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邹元春 王建蓉
2016年4月28日,由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兰图智业研究院联合主办,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新都恒丰蓝莓园、成都市科技青年联合会、四川海伊尔农业科技公司共同承办的“中国西部蓝莓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成都新都区川视宝光宾馆召开,与此同时,新都恒丰蓝莓园蓝莓采摘节正式启动。
来自全国蓝莓发展产业链上的专家、学者、产业界以及政府机构200多人士聚集一堂,就中国西部蓝莓产业发展进行了积极的研讨。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农业部首席蓝莓专家李亚东作了《中国蓝莓产业发展》报告。据李亚东介绍,截止到2015年,全国有27个省市开展了蓝莓的产业化种植,其中贵州面积最大,山东第二,辽宁排在第三位。预计未来,中国蓝莓产业将稳步快速发展,到2025年,种植面积预计达到100万亩,产量达到40万吨,形成一个400亿规模的蓝莓市场。李亚东教授认为,未来品种问题仍是制约我国蓝莓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从2007年开始,以吉林农业大学牵头的农业部国家公益性重大专项,启动了全国联合育种计划,通过实生选种、常规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和分子育种等手段,选育出了100余个优良单株,确定了30余个优良品系未来也将陆续推出,对西部蓝莓产业的发展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贵州省科学院研究员聂飞作了《贵州蓝莓产业发展16年》报告,据聂飞介绍,从2000年以来,贵州省蓝莓产业在贵州省科学院的带领下,依靠“科技创新”、“市场开拓” 、“生态种植”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取得了可喜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到目前为止,贵州省9个地级行政区70多个县区市都在种植蓝莓,种植规模超过16万亩,初投产面积近4万亩,年产量已超过1.6万吨,产值50亿元,带动农民增收30亿元,部分产品通过深加工,实现增值20亿元,还带动观光旅游、运输、包装等各业发展,蓝莓产业链总产值达100亿元以上,对西部蓝莓产业生态高效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四川省农业科院董顺文博士作了《四川蓝莓产业发展与科技扶贫》报告,据董博士介绍,新都区恒丰蓝莓是四川蓝莓产业的后起之秀,恒丰蓝莓通过与吉林农业大学和四川省农科院的紧密合作,坚持人工除草,不使用除草剂,并以太阳能杀虫灯、黄色粘虫板等无公害手段保证了蓝莓有机品质,已成为四川蓝莓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和四川蓝莓产业快速发展的缩影。到目前为止,四川蓝莓种植已达到5万亩。四川蓝莓产业发展的亮点之一,首先是蓝莓产业与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紧密结合,各地举办多种形式的蓝莓采摘节,推动了蓝莓产业的发展。其次是蓝莓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近几年来,四川省农科院积极参与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秦巴山区、乌蒙山区的科技扶贫,成效显著。在甘孜州的乡城、巴塘、泸定、康定、凉山州的喜德、甘洛、越西等贫困县开展蓝莓产业科技扶贫。第三,四川蓝莓科技创新研究成果转化应用成效突显。目前四川省农科院已有20多家企业、4家地方政府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签署了蓝莓发展科技合作协议,有力地推动了四川蓝莓产业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