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风险防控的管理会计抓手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章仪

  

  作为市场经营的主体,企业无论是从事生产经营,还是开展资本运营,都只是达成预期目标的路径与手段。如果说企业各项活动的出发点是营业利润,那么落脚点就是现金流,而最终归宿则是经济增加值。结合工作实践,本文拟从生产经营中的项目预算管理、绩效考核中的内部管理报表,以及资本运营中的财务可行性分析等角度,谈谈以管理会计为抓手,促进风险防控、提升企业效益的体会。

  

  项目预算管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全面预算管理作为管理会计的重要工具之一,应用到具体经营项目上,我们的做法就是把编制项目预算表,作为合同审核的前置条件,从决策程序上予以规范,且项目管理始于预算编制,终于现金流入。通过层层分析释放风险,步步推进项目收益,在规模与效益、技术与市场、目标预期与资源保障等之间择优选择,追求风险可控下的收益实现,即在业务承接上做到有所为,更有所不为。

  细节决定成败。为准确核算项目收益,就必须做到财务管理精细化。根据项目特点与成本属性,我们将全口径项目成本分解为八类,除了业务部门耳熟能详的直接材料成本(包括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协外包工程)与直接人工成本外,还包括直接项目费用、流转税金及附加、项目借款利息与管理费用分摊,并明确各类成本的具体核算内容与计算依据。

  由于项目预算编制属管理会计业务范畴,服从并服务于内部管理需要,其理念、方法与财务会计必然存在着差异,比如管理费用科目核算的合同印花税,由于金额太小,大家通常忽略不计,但作为成本项,编制项目预算时我们要求列入直接项目费用。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只有实际发生的借款利息支出,才会在我们财务会计的笔下资本化,或列支为财务费用,但在项目预算与绩效管理时,我们则从资金时间价值角度,要求根据项目实时现金流情况,按照当期利率水平虚拟计算项目资金不足时的资金占用成本。对于超过一定期限的逾期应收款项,实施更为严格的谨慎性原则,直接作为坏账损失核减项目利润,并同时减计该项目及所属责任部门的现金存量。

  项目预算主表为项目收益预算表与项目资金预算表,附表包括各类项目成本明细表,以及现金流出明细表。

  纸上得来终觉深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正是得益于事前的项目风险分析与经营预算编制,大家的思想才在不断的碰撞交锋、沟通交流中升华,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换位思考,进而反躬自省,持续改善各自行为。就项目管理而言,任何业务都不再仅仅是财务资产部、项目管理部、技术开发部或市场营销部某一部门的事,都与你我正相关,因而需要上下同心、左右合力、相互补位、共同站台,这里除了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的提升外,更有经营观念、管理理念的转变,即形成利益共同体,打造业务一团队。

  

  绩效考核中的内部管理报表

  

  业财相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与努力方向,初期相融不够属正常情况,但财务业务两张皮现象必须杜绝。不然业务部门总结成绩是“形势大好”,比如新签了多少合同、完成了多少产值、实现了多少收入、开展了多少研发、申报了多少专利等,而财务部门的经济分析却是“哀鸿遍野”,比如资产负债率高位徘徊、公司现金流持续紧张、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主导产品盈利能力呈下降趋势、三项费用同比增幅较大、研发成果转化率不高等。

  这样的业务从量报喜、财务重质报忧,再加上相互推诿抱怨,就是当前部分企业,特别是经营困难企业的管理旧常态。如何扭曲平行线,勾勒同心圆,避免鸡同鸭讲,实现同频共振?对于所有实体部门或事业部,我们的做法是以内部绩效管理报表为交流平台与对话基础,一把尺子量到底,大家都讲普通话。

  思路决定出路。根据内部管理需要,我们设计的绩效管理报表以现金流为核心、以管理利润为重点、以合同额为依托,为的就是打牢底子、挣够面子、过好日子。做企业不能光讲规模,只赚吆喝不赚钱。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支撑,企业效益就是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因而必须辩证看待、妥善处理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内部绩效管理报表的基础数据,来源于每个项目的实时全面汇总,真实客观地反映了各个事业部的整体情况,因而不是伸缩的弹簧秤,而是精准的刻度尺。我们大力推行内部绩效管理报表,不管是顺向牵引还是同步推进,乃至反向倒逼,其导向或目的都只有一个——即风险可控下的收益实现,即通过事前算盈,做到心中有数,规避重大风险;通过事中监管,严格控制成本,体现利润为重;通过事后考核,加强绩效管理,牢记现金为王。

  在管理会计重要性不断体现的今天,我们广大的财务人员须与时俱进,完成“会计+管理”的转型。曾有业内人士总结,财务会计基于当前业务核算价值,有如跳水比赛前面的规定动作,而管理会计基于未来发展创造价值,则属于后面的自选动作,当然是难度系数越大,发挥得越完美,最终得分越高,达成自我实现。于企业而言,在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背景下,必须摒弃以往资源消耗型、投资推动型增长模式,通过技术进步与管理创新,走集约型、内涵式发展道路,尽管知易行难,但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