用工指标提供给扶贫部门。蓝烨还称京东已与高校合作电商运营技能培训,以及从金融层面解决农户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资金问题。
蓝烨表示,京东前些年零零散散的做过一些解决农产品积压和滞销的活动,但是近年来针对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集中精力帮扶,做的较为系统。帮农户卖东西是产业扶贫,招来全职的物流员工是用工扶贫,提供跟农资结合的小额金融贷款服务,是金融扶贫,另外,通过培训各地方贫困县的重点企业,让其学会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电商优势自我营销也是一种帮扶。
关于扶贫联盟
会议现场,京东联合华润集团、韩都衣舍、云天化、TCL、美的集团、中节能集团等十家企业联合发布了社会企业扶贫联盟倡议书。京东作为大型的电商零售企业,重要的销售渠道,与很多供应商建立了长期亲密的合作关系,而在中央网信办的建议下,京东将利用广泛的合作伙伴拉更多的志愿企业一起参与扶贫战略。
众所周知,京东作为自营式电商平台,比较大规模的供应商将近一万个,平台上还有十万的卖家,但把这一万家自营的供应商和十万商家都纳入京东扶贫的战略规划里面,目前看来并不现实。蓝烨对记者解释,“现在只是倡导,号召大家一起参与,但是人家做的还是人家的事情,每个人结合自己的企业资源优势来做一些更精准的扶贫事项,后续也会不断扩大联盟的成员,一起探讨怎么能把这个事情做得更精准,更有效率。”
从情怀入手布局农村电商
在京东发布的“互联网+”精准扶贫白皮书的扉页,是京东CEO刘强东自述的“农民情怀”,蓝烨也在接受采访时多次强调京东包含物流人员在内的12万员工90%都来自农村。在农民生意这个板块,京东一直在打感情牌。然而从前几年开始,和阿里比拼渠道下沉、鏖战农村电商的势头到现在有增无减。两个月前,阿里巴巴刚与团中央启动“千县万村百万英才”项目,京东紧接着就跟上“互联网+”精准扶贫,无法不暴露二者都想做农民生意的“野心”,不难猜测,农村电商将是这两大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宋巧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