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3月03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中国仍然不会大规模强刺激经济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3月1日正式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此举表明,中国的货币政策正在“稳健”的基调下略有放松,但仍处界限之内的调整,绝非中国大规模强刺激经济的先兆。

  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表示,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处于“稳健略偏宽松”的状态,还要不断观察适时动态调整。“稳健略偏宽松”,这是央行首度提出的对货币政策状态的全新看法。稳健的货币政策只有灵活适度,才能够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

  中国不会大规模强刺激经济,这一判断基于中国调控手段的“升级”,以及对国内外经济基本面考量后的“无需”。

  一方面,对于可能的经济下行风险,中国的“工具箱”仍有一定的货币政策空间。坚持“区间调控”与“定向调控”的调控方式,已成为中国政府在经济转型升级期常态化使用的宏观管理创新方式,是有别于传统宏观调控思路的“巧调控”。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增长率仍运行在合理区间,符合6%-7%的潜在增长率,尽管增速有所放缓,但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能保证中国经济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而全球经济只是进入低速发展的“新平庸”阶段,并未出现大的动荡和危机的可能性,中国尚无必要以强刺激应对。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此次降准在预期之中,主要是对冲外汇占款下降的需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充裕的流动性。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为中国今年的经济发展定调。

  一个处于困境的企业,如果从传统思路出发,或将持续增加投资、扩大规模甚至增加雇员,而越来越高昂的资本、土地和劳动力成本,将侵占利润,生产越多亏损越多;而从供给侧改革出发,则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资本效益,升级甚至创造新产品以刺激新需求。中国正在推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高新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均需要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予以支持。

  从数据上来看,中国的信贷规模与五年前相比的确有所扩大,但从迅速增长的经济规模和体量来看,信贷占比没有太大变化,不应做绝对值的简单比较。既然稳健的货币政策总基调不变,那么松紧适度的货币流动性调节方向亦不会变,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仍将保持平稳适度增长。(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