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淮阳龙湖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局专家考评验收,正式被命名为“河南省淮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为河南省首批被命名的两个国家级湿地公园之一。
由于龙湖的悠久历史、秀美风光、文化底蕴及独特的湿地特色,2009年淮阳县龙湖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淮阳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龙湖的生态保护和建设,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编制了《河南省淮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5年多来,淮阳县按照《国家湿地公园验收办法》和《河南淮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在湿地保护与恢复、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监测、科普宣教、合理利用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取得了明显成效。2015年10月,龙湖国家湿地公园顺利通过专家考评验收。同年12月31日,国家林业局正式发文,确认验收通过,并命名为国家级湿地公园。
根据总体规划,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总体布局划分为六区一带:即生态保育区、科普宣教区、湿地产品区、休闲娱乐区、管理服务区、湿地文化区和环湖观光带。根据分区,实施湿地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科普宣教、科研监测、基础设施和经营管理6项规划和14项工程,总投资2.2亿元。截至2014年底,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1.8亿元。通过资源本底调查,植物种类就增加了33种,达到280种,动物种类增加了16种,达到了156种。常见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银杏、水杉、厚朴、榉树、野大豆、莲和绞股兰7种,常见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鸳鸯、鸬鹚等。几年来,为促进湿地公园建设,退耕还湿300亩、退塘还湖300亩,对湖心岛和濒湖村庄左庄居民实施了搬迁工程,共搬迁居民34户,恢复湿地面积260亩,开展引水补源、湿地枯落物清理工程,实施了截污减排工程,并对环湖观光带美化绿化,提档升级。
湿地公园自建设以来,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共建,从中受益匪浅:以湿地水产品“龙湖鱼”为特色的餐饮一条街,宾朋满座,享誉海内外;以湿地动植物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的荷叶茶、薰鱼、藕粉、干野菜、咸鸭蛋、黄花菜等绿色食品在市场上十分畅销;以游船服务为主的专业队不但让社区居民找到了就业门路,同时他们还担当了湿地保护的宣传员、龙湖文化的解说员和湿地管理的监督员;以种植为主的居民,长期在湿地保护区内从事植被恢复、湿地景观带、绿化苗圃的管理和施工;具有一技之长的居民以为期一个月的“龙都朝祖会”和两个月的“赏荷月”为依托,制作销售非遗产品布老虎、泥泥狗,组织起来编织苇席、蒲合等生产活动,龙湖的苇编工艺画更是堪称淮阳一绝。
同时,为丰富公园内涵,淮阳县充分挖掘淮阳龙湖的千年伏羲文化、诗经文化等文化底蕴,打造了画卦台、弦歌台、陈胡公墓、蔡池秋月、弦歌夜读、望台烟雨、苏亭莲舫、柳湖渔唱等诸多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湖内和近湖旅游景点,使淮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为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休闲胜地。
随着公园建设的开展,旅游设施和湿地景观得到不断完善,为周边群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湿地生态系统对环境和小气候的改善,有力地打造了一个优美宜居的环境,成为中原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
(刘彦章 侯俊豫 晁玉霞 陈法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