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02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推进城镇化≠农民“洗脚进城”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晴川 机关行管人员

  

  近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一项“中西部农民向城镇转移意愿分布”调查显示,“很想”占11.83%,“比较想”占21.73%,“一般”占17.45%,“不太想”占24.82%,“完全不想”占24.13%,约一半农民工不想进城,另外达到66.1%的农民工认为到了一定年龄就想回乡。消息发布之后,在网上引起热议。(4月26日《中国青年报》)

  一半农民工不愿意进(留)城,乐观点说,是当下农村现实生活状况已经改善,具有广阔的发展活力和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农民对失去土地以后的命运充满担忧,尤其城市极高的生活成本,以及天然的文化、习惯差异带来的寄人篱下的自卑感,使得农民对城市有一种天然排斥心理。进城的目的很简单,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然而,就目前城市财富和机会分配格局看,绝大多数农民注定会很长时间、很大概率处于社会底层,难以翻身。明白这种客观状态,大多数农民放弃在城市里苟且,而选择回归故里轻松奔跑,就自在情理之中。

  然而,推进城镇化又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大战略决策。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各地城市,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和资金,也出台了诸多相关政策,但从总体上来看,农民工在城市定居生活仍然要付出更多劳动和忍耐,不仅城市不够包容,市民也不太容忍。在城乡博弈过程中,身处劣势的农民,没有竞争的一丝筹码,加之长期的传统的“根意识”,很容易选择退守。

  因此,要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步伐,不仅要从政策层面加快推进诸如户籍制度改革,切实保障农民工就业、就医、教育等机会,同时,还要有办法为他们解决住房、养老等等堵在心口的病。只有在政策、权益上能平等赋权,同时在心理上缩短、拉近差距,才可能让他们在城市逐步找到农村家的感觉,并最终爱上这个城里的家,真正融入城市。

  推进城镇化,希望农民有一个好的发展和归属,享受城市人的各种优质生活,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一大课题,但必须正视城乡之间的客观差距,不做鸵鸟,不掩耳盗铃,要循序渐进,以人为本,一步步来。譬如,允许一部分有条件的,可以先行进城,这就跟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一样,通过各种办法,将城市的优势化成农民进城的动力,并将动力变成农民留城的实力。

  另外,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必须纠正一个错误观点,就是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认为,城镇化就是指让农民向城市迁移。这是不科学和狭隘的。在目前城市为峰乡村为谷的现实中,农民“洗脚进城”可以看成城镇化的主要方向,但并非唯一方向,曾有媒体报道,不少地方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放弃城市户籍,换成农村户籍,以分得田地,享受城镇化带来的红利。这就需要我们廓清认识,积极转换思维。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农民的现实情况和面临的难处,尊重其意愿和权利,避免盲目推进致使农民利益受损;另一方面,应允许城市人向农村流动。通过“逆向迁移”,将城市各种优势资源引到农村去。如果农民能够掌控乡村城镇化的钥匙,农民在哪,城市就在哪,这对推进城乡融合,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无疑是也是一个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