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麻辣烫评说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警惕诺奖热后

  中医药开发伪创新

  ■ 谢昱航

  屠呦呦获诺奖的荣耀之光惠及中医药行业。不但官方定调“屠呦呦获奖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而且市场很快有了反应,10月8日国庆长假后股市第一天开盘,便有7只中药股涨停。

  很有可能,中医药会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公众的眼光,政府的态度,都会因大奖而对中医药有很大的改变。不可否认,中医药中埋藏了很多“珍珠”,将这些“珍珠”发掘出来,对医药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发掘工作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青蒿素的发明,的确是从中医药古籍中获得线索。但类似的线索在古籍中非常多,仅仅是记载青蒿治疟疾一方的《肘后备急方》,就记录了40多个治疗疟疾的办法。要对这些方子进行鉴别、筛选,工作庞杂巨大可想而知。据资料记载,在研究有效治疗疟疾药物的“523”计划中,全国共收集抗疟中草药和验方上万个,广筛提取物5000多种,耗时10多年。青蒿素的发明,是大海中捞出的“金针”,其背后是巨大的科研成本和艰苦的科研探索。

  所以有人说,青蒿素的发明和屠呦呦获诺奖,是中医药现代化的胜利,与中医药理论相距甚远。青蒿素的发明过程同柳树皮中提取阿司匹林、金鸡纳树中提取喹啉、罂粟树中提取吗啡,并无二样,都是从古人的经验中获得启发,通过无数次试验,测定化学结构,分析毒性药效,进行临床试验,历经一套完整现代研制流程,把植物某类化学成分变成造福人类的药物。

  诺贝尔奖是奖励那些为整个人类的福祉作出巨大贡献的人。屠呦呦的贡献,在于通过艰苦的科研探索,给人类增添了一种对抗疟疾的有效药物。而在此之前,虽然中医药中有过青蒿治疟疾的典籍记载和治疗实践,但中国人并没有因此摆脱疟疾之苦。即便在《本草纲目》出现以后,中国的疟疾肆虐情况依然严重。如明嘉靖四十年(1561) 永宁暴发疟疾,“疫死千人”……所以,对于青蒿素的意义评价,不能过多地归功于中医药。

  辨明这一点,意义并不能小视。肯定青蒿素意义中的医药现代化成分,意味着医药界乃至所有行业,要想造福人类,必须推陈出新,研制出切实符合人们需求的产品或服务。而这背后,是孜孜不倦的创新,有时要走艰途险路,需要披荆斩棘。而过多地肯定中医药的价值,可能会产生误导。比如,会不理性地认识中医药理论和经验的作用,不切实际地夸大中医药的治疗效果;比如,让部分药企靠着老祖宗的那点遗产吃老本,不图进取,不思创新;更重要的,还可能让一些人借助屠呦呦获奖而炒作中医药概念,以各种形式进行伪创新,打着传统中医药的旗号而欺骗坑害消费者。

  屠呦呦获诺奖迅速带动了中医药相关活动,10月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部门举行座谈会,会上有人提出,中医药有很多“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但是我们自己缺乏有效的开发和保护,比如“汉防己”的提取物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抗埃博拉病毒候选药物,但这项成果并不姓“中”,是美国和德国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在这件事上我们并不冤屈,因为从植物的一种成分到成熟的科研成果,实在是很遥远的距离,走完这段距离的人,才有真贡献,才配得上相关的荣誉。

  所以,要让中医药重新焕发青春,必须让其走现代化之路。这需要医药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加大投入,不断攻克科研难题,不断推动技术创新,把传统中医药中的“金子”一个个发掘出来。否则,即便有再多的宝,也难以发出光芒。

  屠呦呦获诺奖,让我们看到了宝贵的创新热情。但也应该承认,这种热情,还是稀缺之物。有不少药企,想得更多的是通过“捷径”获取利润。近几年,药价虚高饱受社会诟病,而药价虚高的原因之一是,一些药企玩弄假创新。有患者发现,含有同种药物成分的不同药,价格可能差近500倍。一些不良药企,将药品成分稍微变化一下,有的甚至没有任何变化,换一个“马甲”,然后大张旗鼓地宣传开发出了高新产品,卖出高价,赚取不义之财。这一点,在多年的“两会”上都有代表委员提出意见。如果说,这种现象得不到改观,在药企中占主流的不是真创新,那么中医药行业的提振之路还很遥远,一个屠呦呦获奖,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倒是有可能,屠呦呦获奖引发中医药概念热,各种心怀鬼胎的人粉墨登场,以各种噱头贩卖自己的“最新成果”,助长中医药行业的浮躁之风。这一点,是最需要提防的。

