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北京时间10月5日傍晚,84岁高龄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屠呦呦继2011年荣获拉斯克奖后,再次荣获医学领域顶级奖项。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是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她发明的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挽救了无数被疟疾折磨的病患。这一重大成果,被认为与中国古代医学的发现有关。
屠呦呦获奖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张梦然 报道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2015年诺贝尔三大科学奖均已揭晓,共8位科学家摘得桂冠。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荣获生理学或医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
5日晚,作为第一个被公布的获奖项目,卡罗琳医学院将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在美国从事科学研究的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大村智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所作出的成就。
其中,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的发现及其应用于治疗疟疾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将分享一半奖金。这是中国科学家因在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亦成为了历史上第46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性。该奖项另一半奖金则由发明了新型抗蛔虫寄生虫感染疗法的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共享,他们共同发现了新药——阿维菌素,其衍生物已有效地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几率,在对其他寄生虫疾病的治疗中也显示出良好疗效。这两个重大发现都为人类抵抗致命疾病提供了新的手段,每年拯救了数以亿计的患者。
6日晚,瑞典皇家科学院将物理学奖授予了日本物理学家梶田隆章和加拿大物理学家阿瑟·麦克唐纳,以奖励他们通过对中微子振荡的研究而发现中微子有质量这一成就。评选委员会在声明中称该研究为“粒子世界的蜕变”,两人于各自实验中证明了中微子身份的改变,而这种改变需要中微子有质量。该发现颠覆了以往对物质内层运作的看法,并将证明我们对于宇宙的理解,也帮助人们打开了中微子神秘世界的大门,目前全世界围绕中微子展开的种种实验与研究,得以继续热烈地进行下去。
7日晚公布的化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达尔、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奇以及土耳其科学家阿齐兹·桑贾尔,以表彰他们在“DNA修复的细胞机制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委员会的颁奖理由是,三位科学界先驱的研究工作向人们揭示了细胞在DNA修复方面的“工具箱”——在分子水平上描绘出了细胞是如何修复受损DNA并进行遗传信息维护的路径,向人们提供了活细胞功能的基础知识。该成果将有助于人类攻克先天遗传病,并开发出新的癌症治疗手段。
意义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是世界对中医药的最大肯定
■文/沈阳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陆续揭开,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据诺贝尔奖官网最新公布消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三位医学家,他们分别是:William C. Campbell,Satoshi ōmura和我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William C. Campbell和Satoshi ōmura两人是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而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的新药物疗法,三人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
屠呦呦
在四年前已经获“拉斯克奖”
2011年度“拉斯克奖”将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81岁的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这是“拉斯克奖”设立65年来首次颁予中国科学家,也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拉斯克奖由“现代广告之父”美国广告经理人拉斯克于1946年创立,以表彰在医学研究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在世科学家、医学研究者和公共服务人员或机构。自创立以来,共有300多位科学家获奖,其中80位最后获诺贝尔奖。拉斯克奖素有“美国诺贝尔奖”之称。所以,当时就有人预测几年内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呼声和机会很高,这个预言终于在4年后的今年成为现实。
2011年度“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世纪,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在人类的药物史上,一项能缓解数亿人疼痛和压力,并挽救上百个国家数百万人生命的发现的机会并不常有。”斯坦福大学教授、拉斯克奖评审委员会成员露西·夏皮罗在讲述青蒿素发现的意义时说。夏皮罗表示,青蒿素这一高效抗疟疾药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屠呦呦及其团队的“洞察力、视野和顽强信念”,屠教授的工作为世界提供了过去半个世纪里最重要的药物干预方案。
青蒿素
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礼物
屠呦呦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发表的获奖感言中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在研发的最关键时刻,是中医古代文献给予她灵感和启示,提醒生命科学工作者不要忘记中医药这座传统宝库。她表示,这个项目属于中医药集体发掘的一个成功范例,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不仅是祖国医学而且也是世界医学史上用青蒿治疟的最早记载。这一记载为近代药理研究提出了宝贵线索。1971年中医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屠呦呦等在读这段文字时得到启发而制成抗疟药青蒿素,其中为了提取过程也费尽周折。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
是世界给中华医药的最大肯定
最早治疗疟疾的药物是奎宁,一种取自于金鸡纳树树皮的药物。1934年科学家合成了疟疾特效药之一氯喹,因其毒副作用至少被搁置了10年,直到二次大战期间,美国进行的临床实验表明氯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抗疟药物,1947年才被引入临床实践,用于预防和治疗疟疾。遗憾的是,后来又出现了一些对氯喹产生抗药性的疟原虫。半个世纪来,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发现了青蒿素,取代了副作用很大的治疗疟疾药传统获物奎宁,因为奎宁有催产作用孕妇禁用,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听力损害及中枢神经系统、四肢的先天缺损。哺乳期妇女慎用。奎宁对于哮喘病人、心房颤动及其他严重心脏疾患、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重症肌无力、视神经炎患者均应慎用。奎宁对心肌病及孕妇禁用。用奎宁治疗脑性疟疾是危险的,对奎宁过敏者用此药有危险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对全世界抗疟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后,认为使用单方青蒿素易使疟原虫产生耐药性,提出了停止使用单方青蒿素,改用复方青蒿素的建议。而且更重要的是青蒿素类药物副作用小,仅建议妊娠早期妇女慎用。
目前,我国生产的青蒿素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入“基本药品目录”,成为第一线的抗疟药。这是中国开发的新药走向世界的开始。而且药效接近的人工合成青蒿素也陆续推出市场。
诺贝尔医学奖今年终于颁给85岁的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研究员,尽管这个奖来得有些迟,但是,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是世界给中华医药的最大肯定,是给中国中医药借力“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的一个最给力点赞,值得所有支持、热爱中国中医中药的人欢呼与庆贺!
