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长乐
美国银行曾在一份300页的报告中预计:到2025年,机器人和其他形式的人工智能可能会把这个世界改变到人们几乎认不出来的地步。
机器人正在带领我们进入“后移动时代”,至少在中国,机器人、人工智能领域在不断更新人们的认知,创业潮则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一
就像你在科幻电影中看到的一样,任何机器人技术本质就是AI(人工智能)。预言大师凯文·凯利曾说,AI作为云计算的杀手级应用,正是下一个“破坏式创新”。而未来的新产品本质上就是给各种产品增加AI技术,例如汽车类产品、玩具、家居用品等等都将具备智能属性。
马云则畅想,在数据时代,30年以后全世界最优秀的CEO是一个机器人。机器人未来会像汽车、飞机一样普及,他们会成为我们家庭的一员。
毫无疑问,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着一场机器人备战赛。在一些发达国家早已纷纷推出以机器人作为支撑的制造业复兴规划,其中包括德国工业4.0、日本的机器人新战略、美国的制造业复兴计划等。
长久以来中国关于机器人的了解大多来自外媒报道,且属于不成体系的碎片式讨论。直到去年6月,阿里巴巴集团在日本宣布联合富士康向日本软银集团旗下机器人控股子公司SBRH战略注资145亿日元;SBRH生产的情感机器人Pepper开卖后,售价近10000元、两批共2000台被日本消费者哄抢一空……这则消息发布之后,瞬间引发国内机器人研究领域的关注热潮。
二
由于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国内技术成熟度明显落于国外,所以即便国内工业机器人需求旺盛,但中国的机器人公司更多是围绕服务、陪伴、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研究——服务机器人市场有多大?按照国际机器人协会IFR的报告预测,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在酒店、养老、医疗等行业的市场份额到2017年有望突破500亿美元。
去年10月,北京亚运村麗枫酒店采购来一批酒店服务机器人,已经实现了酒店内送物服务全流程实地跑通。服务型机器人,正在各个领域进入实用阶段。去年7月日本一家名为Henn-na(海茵娜)的机器人酒店正式开业,该酒店由机器人组成服务团队,精通多种语言的仿人机器人作为前台迎接顾客,其他机器人完成上餐以及清洁等工作。
不过,业内人士告诉说,虽然服务机器人已经进入商用,但大多只可称为“机器”,不可称为“机器人”,因为当下“机器”都是被设定了程序化思维,在感性思维方面“最多只是2-3岁的儿童,远远达不到成年人的水准”。
三
从软件和应用开始,转而研发不同使用场景的机器人产品,是大多数创业公司的路径。 在小智机器人CEO何永看来,之所以创业之初做语音助手,是因为他一直以来都有着一个把人变成机器的想法,但苦于缺乏资金、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不成熟,只能先让机器具备智能,做语音则是一个成本和难度都很低的切入点。
如今,小智机器人不仅推出了机器人硬件产品,还推出了小智机器人操作系统以及面向智能家居的SmartKit开放平台。利用S OS系统,企业可以很方便地打造自主的机器人产品,开发者可以开发针对机器人的APP。
SmartKi则是面向智能家居的开放平台,通过简单的协议对接,智能家居厂商便可以打造拥有智能人机交互能力的设备。
四
其实,无论是云迹科技、小智机器人还是图灵机器人,之所以具备强大的功能和智慧,关键在于拥有一颗自主学习的云端机器大脑,语义识别技术只不过是人工智能深度学习领域的冰山一角。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国内外,包括谷歌、Facebook、百度和科大讯飞等巨头都在加码探究深度学习。事实上,在2014年底的时候,谷歌已经借递归神经网络(RNN),赋予了计算机逻辑推理的能力,让它可以用一句话对画面进行简单描述,这样计算机便具备了用有逻辑的语言描述图片中不同事物的能力。
国内创业公司也同样在做大数据方面的积淀和研究,格灵深瞳作为一家专注三维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的科技公司,目前就是开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在公共安全、金融、司法等领域的价值。
格灵深瞳联合创始人何搏飞对未来的愿景是希望日常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一点一点的逐渐转换成数据,转换成计算机可以理解的数据,给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打造一个桥梁。
何博飞同时表示,人类建造机器人或者人工智能最终的目的就是把人解放出来,这是人本能的一种原动力,未来的机器人可能不在于一定是人形或者是动物性,凡是具有感知能力、行动能力的任何东西都是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