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个月,新兴市场汽车销量大幅上升,这燃起了人们对新兴市场经济放缓最坏时期可能已经过去的希望。但此番反弹很大程度上由中国汽车市场复苏驱动,在遭遇经济衰退的巴西,汽车销量仍处于自由落体式下滑状态,而印度、印度尼西亚的销售也呈现疲软态势。
摩根大通(JP Morgan)逐国收集的数据显示,新兴市场整体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的汽车销量月度环比增长率在8月为2.7%,9月更上一层楼,为3.7%。因此,新兴市场整体经季节性因素调整后的年化汽车销量现在为3300万辆,比7月份3100万辆的低点有所上升,在一定程度上逆转了从2014年末将近3800万辆的峰值急剧下滑的势头。
摩根大通分析师大卫·亨斯利(David Hensley)称:“汽车销量回升对于更广泛的零售销售是一个好兆头。”汽车业或许也是消费信贷可得性的一个很好的风向标。然而,细看这些数据可以发现,实际情况并非那么明确。中国汽车销售的表现是明星级的,9月环比增长7.1%(扩大了8月2.5%的增幅),经季节调整后的年化销量从7月1850万辆的低点升至2030万辆。这使中国得以继续保持世界最大汽车市场的地位。
如果刨除中国的话,形势看起来就不那么令人印象深刻了。新兴市场其他地区的汽车销售依然低迷,尽管在经历自2013年初开始的急剧下滑后,这些地区也许已经趋稳。发达国家(刨除美国)的销量已赶超了它们。
亨斯利说:“整个新兴市场(除中国以外)的活力并不令人乐观。”他指出,自2013年1月以来除中国以外新兴市场汽车销量15%的下滑,“大部分”应归因于巴西、俄罗斯“经济衰退使得耐用品支出大幅下降”。
自今年初以来,巴西汽车销量已下降38%,年化销量为240万辆,9月销量环比进一步下滑3.7%。俄罗斯经历了更大的下跌,今年汽车销量下降42%,年化销量为160万辆。然而,数据显示,俄罗斯市场或许已经趋稳,近几个月销售逐渐有所回升。
在波兰、新加坡、马来西亚及韩国,汽车销售也处于明显上升之势,就连阿根廷都在过去5个月中的4个月维持了环比销售增长。
对中国而言,目前尚不清楚应该对其萌芽中的汽车销售复苏进行多大程度的解读。每月编制《中国购车情绪报告》(China Auto Purchase Sentiment Report)的德意志交易所(Deutsche B?rse)旗下的MNI指数(MNI Indicators)认为,汽车零售商打折、汽油价格下跌以及“消费者认为汽车质量提高、选择变多”等因素提振了中国市场。如果这样的话,这表明,任何解读——从汽车销量提升到消费者需求广泛增强——都可能是有限的。
MNI在其近日发布的最新报告中,勾勒出购车预期指数上升的趋势。该指数衡量消费者是否认为现在为购车的好时机。然而,称自己打算在未来12个月内购车的受访者的比例从8月的18.7%降至了14.3%。
有趣的是,MNI发现,称计划购买自己第一辆车的受访者有小幅增加,但是,打算在未来一年购置新车的现有车主比例从7月的38.6%“暴跌”至18.3%。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中国经济学家朱利安·埃文斯-普里查德(Julian Evans-Pritchard)表示,汽车销售数据出了名的不稳定,但的确可以看出一些迹象——“中国消费市场在一点点回升”。
尽管凯投宏观估计中国经济增速可能只有约4.5%(远低于6.9%的官方数据),但埃文斯-普里查德认为,中国服务业的数据比工业活动数据更可靠。
“客运、房地产销售及零售销售增长在第三季度都有所回升。”他说,“劳动力市场相当紧张,中国经济中更大的份额由(支撑消费的)家庭贡献。”
埃文斯·普里查德指出,农民工(劳动力大军中最边缘的群体)工资增速接近10%(而通胀率为1.6%),这意味着家庭有更多现金可以消费。(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