  

  传统零售业突围

  从“双11取经”开始

  

  ■ 林春浩

  近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部署加快发展农村电商。另据《广州日报》报道,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百家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零售额相比上年同期下降9.6%,为历年来首次呈现负增长。大型零售企业短时间内无法走出行业低迷。对于即将到来的双11,业内专家认为,传统零售企业如果独立作战,受冲击难以避免。

  最近几年来,电商上有政策扶持,下有民众支持,发展迅猛,并已经形成了以双11、双12等购物节为代表的价格联盟战略模式,令传统零售业在市场竞争中节节败退。

  去年双11当天,以阿里巴巴、天猫商城为主的电子商务创下了673亿元的总销售额,比2013年翻了近一番。其背后则是传统零售业的市场份额被电商不断地侵占,生存越来越艰难。

  2015年上半年,全国60%的商场业绩处于下滑状态,“关店”不再是新鲜事:佐丹奴关店190间、波司登关店1357间、百丽关店167间……可以说,如果传统零售业再不拥抱电商,必将面临无商可务的市场状态。

  虽然传统零售业早已意识到电商的重要性,并展开了诸多尝试,比如在网上开店,或者推出自媒体平台APP、微信公众号等,但是,由于缺乏网络营销经验,加上投资不足,结果收效普遍甚微。

  可以看出,虽然电商的准入门槛不高,但真正要运营好,还是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的。

  在笔者看来,传统零售业在向电商化转型的过程中,最大的瓶颈在于营销信息发布后效果不佳,导致销量不多、品牌曝光度不够。而营销信息大战,正是电商的“生命线”。今年,在距离双11还有一个多月的时候,各家店商促销攻势已经打响,传统零售商刚好可以从中学习借鉴。

  首先,传统零售业要先调研一下已经成功电商化的同行业细分市场;其次,传统零售商可以向电商学习广告投放渠道以及自媒体微博、微信、APP等营销工具的开发运用。

  同时,传统零售商必须向网络营销策划“跨界”。双11购物节,其实是一场营销策划大战,特别是品牌卖点的提炼和富有销售力的表现方式,正是传统零售业电商化过程中最大的弱势之处。

  长期以来,众多的传统零售商对电商的认知,普遍都停留在将商品信息简单地发布到网上这样的浅层次。仔细研究电商在双11的表现,可以帮助传统零售商加深对电商平台及产品推广的认知,进而更快实现电商化,实现“以电商制电商”。

  

  企业家捐赠的养老院

  为何遭闲置?

  

  ■ 知风

  今年75岁的虞一杰曾是兴乐集团名誉董事长,在2006年底,为了实现“退休后能建一座养老机构,为更多的老人安度往年”的心愿,就向集团董事会递交辞呈,把企业交给儿子打理。为了实现这个心愿,他拿出全部的积蓄还卖掉两套房子,筹了4800万元在乐清建余霞乐园。建成后已捐赠给政府管理。(10月18日《现代金报》)

  按理来说,此等可喜可贺的好事,一定在当地引起轰动,落成和启动仪式一定非常隆重。但让人想象不到的是,养老院已装修好的二人公寓内摆放着沙发、茶几,还有席梦思床垫,可因还没人居住,家具上都是灰尘,至今一直关门还没有投入使用。

  如果说“好事多磨”,那么,这件好事也已经不算风调雨顺了。其中,土建工程才1年,内装修外铺装也1年,但为办理手续却达4年之久。这足以让人想象,做一件善事,可能还看多少副冷面孔,坐多少次冷板凳。而当竣工之后,通往乐园的道路和电线需要和当地协商;村里的一些政策要处理好,因此乐园一直没有开业。  

  笔者没有搞过基建项目,不知道相关的道路和电线需要怎么“协商”;也没有当过村长,不懂怎么去处理好“村里的一些政策”。但是,一座养老院花在土建和装潢的时间只有2年,而花在办理手续上的时间是4年,结果还没有协商好通往乐园的道路和电线问题,还没有处理好相关村里的政策。这给人的感觉是,这个项目至少在这个村里,是不怎么招人待见的。

  咱先不说通往乐园的道路和电线可能存在工程进度的问题,就“村里的一些政策”,到底需要如何去“处理好”?假如有人给村里捐赠一台拖拉机,估计村长会到村口迎候;假如有人给村里无偿办一个企业,估计村里要摆酒庆贺三天。那么,为何在村里建一个养老院,一些政策还没有处理好?有些地方出租或出卖土地,连村民都不知道就“办妥”了,怎么一件本来应该各方支持的善事,反而在启动6年后还没有处理好“村里的一些政策”?

