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们的生活与App越来越密不可分。很多人的一天是这样的:早上“滴滴”一下就到了公司;中午吃饭用“美团”,最近还用了“好近”,搜索附近的吃饭打折信息;吃完了,一般用微信支付结账;午休时间,刷下“知乎日报”休息休息;晚上再上“一号店”或者“京东”买点生活必需品。
App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涉及医疗、教育、餐饮等各个行业。可以说,现在的生活可以没现金,但不能没手机。
中国教师APP创新工厂:三步打造自己的教育APP
■ 刘继源 报道
近日,在线教育服务商大视野教育集团正式发布了可免费使用的“中国教师APP创新工厂”。它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教育APP应用市场和教育APP制作推广自助平台,将为广大教师免费提供教育APP制作、教育APP推广、教育APP内容管理的一站式服务。该平台部署于云端服务器,教师、教育机构或个人在平台注册后,均可直接通过Web入口,在后台创建、发布及管理属于自己的原创教育App。
由新媒体联盟(NMC)与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ELI)联合发布的《2015年地平线报告:K12版》显示,随着学生越来越成为教育资源积极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教师也在不断变成创造者,比如利用教学APP制作剪辑教学视频等,只有教师越来越熟练运用媒体,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随着市场上的多媒体课件分享平台成立,为教师提供了教学课件成果展示平台。但受限于技术等条件,教师作品仍以视频和PPT为主,难有创新突破,“中国教师APP创新工厂”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只需三步
就能完成一个APP制作
“APP教育工坊”是为有创新思想的教师群体开辟的一方造梦空间。它具有操作方法简单轻便的特点,应用者只需三步,即可免费制作和生成一个内容丰富的APP产品,从而实现知识的传播、教学成果的展示和教学经验的共享。
“APP教育工坊”后台提供丰富的模板工具和强大的扩展性工具。有多种主题风格与界面风格,任由用户挑选;图文视听随心发布,用户可以发挥想象,丰富自己的APP内容;通过分享、评论、投票、反馈、收藏等功能插件,可以让APP更加贴合用户需求,使制作者与用户形成有效互动。
汇集全国名师优质教学资源
“APP教育工坊”内容丰富,为学生用户提供多中同步学习资源。APP内容全面覆盖K12教育全学科各种版本教材,按照用户的使用习惯对知识点进行多维度整理,供广大用户下载使用。通过“APP教育工坊”这个平台,老师们可以轻松地将自己的教学成果、经验、方法上传到专属于自己的教育APP上,通过不断地更新维护来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此外,大视野教育集团还会请一些名师驻站,帮助老师们设计APP,分享教学方法、经验、成果,立志于打造一个“人人教,人人学”的教育资源互动分享平台。通过“APP教育工坊”,让老师们的教学成果享誉全国,几何式传播,让更多人受益,让学生在任何时间都能享受到您在身边的教学辅导。
让偏远地区教师
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信息渠道不畅,让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落后的办学条件,使得教师失去了改革与创新的平台与意识,教师素质的提高受到了硬件的制约。正是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农村中小学教师几乎没有机会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无法获得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师获取的知识依旧是书本,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
通过“APP教育工坊”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调查发现,智能手机和电脑在农村比较普及,农村教师只要有这两样就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享受到优质的城市教育资源,从而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通过一线教师使用后的反馈,技术人员还会根据使用情况进行相应的修改完善,为老师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北京三甲医院推自主APP预约挂号
■ 王远征 报道
国庆前夕,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医院不约而同相继发布官方APP,开通APP预约挂号服务。一方面,早已涉足预约挂号服务的第三方移动医疗平台获得注资,开始相继推出除挂号外的其他服务功能,改变患者的就诊体验。另一方面,就便民性和医院管理的便捷性上而言,医院更倾向于自身开发的预约挂号平台。正如业内人士所言,APP不仅仅是方便了老百姓,对于医院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窗口,通过APP可以无形中把医院的品牌特色、强势专业、服务理念推广出去。
医院热衷开发
新媒体预约挂号平台
据记者了解,目前,北京儿童医院、广安门医院、协和医院、人民医院均推出了各自的APP软件,提供预约挂号、查询检验结果等多项服务,一些医院也开始把更多的号源放到了自己开发的预约挂号平台上。
北京儿童医院更是从6月18日起实行“非急诊挂号全面预约”,这意味着,除急诊科外,其他科室都需提前预约。这其中,APP上的号源占了日总号源的约2/3。协和医院近期开通的APP上也每天开放8000个左右的号源,约占日总号源的70%。
朝阳医院和中日医院则借助第三方软件向大众推出预约挂号服务。如朝阳医院可以通过“我要就医”APP预约挂号,中日医院则是通过百度医生APP预约挂号。
除了APP,微信也是各大医院试水新媒体预约挂号的阵地之一。
