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18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提高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全要素生产率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楼继伟 财政部部长

  

  经济增长主要来自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根据亚洲生产率组织的测算,1980年—2012年中国、美国、日本,韩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40%、34%、43%和35%,我们和日本比较高。这是我们改革开放高速增长的时期,主要来自于要素数量的增加和配置效率的提高,近来情况有些变。我们看到国际上有一些劳动生产率在停滞,看到有一些国家,我们认为不太行,实际上提高还是挺快的,比如说日本,日本(从)1995—2000年,2001—2005年,2006—2010年三个时间段,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30%、66%,167%,我们说日本停滞了20年,实际人家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20年,不然的话,它的人口在减少等一系列问题矛盾会更突出。我们新常态之下,全要素生产率在停滞。我们说劳动合同法可能是有问题的,劳动合同法对企业的保护显著地不足,在立法和司法层面上都有所体现,最终很大程度降低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最终损害劳动者利益,倒霉的是劳动者。

  首先是现行的用工制度推动工资脱离劳动生产率,工资刚性上涨。最近十年特别是最近八年,工资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两三个百分点,使得我们竞争力越来越不足。

  另外一点我们的劳动合同法是立足于标准工时制的,实际上外向型的代工制的是灵活用工,不可能签订长期合同。法律造成的扭曲,使这方面的用工制度,使生产能力极早地退出。我们早晚是工资上涨最后要退出,但是退得太早了。

  企业有一个成本问题,必须签订长期合同,如果我没有订单了,我先让你回家,有订单了再招回来给你一个临时合同,那不行做不到了。

  第三,法律强化了对现有工作人员的特护性保护,再一个对于寻求更换工作的劳动者和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构成了实质性的歧视,造成劳动力市场下滑,其中对于低技能劳动者损害很大。

  第四点,再一个降低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企业需要支付大量的培训成本,使非技术员工成为技术员工。现在企业最缺的是技术员工,为什么缺呢?企业不愿意培训,因为职工可以不说任何意愿和原因(而)提前通知企业,就可以走人——把员工培养好了他就走了。如果企业让他走要支付大量的费用,所以技能工人难招。工资过快增长降低劳动力资本投资的意愿;学生失学率上升,工人不愿意放弃当前收入进行技能培训,往往倾向于将操作经验积累作为提高人力资本的主要手段,(因此)无法满足技术公信的要求。所以逼得以后出来一个劳动派遣工的制度,这个制度更不利于形成人力资本的积累。劳动合同法在企业内部推行集体谈判制度我认为是对的。在一个劳资双方比较平衡的制度下,个体劳工是弱势的,所以应该推行集体谈判制度。劳动合同法还规定推行区域级谈判和行业级谈判,这个幸亏没有执行,要是执行的话我们将陷入南欧诸国那个悲惨境地。

  那么怎么办呢?我认为下一步应该调整劳动合同法,对保护劳动者的条款原则保留,把过于僵化的部分剔除,体现双方面的平衡,保持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再有一方面不能说就是劳动合同法造成的这样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推行太慢的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人没有落户的可能性,人无常心他就不愿追求技术,早晚要走掉,企业不愿意培训人,这也是供给侧改革的问题。如果有动力的话,应该把职业培训和企业结合起来,这样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法律的基础要及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