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文中提到的国企改革(创新、重组、退出、优化)的“四个一批”,其中心都是要提升全要生产率的,都是要通过资本化运作加大供给力度来实现的。
■ 管益忻 经济学家周报主编、清华大学新经济与新产业中心首席专家
李锦院长在他的“正确认识国企改革与供给侧的内在逻辑”一文中提到,一些地方对要搞国企改革,为什么还要搞供给侧发出疑问,这表明,尽管仍然有学者对供给与需求应两端同时发力,两手都要抓好(有所认识),但以供给侧为主导(的改革),越来越成为我们改革开放发展、特别是时下走出困境的根本之道。然而,在大力贯彻供给侧结构调整方针的同时,如何使其与国企改革真正协调起来,协同运行发展,甚至“无缝对接”,的确是一个亟待回答和认真对待的重要命题。现在看来,最为重要的是协同机制如何打造。在做了些初步研究之后,本人以为,这起码应从以下几个侧面着手。
供给侧与国企改革协同机制之一:全要素生产率
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结果反映在经济增长模型方面,同国企改革一样均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讳言,提高全要素生产是我们前30年改革成功的主要经验之一,而现在,从宏观上提出的供给侧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微观基础,必须由旨在做强、做大、做优的国企改革来落实,而这正同国资产资本化改革也是完全一致的。
李锦文中提到的国企改革(创新、重组、退出、优化)的“四个一批”,其中心都是要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都是要通过资本化运作加大供给力度来实现的。这“四个一批”其中的核心主线是“创新一批”,创新的主要着力点,不论供给侧改革还是国企改革,都是五个核心概念之首。如“重组一批”,这即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引入民间资本,搞好国企职工持股,把管理层经营积极性和职工劳动积极性都最大限度调动起来,集中挖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效率,力争使实体经济尽快走出下行通道。必须看到,自上世纪90年代末这些年来,在全要素生产率中,就资本效率同劳动效率关系来说,产出总量中资本产出率从3.5%上升到7%,这也就是说,是劳动生产率大大下降了——下降了1倍左右。而强调从供给侧下功夫,尤其要解决这个重大问题,这也是当前国企改革的紧迫任务。
这里,首要应强调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上的供给侧、国企改革协同机制的打造和优化,是国企、企业以及整个经济实现新的飞跃发展的首要环节。
供给侧与国企改革协同机制之二:I-ICT化
时下,人们天天在说,处处在做的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等,其实其总称可谓之曰ICT;若再兼及文化创意产业,整合之便成为ICT或I-ICT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同国企改革正是在I—ICT化中结合从而协同进行的。这也就是说,即从整个工业化历史进程中来看问题,我们的企业生产经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正在从物质资源配置、物质要素为主生产运行的时代向以创意(I)为主导,以信息资源(ICT)配置为主体,以物质资源配置为载体的时代过渡。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I—ICT新资源配置、新业态、新产业链、新工艺流程,最终都只能在企业中进行。这使(得)我们的增长模型、资源配置结果上以至全要素生产率来一个大飞跃;除了盯住需求侧外,则必须更加注重加大质上(R&D)的投资力度,这是我们必须的协同机制的一个根本点。而这过渡成功与否关键便在于国企改革资本化,尤其需要通过软资本化中实现,这都要求在投资质量、研发效率、边际效益创新上能真正实现转型与升级换代。
供给侧与国企改革协同机制之三:产业经济结构调适、转型升级
现实越来越表明,在进入新常态之新的发展阶段,一系列新的矛盾的冒出和新问题的解决,在许多情况下,要求我们撇开简单的“三驾马车”乃至传统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平衡的框框,直接从产业经济结构上,应对需求侧、抓住供给侧大做文章。
在这里,供给侧与国企改革之协同机制关键实现在二者结合之华丽转型升级上。
其一,在“机器换人”中实现华丽转型升级。
作为浙江省第一批“机器换人”的正泰集团重新定义产业链环节结构,把新松公司转型成为足以使自己升级换代的服务商,打造出了新的协同机制。这样,原本为地道的(传统)“中国制造”之正泰企业,在打造新松——华泰兼有制造、服务双重职能全新业务体系和产业流程中,使自己从纯(低级)制造华丽转身为高端的中国制造公司,成为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公司了。
其二,在打造完备产业链中华丽转型升级。
在浙江另一种制造公司杭州新松中,“去年有段时间,平均一两周就有七八十家企业到新松参观洽谈。”其老板李正刚以其敏锐的战略眼光洞悉到:作为全球的主要制造工厂,中国市场正是“智能制造”的主战场。他审时度势地认定,尽管国内机器人产业有些过热,但市场需求仍在。为此,他们通过打造融产业体系、高新技术、核心零部件、领先产品及系统解决方案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华丽转身升级。
其三,在人、机、网联接中枢打造中实现华丽转型升级。
作为国内市值最大的安防企业,新松应用商之一的海康威视,去年营业收入253.28亿元,同比增长46.97%;净利润58.43亿元,同比增长25.23%。而这一骄人业绩的获得正在于其加大供给力度,加大R&D投入,通过一系列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和智能制造项目的建设,保证了产能和品质不断提升而获得的。
而同样扎根“智能智造”的浙江力太科技,在其当家人李善通认定,智能制造平台既是工厂中人、机、料的联接中枢,又是工厂数据的集中地,更是工业安全的控制中心。
该公司从智能智造和智能设计两个层面入手,业绩不断攀升。制造业高水平不断提高再兼之其卓越的“工匠精神”,企业发展蒸蒸日上。
在面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下,一批中国制造业的领军企业,正在给中国制造和中国经济孵化出转型升级新活力。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3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比上月上升了1.2个百分点,重新回到扩张区间。
供给侧与国企改革协同机制之四:资产负债关系
这一协同机制的提出,其缘由在于,从企业内部来说,要供给侧发力就必须在抓好负债(企业债特别是一些国企、央企负债)的同时,大抓资产供给及其优质化升级。这就是说,在企业内部贯彻供给侧方针同国企改革协同机制的打造,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一个原本即存在内在机制之统一的枢纽点就是资产负债表,资本同负债要协调统一。但在今天这种情况下,在关注到负债的同时,一定要下大气力加大投资供给,特别是投资效率,投资的科技含量,投资之创意、创新,软资产比重的大幅度提升。
另一方面,即使在去杠杆、去产能方面也不能“一刀切”,甚至“减法”中可能还有“加法”。例如在煤炭业中就有洁煤、清洁能源,这些是要发展的,而不可简单地去把这种清洁能源也当作为过剩产能“去”掉。在这方面,不可以笼统的“去”的,这里面的高科技还是大发展的。
不论是钢铁、水泥,还是煤炭、油气、有色金属、玻璃等都应具体分类,一类一策来解决。所以,结构调整很重要的是上游板块要进行比较大力度的结构性调整。相互之间毫无原则地博弈,自己不动,专等别人去(产能)自己该去的不去,不在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