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2016奥运会怎么玩?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体育营销进入社交纪元

  时间过得真快,距离去年远赴巴西看世界杯感觉没过去多久,明年的里约奥运会又要来了,移动互联网与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让这些原本只能在电视、电脑上单项传播的赛事已经逐步渗透到了每个人的手机中。

  里约奥运会将于2016年8月5日正式拉开帷幕,作为全球第一盛事,企业之间营销大战也一触即发,按照惯例,无论是媒体平台还是相关厂商,都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时刻,因为工作关系,笔者报道过奥运会,也亲历过世界杯,对于体育还是有着相当大兴趣,最近看到如腾讯等不少公司已经开始准备奥运资源推介会,突然意识到奥运已经相当近了,今天我们就复盘一下过去几年值得研究的体育营销案例,再看看当下这个移动与社交时代,体育营销会有哪些变化。

  体育营销传播关键:

  情感带入+全媒体

  此前大获成功营销案例,未必都是重金去砸资源、找代言,很多是利用自身的优势,把体育精神与品牌气质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从而给用户留下深刻印象。具体来说,对于厂商就是需要绞尽脑汁去把自身的品牌与奥运精神连接起来,让消费能产生自然的联想;对于媒体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全媒体”资源+互动,让用户在任何场景下都能快速获取信息,同时又能双向传播,形成资讯+社交的闭环。

  就国内民众来说,印象最深的一次体育营销就发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阿迪达斯作为奥运合作伙伴,从平面、视频到赛事进行了一系列的“一起2008,没有不可能”的主题推广,目标是借此在中国这个最大市场上超越老对手耐克,经过了将近四年的持续曝光,阿迪达斯如愿以偿。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抓住了中国首次举办奥运赛事,展现国家风采的心理,用明星运动员+志愿者+普通老百姓的主题形式,让每个人都有了代入感。“没有不可能”的slogan在当时看来,也在隐喻刚刚经历汶川地震后举办奥运经过的波折与坚韧,更加让人过目难忘。

  去年的世界杯上,宝马与奔驰也上演了一部化敌为友的“基情”营销,其成功之处在于,尽管这两个品牌调性不同,是同来自德国,互为对手,甚至时常互掐,而世界杯前突然联合起来一起为德国队加油,则颇有剧情反转的效果,最后德国顺利夺冠也让这次基情营销成为美谈。世界杯期间,奔驰宝马共同在社交媒体上推出 #We are one team# 的主题支持德国国家队,向国家、团队、球星持续致敬,同时也巧妙地代入了自身汽车的性能亮点,无不都在展现这是两个品牌一起精心策划过的世界杯营销。

  不得不说阿迪达斯是玩体育营销的顶级高手,同样在去年世界杯期间,阿迪利用自身是比赛用球提供商的先天条件,也在社交网络上发起了一场“All in or nothing”的话题营销,大概玩法是,在微博上建立了#成皇或败寇#话题页,植入到每场微博热门话题榜推荐中,用户只要在搜索“阿迪达斯”或者“桑巴荣耀”等关键词,就会在首页飞出阿迪达斯为历届世界杯制作的比赛用球,要知道,世界杯期间的搜索和热门话题曝光量极高,通过这个入口,植入品牌与比赛用球即自然又不失风格,包装有趣,相当讨巧。

  与品牌商的体育营销不同,作为媒体,除了要提供丰富的资讯内容以外,还有搭建一个平台来承载其广告主的投放,同时还要考虑到媒体本身的品牌影响力传播,做好营销并不容易。以腾讯为例,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提出了“在现场”口号,主打多平台全景体验,利用腾讯网、腾讯视频、微博、微信、新闻app客户端、QQ、QQ空间等数十款产品的融合,形成了一套媒体矩阵平台,全方位覆盖各种用户群,除了渠道与内容优势,利用当时的腾讯微博与微信,还完成首次“社交奥运”报道。

  总结来看,对于品牌方来说,情感带入,打动人心成为体育营销的最大重点;而对于媒体来说,多渠道与全产品线构成了“全媒体”是基础,先圈住用户,进而在移动和社交平台上衍生出的各种玩法,才能真正成就一次成功营销。

  2016奥运会怎么玩?

  壕式营销歇了吧

  开篇就已经提到,目前很多品牌商与媒体平台都已着手开始了奥运营销,与之前的奥运、世界杯时代不同,现在发声渠道与产品越来越多,如何花对钱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如何靠报道获得更大影响力,是每个与之相关的从业者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在我看来,在2016奥运会上,已经难以复制阿迪达斯在北京奥运上“土豪式营销”的辉煌,靠砸钱出效果的草莽式竞争也已经渐行渐远,随着微信等平台的强势崛起,社交传播将成为体育营销的一次重要节点。

  提到提交传播,就不能不避开两个产品,一个是微博,一个是微信,微博在巴西世界杯上已经体现出其营销价值,不过随着热度下降以及微信冲击,在2016年能否发挥过去两年的价值还有待观察,而微信正值蒸蒸日上,尤其是朋友圈原生广告引发的大量传播后,已经成为新一代社交传播的标准阵地,在距离奥运会开幕的10个月里,微信会否为其专门开放出一些资源,甚至专属功能,非常值得关注。

  提到微信又不得不回到腾讯的整体大平台之下,在社交这个事上,腾讯算得上拥有最大的国内资源优势,在内容层面,有着“资讯+直播+社区”表现形式;在渠道上,有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视频客户端、微信、QQ手Q、QQ空间等强势产品加持;在玩法上,可以利用微信摇一摇,微票儿、 微信运动等大作文章,比如可以通过晒步数、排行榜,点赞互动等方式,带动用户一起运动健身,未来建立个人运动健康数据库,并基于大数据为个人推荐定制服务……这与奥运会这种推崇更高,更快,更强的主流竞争价值观有着天然的结合点。

  每逢奥运年,包括相关游戏,IP版权都可能成为红极一时的拳头产品,这里面又是资金与研发能力、渠道与运营能力的综合比赛,相比“媒体对手”在这个纬度的能力,腾讯还是有着不小的优势。

  另外一块想象空间巨大的,就是奥运事件带来的“互联网+体育”延伸。前段时间腾讯高管在新加坡sportel峰会上就曾透露,将在奥运会这个风口,用“互联网+”去连接体育的一切,利用上述提到的内容、渠道、产品优势,结合天然的社交属性来构筑大体育产业链,具体包括打通赛事内容、体育服务与个人运动健康等。

  几天后的“腾讯体育2016里约奥运资源推介会”上或许会出来更多细节,如果这些“互联网+体育”玩法能在奥运期间上得以实现,我想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一次体育营销的成功,甚至会加速开启一场全民健身、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运动。(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