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4月29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吴堡·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吴堡县张家山镇手工空心挂面发展纪事

  (2007年——2015年)

  2007年,陕西吴堡县张家山镇只有冉沟村一户霍姓农户做挂面,镇党委、政府反复调研,制定了发展规划。8月,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被拍成专题片,在吴堡电视台“魅力吴堡”栏目首次播出,首批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礼品盒面世,挂面从当时一斤2.5元涨到4.5元。

  2008年9月,手工空心挂面首次走出张家山,参展榆林煤博会,受到省市县领导关注,年底手工空心挂面专业户增到22户。

  2009年4月,镇党委政府组织农户赴佳县交流学习;8月参展榆林煤炭博览会;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在榆林电视台“魅力榆林”栏目播出;11月,参展杨凌农高会;同月,举行首届手工空心挂面“移动杯”研讨会;年底手工空心挂面加工户发展到35户。

  2010年5月,参加榆林煤博会;6月,“老张家”、“老霍家”手工空心挂面合作社注册成功,“柳青故里”商标在国家工商总局申请批复;9月,再次参加榆林煤博会;11月,参展杨凌农高会;12月,第二届“科普杯”秦晋手工空心挂面研讨会举行。此后不久,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在陕西电视台中播出, 在全民创业专项扶持资金的引导带动下,年底手工空心挂面加工户达46户。

  2011年5月,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成功申请为榆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柳青故里”商标获得国家商标总局批准,成为吴堡手工空心挂面第一个商标;同月,参展西洽会,受到有关领导高度评价;12月,第三届手工空心挂面研讨会召开,“挂面爷爷”张世新获得二等奖。年底共有手工空心挂面加工户57户。

  2012年7月,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申请为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0月,再次赴佳县交流学习;11月,参加杨凌农高会;年底手工空心挂面加工户发展到68户。

  2013年7月,召开张家山镇首届“马园”杯廉政文化暨手工空心挂面书画摄影展颁奖仪式;8月,组织手工空心挂面加工户第三次参观佳县通镇陈家墕村手工空心挂面;9月28日,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磊来张家山前期调研踩点,10月18日~23日在高家塄村实拍;12月,第四届“信合·科普杯”手工空心挂面研讨会召开,手工空心挂面加工户共79户。

  2014年4月25日21:00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在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引起全国人民关注。6月12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邀请陕西诺尔产业规划研究院首席专家对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产业发展进行科学长远策划,编制《吴堡手工空心挂面总体策划及操作手册》,助推“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7月,西贝莜面村正式与张爷爷手工空心挂面签约,以600万买断张爷爷此后三年总产;同月,山东淄博电视台《大鹏寻宝》栏目组来张家山进行了实地拍摄,并签订15000斤挂面购买合同;9月,镇党委镇政府邀请百名摄影家来高家塄村采风,同时召开第五届手工空心挂面研讨会;10月国画大师刘文西来张家山镇采风,并题写“天下第一挂面”; 11月,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在西安市开设直营店,与小寨上丰元中华面馆签约,正式落户西安;12月,央视农民春晚分集导演吴骥来高家塄村现场录制,同时召开第六届手工空心挂面研讨会。2014年底,持证手工空心挂面户达313户。

  2015年2月20日(大年初二)18:05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亮相中央电视台一台、七台,再次引起全国人民关注;同月“柳青故里”商标荣获陕西省著名商标称号,成为吴堡第一个手工空心挂面省级著名商标,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地理标志申请启动;4月,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发展规划通过。4月至6月,张世新手工空心挂面有限公司与老霍家手工空心挂面合作社取得QS认证。8月,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在咸阳市开设直营店;9月,427家挂面户计800名农民工加入吴堡县手工空心挂面工会联合会;10月,参加“陕货南行”受到深圳人的热捧,同月邀请榆林学院艺术院师生63人来写生;11月,电影《赶牲灵》剧组在高家塄村取景拍摄;截至2015年底全镇共有手工空心挂面专业户427户,合作社6个,企业3个,国家商标总局正式批准的商标有:“柳青故里”、“吴堡张家山老张家手工空心挂面”、“高家塄”、“老霍家手工空心挂面”、“创业史”、“霍老爹”、“张斌”、“张世新”、“张老爷”等。

  8年来,先后有中央、省市县100余家媒体为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做了报道。“魅力吴堡”、“魅力榆林”、“味道榆林”、“七女秀陕西”、陕西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省市县电视台以及《吴堡报》、《榆林日报》、《榆林晚报》、《西安晚报》、《三秦都市报》、《华商报》、《中国妇女报》、《新华网》、《中国网》、《经济日报》等多家各级媒体进行了专题拍摄报道。自始至终,中央、省市县各级领导给予极大的关注和支持。

  实现地理标识的区域性锁定,吹响消费者导航的集结号

  ——解读吴堡县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行进中国的速度与激情

  3月底手机微信中题为《榆林南六县如何脱贫攻坚起跳发展》被老乡们频繁刷屏。尤其是吴堡县县长高苗访谈中所提及《吴堡县关于挂面产业发展规划》及其简述:从8年前担担郎到产值4500万,从最偏僻的山沟沟走进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2》。让人不禁要想,濒临失传的祖业手艺“手工空心挂面”如何纳入、写进、并且单独被政府专项规划?

