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楼湿地风景优美,鱼虾畅游,引来了许多白鹭;稻田里养的螃蟹绿色生态,市场畅销;杞柳编织成的柳帘、篱笆等工艺品远销欧美……”2月29日,一提起鱼台生态农业发展,该县王鲁镇王鲁村的王启龙有说不完的话。
近年来,山东省鱼台县按照生态、有机、无公害的要求,大力发展有机大米、食用菌、杞柳、白莲藕、水产养殖等生态农业,不断提升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绿色品牌在全国范围内越叫越响。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形成生态产业链
鱼台境内大小河流17条,数百条沟渠连贯相通,千余方池塘星罗棋布,发展生态农业条件得天独厚。怎样才能把这笔“巨额财富”转化成持续的“生产力”呢?鱼台县委、县政府用实际行动作出了回答: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生产经营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用绿色理念发展生态农业,把生态优势化为生态资本。发展生态农业,引导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是关键。鱼台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采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县33万亩水稻,绿色水稻食品达6万亩,有机水稻600亩,其中丰谷米业有机大米生产基地和鱼台县淯源谷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有机大米生产基地获得农业部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全县毛木耳种植面积已达5500余亩,生产能力达3.1亿余袋,年产毛木耳2.75万余吨,实现销售收入近7.78亿元。去年,该县又出台惠农政策,对成片新发展杞柳种植30亩以上的给予资金奖励,新增杞柳种植面积5000余亩,杞柳工艺产品已发展近2000多个品种花样,产品主要出口到欧盟、加拿大、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高效示范区带动
打响生态农业品牌
走进鱼台丰谷米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只见一派繁忙景象,新生产的大米装入印有“鲁鱼”商标的包装袋发往全国各地。“有机大米作为大米种植中最高端的种植方式,是绿色循环农业的代表。为了确保大米的质量,我们采用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育苗、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加工包装、统一品牌销售的管理方式。”丰谷大米有限公司刘宝启说。
过去一年,鱼台县被中国食用菌协会评为“全国优秀主产基地县”荣誉称号;“鱼台大米”喜获农业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山东美晶米业有限公司“美晶MEIJING及图”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这一项项荣誉是该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成绩单。该县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资源条件和区域优势,着眼于创建现代农业县,大力建设特色高效产业示范基地,提高规模和效益竞争力。狠抓标准化生产示范,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与有机产品“三品”发展,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健康养殖技术,优化养殖生态环境,打造生态品牌。
种养结合绿色循环
加速优化生态环境
“以前产生的粪便污染了周边环境,夏天苍蝇横飞、臭气熏天。现在好了,沼气池解决了污染,还给农场和周边群众提供了新能源。”鱼台润伟家庭农场负责人王均伟说。鱼台润伟家庭农场生猪存栏量5000多头,在鱼台县农村能源办公室的大力帮助下,建设了1000立方米的大型沼气工程。农场又种植绿色水稻2000亩、绿化苗木60亩、养殖“台湾泥鳅”50亩。现在将生态养殖与生态种植相结合,利用沼渣、沼液种植绿色水稻,形成了立体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格局。
鱼台县依托本地实际,把农村沼气工程建设作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抓手,逐步走出一条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发展路子。全县建成“一池三改”农村户用沼气1.6万余户、建成户用沼气池1.6万余个,小型沼气工程54处,大型沼气工程1处。同时,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累计推广测土配方肥面积达425万亩,实现了全县域内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该县正是通过种养结合绿色循环的方式,破题农业转型升级难题,以示范效应带动群众发展生态农业,串起种养生态链,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据《济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