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后强
举办“红色场馆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座谈会”,非常有价值。因为我国纪念场馆资源丰富,但闲置不少,发挥作用不够,应该高度重视。对于四川来说,也同样存在纪念场馆资源利用不充分、利用水平不高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机制不活、政策缺位、人才不够等。应该把红色场馆建成“信仰场馆”,作为社会教育基地。应该依托馆藏资源,采用合作、授权、股份、独立经营等方式进行文创产品开发,让馆藏资源活起来、动起来,变成发展动力、发展优势。
纪念场馆类型很多,但都是“多功能体”,也是价值场、辐射场、裂变场、信息场、信仰场、修炼场,具有保护、纪念、展示、科普、教育的功能,是物质与精神、历史与现实、平凡与伟大、理念与行动、科学与价值的统一体,能抑制负能量,激发正能量,可以辐射多种效应,可以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例如,政治效应——能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社会效应——能发挥科普和思想教育作用;文化效应——能传承和记忆历史,启示后人;经济效应——能发展文创、旅游和相关产业;生态效应——能阐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性,自然规律不可违;党建效应——能培训和警示干部,强化宗旨意识,做到“三严三实”,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服务。
对于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要充分认识她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可开发性和可持续性。要做到“四个转变”,就是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变,感悟真理,坚定信仰;从精神到物质的转变,化为行动,创造财富;从悲伤到豪迈的转变,增强信心,走向光明;从恐惧到力量的转变,消除阴影,加快发展。为此,提出三条建议。
建议1: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创意研发和营销推广人才,加强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发展的跨界融合。强化政策支持,吸引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创意产品的研发、生产和经营。要利用馆藏资源,编写作品,生产商品,塑造人品。特别是要设计与地震文化、感恩文化、爱心文化、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造型有关的旅游商品,把石头、泥巴、树叶等都制成旅游纪念品。把新老北川县城整体作为旅游产品,发展纪念性、文化性、城市性旅游。把纪念馆建成入党、成人、爱情宣誓的基地。制作微电影、小动漫,进入手机屏幕宣传。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让馆藏文物说话,活起来,动起来,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力量,证明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增强“三个自信”。
建议2:成立“全国红色场馆发展联盟”或“全国红色场馆社会教育协会”。着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把全国红色场馆资源整合起来,团结起来。拓展红色场馆社会教育的深度、广度,举办“全国红色场馆社会教育论坛”,研究红色场馆发展规律,编写场馆发展报告,提供决策咨询,发挥智库作用,创办学术和工作刊物,出版灾害研究丛书,举办党史和科普讲座,培训专业人才,评选行业先进等。论坛永久会址或办公室可以设在北川,会议可以在全国轮流举办。深度挖掘红色场馆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平等、法治等理念元素,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
建议3:把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办成世界最佳的“信仰场”。借此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共产主义理想。信仰是人们灵魂的标注,是心灵的产物,是个人的意识行为,是对某种主张、主义的信奉和尊敬,并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带有情感体验色彩。场,是一个以时空为变量的物理量,指物质(或能量或信息)在空间的分布情况,如引力场、电磁场、量子场、温度场、密度场、浓度场等。数学物理中的“场论”就是专门研究这种现象和问题的学科。“信仰场”的本质是“爱的力量”即“爱力”,核心要义是“大爱互助”,主要作用是“团结抗争” ,表现形式是“爱力辐射”(爱的传递)。这种“爱”是人群或组织之间的关怀、支持和援助,不分肤色、民族和国籍,可以超越意识形态。这种“爱”包括对人民、对社会、对家人、对政府、对共产党的爱。从纪念馆能够发射爱力,感染全社会,就像“引力场”“电磁场”一样,人人都会受影响。构建“信仰场”,就是打造“爱力场”,需要四大支撑,一是建立教育培训学院,二是建立常设性的论坛(如感恩文化论坛、爱心论坛、全球巨灾论坛、应急管理论坛),三是创办期刊杂志(包括网络杂志),四是成立学术研究中心。5.12汶川特大地震纪念馆应该充分释放爱的力量和效应。要与国际研究机构、大学合作,把纪念场馆打造成为世界巨灾研究中心和科普基地,发展应急救灾产业。举办爱心论坛,邀请当年受伤受灾和援建人员、志愿者回来做报告、讲故事、谈发展,重述当年的惊心动魄和分享今天的发展巨变。特别是要提前做好2018年纪念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十周年的有关准备工作。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作为天府智库,愿意为此提供智力服务和支持。
此次再进北川,参观纪念馆和新县城,感触甚多,于是草就了几句,“满目青山云雾开,遍地绿水花如海。北川又响羌笛声,永昌新城传大爱!”
(此文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2016年5月8日在“红色场馆社会教育理论与实践座谈会”上的发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