  回想起4年前春节迎来的一位特殊客人,吴堡张家山镇镇长张腊梅,进门说饿要求煮她自带的挂面吃,当一起吃完后她掏出笔记本希望多给建议与意见,并在现场填写发放张家山镇发展咨询委员会单位成员证书,即便出门握手之间并诚意邀请去实地顾问顾问。从2007年1户到近500家专业户、合作社6个、企业3个的挂面镇,从典型的留守村把一碗农村手工挂面端上央视《全国农民春晚》!让人不禁要问,边远山区的民间作坊如何行进中国,被报纸、电视台100余家媒体乃至央视的聚焦?让我们一起深一度挖掘这新闻背后的速度与激情!  

  给非遗肯定与希望

  给传承天地与养分  

  张家山作为吴堡县最偏远的、最封闭的乡镇,在和农民打交道时,如果你不懂地域文化及思维意识,接不了地气你走不通,这里需要蹲下身、沉下心的润物细无声。在农村搞工作你不了解行为及习惯的俗成你行不通,这里需要打成一片、坐在一起的和声细语。农民更适应手拉手的传播,农村适合口对口宣传。在发现中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肯定中让他自己去憧憬希望。在基层中没有水到渠成的解放思想一切白搭,所谓希望在田野上。张家山镇党委书记王德峰谈及他基层十余年的感悟。

  2006年,王德峰在入户调研中发现,具有千年历史传承的祖传手工挂面面临失传,他随即组织人员对掌握这门“手教心传”的曾经生产户进行摸底排查,首先对祖业手工作坊流传至今予以充分肯定,并且挨家挨户地进行重操旧业的鼓励,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宣传张家山手工挂面。这个被誉为挂面书记的王德峰,于2007年着手组织并制定了发展规划,带头参加挂面产业发展及研讨会,并参与策划了第一个礼品包装。随后镇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挂面产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并配套奖励政策及措施对生产大户及销售大户进行鼓励。这种肯定与希望的给予,这种天地与养分的给予极大地刺激了传承积极性。

  正如2008年回老家探亲的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所说:挂面承载着他儿时的记忆。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非遗与许多传统技术不断消失、濒临消亡,千年流传至今本身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传承不是一句口号,不是画地为牢式的保护,要给阳光与雨露。传承也不是个体的坚守,而是土壤厚重及环境的氛围,传承需要接力。关键看我们是否具有发现的眼睛、亲民如家的情怀、一份不被扑灭的爱民热情、以及循序渐进的工作方式、以及持之以恒的帮扶!磅礴网评论员四眼透视这样说。 

  让产品附以内涵

  给产业绿色通道  

  张家山作为红枣盛产基地,红枣高端市场却被新疆红枣灰枣、冬枣、骏枣、俞昌一号以及中国驰名商标第一的“汗波”所占据。而作为红枣之乡的陕北人在送礼时不拿自产本地枣掏钱购买新疆枣,折射出来的就是品质的滞后、经营的瓶颈、创新的缺乏。当你看到截至现在依然“枣树上挂满没人打、地上铺满没人捡”这种情形时,心酸不言而喻,责任油然而生。如果给一些引进,如果给一些输出的平台的提供,如果给一些下游深加工的扶持;既然我们当家就得为这些家人早一些谋出路、多一些谋发展、深一些谋创新、大一些谋他们所不能。张腊梅领记者来到附近的枣树林并说下这段话。

  随着首届手工挂面研讨会的举办,为挂面户经验交流、产品展示提供了舞台,也是渠道、通路中的与经销商面对面接触订单可能的平台,尤其得到消费者取向意愿以及市场需求差异化意见。镇党委政府顺势协助县科协成立了挂面协会,着手解决挂面质量与包装等问题,逐步形成品质准入制度。并积极联络工商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注册的引导以及达标验收。会同县各部门以及协调医院开启“绿色通道”进行全程便民的零距离、简办快效、特事急办的跟踪服务,以及产能提升、品牌整合等多方位的全程服务。并由镇党委与政府出面组织技术培训会8期3000人次,蹲点蹲户进行技术达标指导和督促,以便对生产问题及困难予以精准帮扶。

  记得网络达人报风雨有这样一段话:王安石《伤仲永》笔下神童的不幸与其说是耕者自身局限、鼠目寸光的不幸,不如说是家长不思进取、急功近利的不幸。让我们静下心思考,世代耕者有能力让仲永进私塾进京求取功名吗?有盘缠去智者山仁者水的陶冶吗?再反过来说:千里良驹因伯乐,上好的马因为伯乐的知遇而展现奔驰千里的能力,伯乐是发现者,也是平台提供者,而且是坦途方向的指引者,伯乐更是调教与调养者。如果马拉盐车又喂养不精心,也是劣马一匹。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所以我们该说,感谢有你! 