  这个问题说起来就有点“心照不宣”了。试想,无论养老院今后以何种形式经营,但都带有公益性质。何况,这个养老院是由企业家捐赠的,在土地使用上,政府肯定会出面协调,村里也未必好意思狮子大开口。这在村干部的心里,未必会当成来钱的好事;在以后的运作上,也想象不出给村里带来什么经济利益。那么,所谓的“村里的一些政策要处理好”,会不会隐含着村里的某些利益诉求没有谈妥?

  当然,现在的不少干部是没有什么远见的,有些拆拆建建都属于眼前好过的急功近利。基建项目所包换的“油水”也是某些官员很感兴趣的。然而,这个工程在2011年2月正式开工,为了节省造价,虞一杰本人既是总设计师、总指挥、项目经理,又是普通工人。工程开工后,他没日没夜地泡在工地上,和工人一起干活,因为他懂工程,如果在施工中遇到一些问题就自己当场解决好。完了,这位企业家也太“抠门”了,这让在不少基建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几乎被“约定俗成”的“好处”,被挤得干干净净。  

  毋容讳言,在相关建设项目的报批过程中,别说是主管领导,就是办事人员不来劲,也是够让人喝一壶的。这就不难想象,这个只是用来养老的,又被投资人看的死死的建设项目,遭到冷遇并在建成后被闲置,也在想象之中了。

  

  廉价药品绝产

  都是利益在作怪

  

  ■ 全颖欣

  目前,用于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潘生丁消失了,已形成危机的还有鱼精蛋白、银翘冲、维脑路通等大量廉价药。记者调查发现,除原料市场价格走高、原有的医保招投标和政策限价制度影响外,医院、医药中间商、药厂等各自利益诉求也是形成廉价药危机的因素。(10月12日《新京报》)

  目前,长期服用廉价药的病人遇到了巨大的危机,廉价药品成了十年难遇的“奢侈品”,据记者调查发现,为了给外孙女买必吃的“廉价药”,他已经做了两个月的公交成了专业买药人,看见药店就去询问,每天面对着“一药难求”的窘境。有网友调侃说:“廉价药居然要绝产,看来商品正在向限量版发展,是时候开始收藏药品了”。

  其实,目前廉价药饥荒已经成了常态。可是,明明很有市场的廉价药却出现了停产或者限量式的发展呢,廉价药绝产到底应该怪谁呢?首先,市场和价格的规律看,明明很有市场厂商却不生产,他们不是不愿意赚钱而是不能赚到钱,所以市场的价值规律在此时显得苍白无力。据记者调查发现,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产品的成本,由于原材料遭到垄断,导致廉价药的成品增加,而又迫于政策限价等因素的影响,只能增加产品成本无希望抬高产品价格,导致了很多厂商只好放弃了一些老字号的廉价药品。其次,从国家的宏观政策经济考虑,公立医院改革和医保措施的推进,让廉价药品彻底的进去了死穴。公立医疗机构使用的药品采用竞价采购,而竞价就意味当产品拥有市场的同时产品的价格必须不高,所以这让很多的厂商很是头疼,但是国家的“新政”又是从宏观的层面考虑,是为解决更多人的医疗保证问题。再次,从消费者畸形的消费观看,随着医保的不断完善,报销成了公民看病的首选,而廉价药品很难出现在被报销的药品清单里,所以为数不多的“粉丝”是拯救不了廉价药的市场的。

  正是因为医保投标和限价政策的影响,让医院、医生、药品商在商品市场中出现了自身的利益诉求,在加上居民“享受报销”的快感让廉价的药品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虽然,廉价药在某些地方与高档药搭档,成了配角,但是笔者认为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廉价药的生存危机。要挽救廉价药市场上缺少一种“公共意识”,当每个环节每个人都不是简单地为了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的时候,廉价药就会出现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