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04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续写人与自然和谐篇章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贵州威宁加快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纪实

  ■ 刘军林

  

  八月的威宁大地,满目苍绿,草美水丰,生机处处,这是一年中威宁最美的时节。

  近年来,贵州省威宁自治县依托草山草坡和基础羊群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有力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既保护了自然生态,又促进了农民增收,为实现同步小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经济、生态、社会等多重效益。

  威宁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基地县,2007年被贵州省列为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重点县之一,2009年又被列为贵州省百万只羊基地建设县。自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项目以来,通过项目整合,集中连片开发,推动了全县养殖业的跨越发展。

  目前,全县有天然草山草坡面积285万亩,人工草地保留面积38.6万亩。草山草坡占全县国土面积的30.2%,有万亩以上天然草原10片,千亩以上天然草原34片。对草地进行了权属划定和承包。有国审地方优良牧草品种“威宁芜菁甘蓝”,冬闲田土种植饲用小黑麦、绿肥、威宁芜菁甘蓝等牧草面积46万亩,推广工业饲料2万吨左右。

  调整产业结构,夯实小康基础

  近年来,威宁采取农户主动、政府推动、市场拉动和科技带动的措施,通过引进优质牧草和波尔山羊、小尾寒羊等优良的种羊,带动广大农户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稳定壮大传统养殖业、探索发展特色养殖业、打造龙头示范养殖企业为主线,创出了一条助农增收的新路子,夯实小康基础,促进农村发展。

  同时,威宁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种养结合、适度规模”的原则,利用山地资源,大力发展以肉牛、绵羊为主的草地生态畜牧业,重点发展肉牛产业,把原来的8万头左右的能繁母牛存栏量,增加到9万头,进一步优化牧草结构,建设人工种草保留面积50万亩,天然草地改良50万亩,种植青贮玉米1500亩、紫花苜蓿3000亩,利用冬闲田土种植绿肥100万亩, 套种“威宁洋萝卜”5万亩,使全县的肉牛存栏再上一个新台阶。

  截至2014年底,全县有大牲畜存栏28.49万头;猪存栏97.54万头;羊存栏46.34万只;家禽存栏188.75万羽。年出栏肥猪85.01万头;出栏牛6.35万头;出栏羊29.75万只;出栏家禽163.49万羽;畜牧业产值21.52亿元,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例为36%。

  增加农民收入,

  推进新农村建设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和根本。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农民增收作为工作重点,抓紧抓实抓住不放。

  近年来,威宁通过养殖示范户引导、大户带动实现“四有”目标,即周边农户种草有目标、养羊有方向、发展有信心,效益有保障,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协会+农户”模式,提高养羊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有力地促进养羊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

  2014年,威宁新备案规模养殖场23个,新备案养殖合作社63个,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6个。该县以雪山、盐仓、板底为主的肉牛肉羊基地、炉山的野猪生产、黑石镇的林下毛脚鸡养殖、哲觉镇的梅花鹿、野鸡养殖村为代表的养殖业快速发展。

  据统计,威宁2014年肉类总产量9.33万吨,畜牧业产值达21.52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6%,农民人均畜牧纯收入1655元,同比增长228元,畜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之一。

  治理石漠化,保护生态环境

  草地生态畜牧业有绿化环境,治理石漠化和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 近年来,威宁将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地作为保护生态的重要措施,并采用退耕还草的方式积极恢复25度以上坡耕地的植被,实施合理载牧,有效控制水土流失。

  从1980年始,农业部即在威宁实施了南方草地畜牧业综合开发项目,并进行飞播人工草场获得成功。之后,国家“六五”至“九五”草地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生态重建等重大项目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草地农业系统项目也先后在威宁建立试验区,拉开了威宁县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序幕。

  自2007年以来,威宁又实施了“国家岩溶地区治理草地畜牧业建设项目”,该项目通过改良天然草场交付合同农户管理使用,农户利用退耕地和轮歇地种草自管自用,各级相关部门技术支撑的方式,帮助几千群众发展种草养畜以实现脱贫致富。同时采取“林草结合、以草养林、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式走种草兴牧之路,积极推广草畜配套、种草养畜、以草定畜、合理载畜的科学方法,并采用政府补助购机的方式鼓励群众种草,初步实现了畜牧养殖与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相互促进、同步发展。

  近年来,在国家、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威宁实施了退牧还草、石漠化治理、三江源、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等项目,共投入项目资金近2亿元,对天然草场进行改良、建设草地围栏、人工种草、圈舍改造、配畜等,为全县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采取“林草结合、以草养林、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方式走种草兴牧之路,积极推广种草养畜、草畜配套、以草定畜、合理载畜的科学方法,并采用政府补助的方式鼓励群众种草,初步实现了畜牧养殖与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相互促进、同步发展;有力推进了草地生态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之成为农村发展的经济支柱和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经济来源。

  以养殖小区(合作社)为主,

  不断完善利益联接机制

  为解决农户不敢养、不想养、不会养导致的养殖积极性不高、发展缓慢等问题,近年来,威宁积极探索实践了“养殖小区(合作社)养殖、联户养殖、农户为大户养殖、养殖大户带动农户养殖、养殖大户承包农户土地养殖、养殖大户收购农户草料养殖”六种带动农户养殖的方式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调动群众养殖积极性,使草地生态畜牧业能够真正覆盖更多的群众和惠及更多的贫困户。

  “我们5户实施联户养殖,1户仅投入2万多元,就建起了500平方米标准羊舍,种了20亩皇竹草,第一批先试养30只基础母羊,待技术进一步成熟后,还将扩大养殖规模。”六种养殖方式实施后,效果非常明显,采访中,威宁自治县双龙镇凉山村养羊户马大爷对联户养殖非常赞赏。

  六种养殖方式,实现的是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品种、统一防疫、统一技术、统一销售,解决的是农户自筹资金难、管理水平低、科技含量低、防疫水平低、草料贮备难、养殖难度大、市场开拓难以及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特别是养殖大户承包农户土地养殖和养殖大户收购农户草料养殖两种方式,使农户既得土地租金,又能到养殖场务工增加收入,通过养羊大户与项目区农户签订长期高产牧草或农作物秸秆购销合同,还使农户通过卖草料获得超过种植粮食作物的固定收入。

  草地生态畜牧业已成为威宁农村经济增长的“助推器”。通过草地生态畜牧业项目的实施,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合理转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拉动了畜产品加工业、运输业的发展,拓宽项目区农民增收路子,调动周边村组农户畜牧养殖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户的其他收入;农户一心一意谋发展,安居乐业奔小康的思想进一步增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为推动全县畜牧业快速发展、实现生态建设和草地畜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格局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