  让产品走出去

  让见证者走进来  

  你若盛开,清香自来。对于欠发展地区来说,要找准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的新路子,产业是杠杆。2014年11月26日,央视《舌尖上的中国2》播出后,吴堡县张家山镇手工空心挂面一夜爆红,畅销大江南北。2015年春节,一碗张家山手工挂面被端上央视农民新春联欢会舞台,吴堡再次成为全国的焦点。“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国各地专卖店、经销商雨后春笋的林立,张家山镇全民大生产盛景。我们顺势而为,加大对手工空心挂面的政策扶持力度,提供政策性基金、科技贷款,加强挂面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等。特别邀请专家对挂面产业真正走出去进行营销全盘策划,并出台《吴堡手工挂面发展规划》,让手工挂面真正意义上成为富民强农的主导产业,让已经发展到持有生产证427个专业生产户、5个合作社、3个专业企业发展有所依,壮大有所靠。”吴堡县县长高苗告诉记者。

  吴堡县为了让产品走出山、真正走出去,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成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除了利用农高会、西洽会、旅博会、煤博会等机会进行宣传,扩大挂面知名度,还协助山东淄博电视台《大鹏寻宝》手工挂面制作流程的拍摄。为了让见证者看过来真正走进来,策划并组织了全国媒体、网络达人、百名摄影家、文学艺术采风团先后深入张家山镇,见证手工挂面加工工艺,亲身体验传承千年的传统手艺。针对被誉为“吴堡十家九亲”的情结,以及“十人九运输”优势,县政府正着手“吴堡人团结,团结吴堡人”公益项目。上下联动创规模、全民皆兵树品牌。

  在这个问题上采访了最具发言权的榆林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沈效功,他说,难得这“八年抗战”:政府从信心到政策资助,从干劲到技术支持,心连心地为农民开好了荒,全方位实属罕见;政府从包装到生产的指导,从成品到产品的推广,手拉手地为农户撑起帐搭好了台,多元化难能可贵;政府从农户到合作社的支持,从生产许可证到企业创办的帮扶,防缺口补漏洞地为基层企业补短板修好了路。

  他们通过合理的布局与全程可追溯的流程管理,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完全能够做到生产风险可控、食品安全可控、生产可预期、市场摸得着,消费者看得见。8年磨一剑终让吴堡挂面唱响了全国,农民的梦想也插上了翅膀。目睹“说破嘴的书记、跑断腿的镇长”,见证“规划民生的县长、富民接力的书记”,实现农业不再是看天吃饭的行业了,这边风景独好。  

  实现地理标识区域性锁定

  吹响消费者导航的集结号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第一次提出,坚持三农、支农支小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战略突围,支农支小不仅不会被拖后腿,反而会带来多赢的局面,吴堡手工空心挂面就是一个缩影。“借央视挂面走红之势所引发的发展新高潮,我们正在齐心合力把绿色、环保、营养丰富的张家山手工空心挂面做精做细,让品质自己去说话,让产品具有明显的地理辨识度,从而真正意义达到在消费者心中实现地理标识的区域性锁定。同时我们将上下联动把方便、快捷、符合生活节奏的吴堡县手工挂面做大做强,让食品自己去代言,让品牌具有不可替代的消费期盼值,从而真正达到消费者购买自觉的地域性导航。同时我们正在积极筹划《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手工挂面之乡》的申报。传承需要常态化的精准帮扶,需要一条坦途铺设的延伸,所以我们一直在路上。”吴堡县县委书记王华如是说。

  据记者了解到,吴堡县委政府以手工挂面为契机,提出一揽子举措:如“百业千行挂面质量监督员”的组成;“大学生志愿者推销员团队”建设;“让走出家乡的吴堡人返乡投资建设”的启动;以及调派临时结构“挂面发展办”的设立;还有正在着手“滴灌支农实施意见”,即政府一改过去下乡到贫困户盖个章、到先进户签个字、去了村委会吃个饭、走时捎带点土特产,抽调知识分子真正文化下乡:入户教学蹲点开课堂等等,这些与其说是吴堡县手工空心挂面产品发展稳定器,不如说是吴堡品牌运作气势走向的动力源。

  民心工程不是数字工程,是一项意识思维系统引导的工程;民生工程不是窗口工程,是一项富农强民系统的帮扶工程;民德工程不是急功近利的工程,是一项百年大计系统的接力工程。如果坚持为人民服务,遵循“以人为本,群众至上”,那么张家山镇该让我们点赞。如果能够克服形式主义,真正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那么吴堡县该让我们叫好。也许用一句当地农户的话说“农民们会记住他们,老百姓会感谢你们!”也许这场现实版的“速度与激情”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称颂与感叹,更应该是学习和借鉴。正所谓“中国如此之大,我们该去走走;世界如此精彩,我们该去看看”!

  曾经参与采访报道过的《西部经济新闻网》陕西首席记者锦标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