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外卖O2O
别成了“外卖020”
■ 毕舸
互联网时代,打开手机点个外卖,对于白领们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餐饮外卖O2O也被视为具有万亿想象空间的互联网领域。
但外卖O2O近期连续被曝光出食品安全问题。比如媒体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查询外卖O2O平台注册信息发现,美团外卖、到家美食会、美餐网等大部分企业经营范围是互联网技术,并无餐饮,只有饿了么的经营范围包括食品流通一项。
我国现行法律对食品流通有明文规定。《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提到,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食品生产、食品流通、餐饮服务,应依法取得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流通许可、餐饮服务许可。《食品流通许可证管理办法》也规定,未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不得从事食品经营。
缺乏资质的外卖O2O企业,本质上是在违规经营。与此同时,媒体又披露不少外卖O2O所对接的线下外卖企业,同样缺少相应的资质,卫生条件堪忧。
外卖O2O正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权威数据显示,目前餐饮O2O市场处于爆发式增长期,2014年为943亿元,渗透率仅4%左右,预计到2017年将达到2000亿元。
一个急速扩张的市场,一个让巨额资本涌入的市场,最大的遗憾在于,美团、饿了么等O2O企业将资源用于高额补贴下的价格战,用于圈占客户和线下餐饮企业,却难见把精力运用于自身以及线下餐饮企业的食品来源、制作、配送等各个环节,完善质量安全监管。
如果O2O企业只满足于做接入平台,而忽视了更为本质的品质链条,那么消费者最终会用脚投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美团与大众点评的合并,O2O市场的集中化趋势不可避免。如果说当初多方混战的局面让美团、饿了么、大众点评等竞争对手无暇他顾,那么走向规模化后,就应以身作则,真正朝着自身运营、食品安全以及品质提升的方向发力。
要烧钱,就要烧在食品安全的刀刃上,这才是真正的细分化、差异化竞争,也才是确保O2O领域长远发展的双赢之举。外卖O2O别成了“外卖020(零的阿拉伯符号)”,消费者最终期望能从外卖O2O上获得安全、便捷、性价比高的餐饮产品和服务,安全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
这需要各家外卖O2O企业尽快整合供应链,打通上下游服务,提供食品安全的“打包”。比如借鉴现在开始通行的食品安全追溯机制,用二维码扫描技术给每一个外卖O2O打上可查的资质及其他安全符号;建立更为严格的准入门槛,杜绝那些没有资质的外卖企业进入;实现动态考核机制,由日常抽检、消费者反馈形成联动,形成对外卖O2O的外部监督和优胜劣汰。
当然,最重要的是,外卖O2O企业尽快到监管部门完成配送资质的登记,别再当外卖“黑户”了。
惩处“敌敌畏”白酒
别只是挠痒痒
■ 郭元鹏
陕西汉中市镇巴县一家酒厂在自产白酒中添加敌敌畏,厂长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10月22日,新京报记者购买四种浓香和酱香型白酒分别检测,其中一款“贵州茅台特供”的瓶装酒出现显色反应,意味着疑似添加敌敌畏。这瓶酒无任何生产厂家信息,几乎可断定系假冒产品。(《新京报》新食品周刊10月27日报道)
局外人或许不知,喜欢喝一盅的人却明明白白,酱香型酒的口味里,有点敌敌畏味道。白酒添加敌敌畏是为了“装酷”,有的是为了仿冒茅台,有的则是为了显示档次。这都佐证了一个事实:这个社会上还真有胆大妄为的主儿。
关于“敌敌畏”白酒的质疑流传了很多年,但业内人士经常出面信誓旦旦辟谣。但白酒掺敌敌畏的现象屡见不鲜,2014年光是媒体曝光的就有3起案件。陕西“敌敌畏白酒”案的结果是厂长被判6个月徒刑,外加1万元罚款。这样的惩处显然是在挠痒痒,轻如鸿毛起不到警示作用。
“敌敌畏”白酒流入市场,有企业的任性,更有监管部门的软弱无力。检验白酒是否有敌敌畏成分原本不是技术难题,如果监管部门也能去抽查,就能将“敌敌畏”白酒拦截在消费者舌尖之外了。
制造业要真正企稳
还需政策持续发力
■ 谭浩俊
11月2日发布的10月财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录得48.3,为6月以来最高,较9月的47.2明显回升,但仍连续八个月处于收缩区间。
就在此前,国家统计局也公布了官方PMI数据,结果为49.8,与9月持平。虽然两者在取样的口径上存在一定差异(官方主要是以大中型企业为样本,财新主要是以中小型企业为样本),但是两者都呈恢复或稳定状态,这说明制造业出现趋稳迹象。
从此次PMI的分项数据中也不难看出,产出指数、新订单指数、就业指数均有所改善,其中新出口订单指数一改此前三个月的下降趋势,回到了扩张区间。
在其带动下,新订单指数也有所回升,只是仍处于收缩区间,显示10月外需改善,订单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内需疲弱。
从大中型企业到中小型企业都出现趋稳迹象,应当说是比较好的现象。这也意味着,稳增长的各项政策开始见效。
对大中型企业来说,能够出现趋稳迹象,无疑源于各项投资政策的出台,特别是铁路、航空、城市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等,这些都直接对包括钢铁、水泥等在内的制造企业产生积极作用。
对中小型企业来说,一方面大中型企业的企稳,也会间接地对中小型企业的生产和需求产生积极影响,提供很多帮助;另一方面除投资政策之外,各种专门针对中小型企业的稳增长措施也很多,如对中小微企业实行货币定向支持、给小微企业减免税、出台加速折旧政策等。
同时,对出口企业也有许多扶持政策。10月份的新出口订单指数一改前几个月的下降趋势,回到扩张空间,很大程度上就与各项扶持出口的政策有关。
需要冷静观察的是,尽管10月份的PMI有了趋稳的迹象,但从去年以来PMI的变动情况来看,支撑其持续稳定的基础并不牢固。
