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0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姜兆钧 打造海油工程服务品牌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本报记者 陈琼泉 特约记者 龙家慧

  Ⅰ人Ⅰ物Ⅰ背Ⅰ景Ⅰ  

  姜兆钧,1943年出生于浙江宁波,1970年从北京地质学院(现在的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石油勘探和海油工程技术服务,现任深圳远东石油钻采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荣获“2010年中国经济优秀人物”、“广东省优秀企业家”、“优秀党员”、“广东省慈善企业家”、“积极支持企业党建工作的优秀企业家”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Ⅰ人Ⅰ物Ⅰ语Ⅰ录Ⅰ  

  朋友是天,朋友是地,有了朋友才能顶天立地。

  企业家的责任首先要照顾好企业的职工,力所能及地为社会需要作出应有的贡献。

  就个人而言,事业成功最起码的三个基本要素,一是要包容、豁达;二是做事要雷厉风行,信守承诺,说到做到;三是要多做善事、好事,乐于奉献。

  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做好人的工作,一个和谐、团结的队伍,基本上就是一个企业的全部。

  ——姜兆钧

  今年,深圳市远东石油钻采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整整三十周年。

  从中国海洋石油下属的一个几经波折,濒临解散的10余人团队,发展到如今一个蜚声业界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民营企业,承担了多项国家“863”和“十二五”重大科研项目,拥有十多项发明专利,其中,“外悬挂弃井组合工具”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中国近海高水垂比大位移钻钻井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多次荣获“工程质量优秀奖”、“安全作业优秀奖”、“优秀服务金奖”等殊荣。

  由于在技术和服务方面的出色表现,深圳远东石油钻采工程有限公司从全球200多个供应商中脱颖而出,连续多年被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授予“优质服务商”的称号,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每年颁发该称号10个左右。

  在中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弃井工程一直由国外公司垄断实施,此后,一个个地变成深圳远东石油钻采工程有限公司的工程项目,费用成本仅相当于国外公司的三分之一;昂贵的海油装备也渐渐实现国产,在服务质素显著提升的情况下,大幅降低了成本。

  近年来,在国内外经济持续低迷,受多重因素影响国际油价暴跌并维持低位徘徊,以高投入、高技术为特点的海油工程遭遇重创的背景下,作为一个海油工程服务企业,每年业绩能保持20%左右的递增速度。

  2014年,完成销售业绩2亿多元,实现利润4500多万元,上缴利税1000多万元,人均缴税超过10万元。

  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源于深圳远东石油钻采工程有限公司有一位更像专家学者的当家人姜兆钧。

  机缘巧合

  闯鹏城勇挑重担

  在巨大的困难前面,姜兆钧16年野外勘探磨练的攻难克艰的韧性再次闪现光芒,提出“以公司为家”的口号,自己身体力行。在他言行的感召下,上下凝心聚力,焕发出空前的工作热情,每个人只领生活费,头顶烈日作业,大家都毫无怨言。至1992年,公司创下人均利润1万美元的佳绩。  

  1964年,品学兼优的姜兆钧如愿以偿被录取到高考第一志愿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专业,受文革影响,直至1970年领到大学毕业证书。随即被分配到地矿部447石油勘探队工作。

  “刚参加工作做了整整16年的野外勘探,那时候年轻,扛上装备,每天在野外走数十公里,沿途的风景和良好的空气,一点也不知道什么是累。现在血脂、血压、血糖没有一个超标的,还得感谢那段美好时光。”回顾刚参加工作的经历,姜兆钧笑着说,“野外勘探都是荒郊野外,风餐露宿,见到一个陌生人都格外亲切,更不要提一起开展工作的同事了。从那时起,更深刻地体会到每个人的工作都值得尊重。”

  1978年底,经过层层选拔,凭借各方面出类拔萃的表现,姜兆钧第一批被地矿部派往美国德克萨斯州学习,并参与引进了国内第一套价值数百万元的先进设备——Gus公司的遥控采集系统设备。

  1986年4月,姜兆钧带队在东北松花江畔勘探时,不幸发生意外,导致小腿骨折。痊愈后不再适合野外勘察的工作,彼时,深圳南油集团正在紧锣密鼓面向全国招揽人才。姜兆钧专业资格、从业履历、国外经验多重优势在竞聘者中鹤立鸡群,毫无悬念地来到深圳,进入南油集团工作。

  成立于1985年2月的中国南海油井打捞服务公司,同年更名为亚美石油工具有限公司,是一家国有控股的中外合资公司,外资为美国和中国香港。由于管理混乱,开业当年亏损26万美元。集团领导对此十分不满,寄希望于拥有丰富的基层领导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姜兆钧力挽狂澜。