揭秘
诺贝尔奖奖金
为何发了114年还没发完
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10月5日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一半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嵩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那么,不妨多了解一下诺贝尔奖背后的精彩故事。奖项缘何而来?奖金发了114年为啥还没用完?获奖者把巨额奖金花在什么地方了?
诺贝尔奖的由来:
一份差点被宣布无效的遗嘱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命名的。诺贝尔生前立了一份遗嘱,遗嘱声明,将自己的财产全部用来设立一个奖励基金,“它的利息将每年以奖金的形式,分配给那些在前一年里曾赋予人类最大利益的人。
在诺贝尔遗嘱公布之初,瑞典舆论一片谴责之声,诺贝尔也因为没把巨额遗产捐赠给瑞典,而被贴上了“不爱国”的标签。甚至还有政客指责称,诺贝尔设立奖金支持个别杰出人物,无助于社会进步。
最令人丧气的是,诺贝尔在遗嘱中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来评定物理学和化学奖金,而该院院长汉斯·福舍尔却主张把诺贝尔的财产捐赠给瑞典皇家科学院,福舍尔还拒绝参加研究评奖细则的会议。
此外,高明的瑞典律师们还对遗嘱“挑刺”,称遗嘱存在法律缺陷。因为遗嘱中没有明确指出全部财产由谁来负责保管,进而指出,遗嘱执行人无权继承遗产,而继承遗产的基金会又不存在。
好在经过诺贝尔遗嘱执行人的不懈努力,瑞典国王终于在1898年宣布诺贝尔遗嘱生效,瑞典国会后来也通过了诺贝尔基金会章程。在1901年的12月10日,也就是诺贝尔逝世5周年的纪念日那边,颁发了首次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项“5+1”:
为什么没有数学奖?
诺贝尔奖最初只有5个奖项,分别是化学奖、物理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以及和平奖。这是诺贝尔在其遗嘱里早就规划好的。遗嘱提到,他遗产的利息将被平分为5份,给在这些领域有重大发现或贡献的人。
诺贝尔还提出,物理和化学奖金,由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生理学和医学奖金由在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医学院授予;文学奖金由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文学院授予;和平奖金由挪威议会选出的一个五人委员会来授予。
诺贝尔曾说过,奖项评选时不看候选人国籍,只要他值得,就应该授予奖金。
除了这五大奖项,瑞典中央银行又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增设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于1969年首次颁奖,形成了现在的“5+1”六大奖项。经济学奖作为后起之秀,也吸引了很多的关注。
诺贝尔奖项设立了100多年,总会有人关心为什么没有设立数学奖。史学家们的普遍看法是,诺贝尔忽视数学是受他所处的时代和他的科学观限制,他当时根本无法预见数学后来会在推动科学发展史上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当然,还有一种比较充满想象力的说法。有学者认为,诺贝尔不设数学奖与他本人爱情受挫有关。诺贝尔曾有一个比他小13岁的女友,后来他的女友和一位数学家私奔了,诺贝尔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后来一生未曾结婚。
奖金发了114年还没用完?
投资理财钱生钱
最初诺贝尔的遗产只有3100万瑞郎,从1901年至今的114年里,诺奖发放的奖金总额早已远远超过诺贝尔的遗产,那为什么还能有钱发奖金呢?诺贝尔奖之所以能够持续不断发放,要归功于投资理财。
最初诺奖金额并不高,1901年首次颁奖,根据诺贝尔当初的遗愿:一位教授20年的工资。但此后奖金数额开始缩水,直到1991年,诺奖金额飚升至600万瑞郎。此后连年上升,到2001年已经上涨到1000万瑞郎,并一直维持到2011年。虽然2011年诺贝尔基金会投资不力,但总资产仍然高达28.6亿瑞郎,是设立之初的92倍。
3000多万瑞郎花了114年还没有用完,还增值92倍。为何诺贝尔奖金始终发不完?是因为投资理财,所以不但没花光,奖金数额反而不断上涨。诺奖完全是依靠投资理财的收入在继续执行着诺贝尔的遗嘱,理财专家的出色表现也延续了诺贝尔的梦想。
诺贝尔基金会的钱投资过国债,也投过房地产和股市。但是,理财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
2011年,由于全球股票市场不振,诺贝尔基金会的股票投资就亏损了1900多万瑞郎。因此,诺奖每项奖金的金额也从1000万瑞郎降低到800万。
高级知识分子怎么花巨额奖金?
买房的挺多
诺贝尔奖项的单项奖金已经高达800万瑞郎,相当于600多万人民币。面对这样一笔巨款,这些各领域的高级知识分子会怎么花呢?
有报道称,根据过往经验,和平奖得主通常会把奖金捐给慈善机构;科学奖得主刚领奖后,通常需出席大量演讲及会议,无暇考虑如何运用奖金;文学奖得主则通常不愿公开使用奖金的方法。另外,部分得奖者还会把奖金供科学研究之用或投资置业。
诺贝尔奖基金会执行长海肯斯滕曾表示,大部分得奖者不会用奖金大肆购物,并称他们运用奖金的方法,视乎其所属国家及个人经济状况而定。
不过,虽然获奖者看起来对金钱都有些视如粪土,但是还是又不少获奖者把钱用到“人间烟火”上。1993年的医学奖得主夏普就花钱买了栋有百年历史的老房子,2001年的物理奖得主克特勒也买了房子。2014年,中国人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拿着约7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在北京北五环外买了一套房。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