此次的企稳,是否意味着各项政策措施已经完全发力,支持制造业企稳的条件是否已经完全具备,仍然需要观察。首先,PMI仍处于收缩区间,即便企稳也是紧缩型企稳,预示着制造业仍未走出低迷状态,市场需求仍然严重不足,价格处于低位状态,对整个经济的积极影响不够。
其次,新订单指数也没有明显企稳,更多的还是在新出口订单指数的拉动下勉强出现企稳状态,意味着国内需求不足、力度不够的矛盾依然突出。如何有效启动国内需求,已成为制造业企稳的关键。
再次,制造业用工继续收缩,且这种收缩趋势已维持了两年,虽10月份收缩率有所放缓,但仍处于收缩状态,特别是国有企业用工状况很不理想。最后,制造业库存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在销量下降的情况下,成品库存已连续三个月出现上升了,这也是市场需求不足的充分体现。
正因如此,10月PMI出现反弹,到底是昙花一现还是制造业转稳的新起点,还有待观察。尤其是年底将至,很多影响制造业稳定的因素又将增多。如何保证这样的趋势能够维持下去,就需要在政策上给予进一步的支持。
具体来看,一要确保各项投资政策能够全面落实,不打折扣;二要进一步盘活财政存量,把能够用于支持经济发展、支持减免税、加大财政投入的资金,全部用于稳增长、惠民生、促发展,减少资源的损失浪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三要依据稳增长需要,优化货币政策工具,继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增加货币供应,满足实体经济的稳定需要;四要出台鼓励国内消费的政策,在加快折旧、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五要更大力度地支持创业创新,尤其是创新,要有更多的政策跟进和措施保证,要能够让创新者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乐意创新、放心创新。
总之,要确保制造业能够尽快步入平稳有序状态,仍需要政策持续发力,需要各级政府的全力支持和配合。
理性看待
劳动力密集企业关门
■ 张燕
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也步履维艰。记者通过对公开报道的不完全梳理发现,今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共有76家企业关门,其中东莞占27家,比例超关门企业总数的1/3。从行业看,家具、纺织、电子、陶瓷等7大劳动力密集行业成为高发行业。(11月2日《每日经济新闻》)
无法否认,内外需不振、人力资源价格和各种成本又在增加,利润本来就微薄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压力较大。可以说,出现一些企业倒闭,这是正常的。但企业关门还是扩张、红火还是萧条,由很多因素所造成,之于每一家企业的情况要就事论事、具体分析。譬如,整体形势不济的大背景下,虽然大部分企业都有困难,却并没有大面积倒下,而是只有少部分企业关门。这说明,一家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仅仅和经济形势、行业形态相关,也和自身应对市场能力、金融杠杆、资金状况、管理经验、创新能力、是否提档升级等因素密不可分。
这个简单的道理,其实企业家和稍微理性的人都明白,不需要多谈。有必要指出的是,通过对关门企业的量化分析,得出的一些规律确实有价值。为什么关门的企业集中在,家具、纺织、电子、陶瓷等7大劳动力密集行业,这很说明问题。首先,外部需求下滑、各种成本的提升、融资困难等,这些普遍性的因素已经被讨论过很多次。其次,这些行业大部分门槛不高,市场竞争激烈,产能长期性过剩,市场不好时,必然有些企业扛不住。
另外,企业关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背后往往也是人的理性选择。一些企业家决定退出固有行业和领域,选择将企业卖掉或者关门,其实是新的开始。同时,哪怕是对于那些因为经营不善而倒闭的企业,倒闭血的教训,也给行业和企业家自身上了有价值的一课,未必是坏事。
都知道中国经济需要结构调整,需要提档升级,一定量的破产、关门、倒闭,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经过程。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企业和企业家往往没有动力改变,那么市场就是最好的老师,经济不好的时候,市场规律将发挥作用。很大程度上讲,对于部分劳动密集型行业来说,一些企业关门、倒闭,将更有利于这些行业提档升级,长远、健康发展。
当然,阵痛始终是不好受的,市场和相关部门适当施予援手也是有必要的。但是,大规模的放水、刺激却是不应该的,因为这只会延缓危机。只有经历了这些痛苦,中国经济才能欲火焚身后涅槃。现如今,从上至下鼓励创业、创新,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增长很快,这也一定程度上对冲掉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关门带来的冲击。只要相关部门努力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更多有前途的企业和行业必然可以冒出来。到那时,再回过头来看,今天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关门,恐怕不会再过分悲叹。
话说回来,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但这个过程毕竟漫长,其次有些商品始终需要人做。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未来绝非一片漆黑。像家具、纺织、电子、陶瓷这些东西,对于人类来说,是永久需要的,很多属于快消品,不仅需求大,产品换新、迭代可以说很快。企业只要跟上了消费者的需求,加强品牌和管理,一样可以在劳动密集型企业里活出精彩。每个行业都有坚守者,做自己擅长的,都能出状元,劳动密集型企业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