  董事副总经理姜兆钧上任后很快发现问题所在,一方面由于内部管理制度的缺失,财务管理混乱,担任公司总经理的美方负责人费用开支无度;另一方面,业务开展形同盲人瞎马。

  年终董事会上,姜兆钧提出撤换美方总经理、降低美方人员待遇等一系列整改方案,得到了中、港股东的支持。接下来,姜兆钧对公司进行了系统整改,完善制度的同时,一边努力拓展业务,一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公司全员努力下,当年业务盈余12万美元。至1989年,美方对南海油田开发前景担忧,撤走了所有投资。对刚刚实现盈利的美亚无异于当头冷水。美亚何去何从再次面临大考。

  经与香港股东商议并达成共识,由深孚众望的姜兆钧担任总经理。

  在这巨大的困难前面,姜兆钧16年野外勘探磨练的攻难克艰的韧性再次闪现光芒,提出“以公司为家”的口号,自己身体力行。在他言行的感召下,上下凝心聚力,焕发出空前的工作热情,每个人只领生活费,头顶烈日作业,大家都毫无怨言。至1992年,公司创下人均利润1万美元的佳绩。

  谈起这段经历,姜兆钧和邱定跃等几位现在高管表示,这已经成为他们共同的回忆,共同的感动。

  1990年,美亚石油工具有限公司更名为深圳远东石油工具有限公司。2002年6月,在深圳市政府部署和南油集团的推动下,公司完成改制,从中外合资、国有控股改为民营企业。

  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姜兆钧说,当时意识到公司再次面临发展的节点。这对于他本人和所有的员工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

  直面挑战

  科技研发带入发展快车道

  在强大的责任感和开创新局面的动力下,姜兆钧做出了依靠科技谋求发展的决定。目前,公司已拥有十多项发明专利。其中,自主研发的“外悬挂弃井组合工具”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中国近海高水垂比大位移钻钻井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面对改制后新的局面,姜兆钧坦言,对远东石油工具有限公司100%股份控股以后,权限大了,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但是,责任也更大了,不能辜负这些与自己甘苦与共的员工,每个员工背后都有一个家庭。

  在强大的责任感和开创新局面的动力下,姜兆钧做出了依靠科技谋求发展的决定。

  姜兆钧的这一决策与公司总工程师、国内海洋石油领域的权威专家张武辇高级工程师和鲁肖松、王占熙等技术骨干的想法不谋而合。

  目前,公司已拥有十多项发明专利。其中,自主研发的“外悬挂弃井组合工具”的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空白,“中国近海高水垂比大位移钻钻井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作为民营企业,承担了多项国家“863”和“十二五”重大科研项目。公司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超过800万元,加上财政补贴和各级科技专项支持、项目奖励等总计超过1000万元。

  随着科技研发力量的不断加强,带来了业务的迅猛发展。我国原来由外国机构主导的东海弃井处置领域,现在已经全部由远东石油钻采工程有限公司承接。

  2006年7月中旬,随着中俄合作开发的撒哈林海上勘探项目启动,远东公司第一次走出了国门,与中俄各石油公司的兄弟单位一起同舟共济,团结协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在撒哈林海域冰封期到来之前的12月下旬,圆满完成了中俄历史上首次油气资源的合作开发探井。俄方同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此后,远东石油工具有限公司陆续接到印尼、刚果国家和地区的海上石油服务项目。

  2009年5月,PY30-1油田A06井在4000多米深的生产井下起钻,当提升至1800米左右井段时,扭矩发生异常,随即发生卡钻、钻具断裂落井。在本次事故中,发现落鱼结构中含有中子源,而中子源是放射性物品,必须打捞出井以防污染环境。同时还发现51/2"DSFH公扣断在母扣内,下钻杆去对不了扣,若用公锥、母锥造扣捞着后被卡,落鱼无法解卡时,公锥、母锥等打捞工具很难脱手,会给事故处理增加更大的难度。

  鉴于本次事故的特殊性,远东公司给以高度重视,成立了由打捞工程师为骨干的技术支持小组,立即动员经验丰富的打捞工程师前往平台,协助现场总监制定处理方案,并根据打捞过程中的井下情况进行充分、详细的分析,优化处理事故过程中采用的工具和技术措施;同时后勤部门根据现场指令,紧急组织动员相关打捞工具前往现场,根据现场所提供的处理进度,商讨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并付诸实施。凭借着优质的工具,精湛的技术,完善的后勤供应,优秀的工程师在最短的时间里,协助深圳分公司圆满完成了PY30-1-A06井的事故处理,为业主节省了大笔的作业费用,受到业主的高度评价,中海油深圳分公司将全年唯一的一个“优质服务金奖”颁发给深圳远东石油钻采工程有限公司。

  姜兆钧和他的高管们一致认为,是公司自主研发科技创新的发展,推动每年业绩20~30%的递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