作为北京首家开通微信预约挂号平台的北京中医医院,在微信预约平台放出了超出10%的号源,虽然与114、北京市预约挂号平台及窗口挂号放出的号源比例相近,但北京中医医院门诊部副主任唐武军坦言,就便民性和医院管理的便捷性上而言,医院更倾向于自身开发的预约挂号平台。“自己掌握号源分配会更安全,交给第三方的话,管理和沟通上可能不是很方便,比如114预约挂号就类似于第三方,在管理上遇到很多问题都需要沟通,相对麻烦一点。而自己的平台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
APP也是医院宣传窗口之一
“现在是智能化时代,大家使用智能化手机,就能很快对接到医院层面。各家医院试水APP、微信,充分利用了新媒体的便利性,给百姓带来了便利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打击黄牛党。”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卫生法研究中心讲师邓勇看来,APP不仅仅是方便了老百姓,对于医院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窗口,通过APP可以无形中把医院的品牌特色、强势专业、服务理念推广出去。
对老年患者
和外地患者仍有一定障碍
尽管有些医院倾向于将更多号源放到新媒体平台进行预约挂号,但也有医院内部工作人员指出,不能忽略了对新媒体运用涉及甚少的老年人群体,从国内的就诊人群来看,多数仍然是老年人,他们的知识结构、对现代智能设备的使用度比较有限,如果都采取新媒体的方式进行预约挂号,那么很多老年人将不得不依靠家里的年轻人来协助挂号。
另外,外地患者,尤其是偏远地区、贫困地区来的外地患者,也可能对此无所适从。全面实施“非急诊挂号全面预约”的北京儿童医院也坦言,APP的实名认证对于黄牛党来说有了一定的制约,那些对医院各种预约手段知之甚少的外地患者,也成了黄牛党利用信息不对等进行坑蒙拐骗的对象。有些黄牛党会在院外“拦截”患儿家长,尤其是外地来京治病的患儿家长,仗着家长们不懂如何进行预约挂号而进行瞒骗。“说是帮人挂号,其实就是拿着家长的手机下载APP,完成挂号程序,再收取高额的挂号费。”北京儿童医院办公室副主任刘原虎提醒患儿家长不要上当。
“手机APP讲解员”成旅游景区“新宠”
■ 阳娜 鲁畅 报道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一些手机旅游类应用在不少景区“走红”,通过下载APP或关注微信公众号,游客可以随时获得导游信息。记者通过走访发现,这些另类“讲解员”因提升游客观光体验成为旅游景区的“新宠”。
十一期间,从沈阳和亲友一起来北京旅游的赵先生到清华大学参观,一进校门就看到关注某旅游公众号送明信片的推广活动,赵先生扫了扫二维码便成功关注了这个公众号。
“起初只是觉得可以免费获得明信片,就当玩一玩,关注公众号后发现还挺实用的,想要查询旅游信息、景点讲解打字后就自动回复了。”赵先生感概道。
记者也体验了一下,在关注这款公众号后,在对话框输入“清华大学”,公众号便自动回复“图书馆”“水木清华”“清华学堂”等景点名称,再输入景点名称便自动进入讲解页面,文字、图片、语音讲解详尽,还附有旅游路线等信息。
近来,湖南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手机APP智慧景区系统、泰山旅游景区的官方手机APP等都开始作为“讲解员”正式“上岗”。据了解,为建设“数字故宫社区”,北京故宫博物院于2012年就围绕藏品和传统文化进行APP应用研发,目前已上线《胤禛美人图》《紫禁城祥瑞》《皇帝的一天》《韩熙载夜宴图》等iPad及安卓应用。这些APP让故宫博物院的珍贵藏品和故宫文化“活起来”,为公众提供生动的文化体验。
“通过手机就可以看到景区的人流量大小,舒适度怎么样。”北京市民张祥是一款北京旅游APP的使用者,他告诉记者,在选择景点出游时,通常会根据APP景区监控数据来考虑。
新媒体的介入让旅游不再只是跟着讲解员走走看看、拍拍照片,移动互联网让旅游形式更加丰富起来。艾瑞分析师李超表示,旅游形式一直在不断变化,APP讲解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上的延伸,不仅能给互联网应用开发商带来收益、提升其他增值服务的覆盖和应用,也可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给景区带来更多机会。
“‘互联网+’、新技术的介入和应用使旅游行业通过更新的载体向更高层次发展,其结构在优化,品质在提升,旅游消费形式也改变了传统旅游消费方式,扩大了受益群体。”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教研部教授刘东超说。
刘东超表示,人们对旅游的内在需求在提升,尤其对景点背后的文化内涵更需要了解,而新兴媒介的出现增加了满足游客此类需求的途径,强调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文化内涵与新媒体形式的融合,提升了游客的参与度和感知度。
李超认为,目前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介能给旅游带来的增值效应还很难评估,还未形成有规律的发展态势,游客也尚未形成对移动互联网的绝对依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可能会出现一种集成旅游的专业模式将APP等新形式进行整合,解决旅游刚需的应用将更为游客青睐。
今年十一长假期间,一些手机旅游类应用在不少景区“走红”,通过下载APP或关注微信公众号,游客可以随时获得导游信息。记者通过走访发现,这些另类“讲解员”因提升游客观光体验成为旅游景区的“新宠”。
美大学生
开发手机戒瘾APP:
上课不玩机
下课给奖励
■ 谢绮珊 报道
近日,加州州立大学奇科分校几名大学生为激励学生上课好好听讲,开发了一款手机APP,学生使用这款名为Pocket Points的手机应用,如果上课坚持不看手机就能拿到奖励积分,这些积分又可以用来换取周围餐馆、服装店的折扣。当所有的手机应用都在诱惑人们去频繁使用手机时,这款APP却反其道而行之,鼓励大家远离手机,并且以奖代罚,引导合理使用手机。那么,对于盛行的手机控们是否有疗效呢?对此,昨天,华旭心理咨询师卫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一项很有创意的开发应用,以奖代罚的方式是一种积极的导向,让人们更轻松地面对生活。
据悉,目前该应用已经覆盖150所大学,共有1200个商家登录该平台,其中不乏知名连锁品牌。并且该平台还有10万用户,学生不看手机的时间已经累积超过100年。
据介绍,这款应用在大学的教学楼周围布置了感应器,当学生进入教学楼后,打开Pocket Points应用并锁住屏幕,应用就会开始计时。每20分钟手机没有被解锁,学生就会得到1分的奖励。积分可以换取折扣,例如10个积分就可以换得购买学校纪念运动服的8.5折优惠券。
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一项调研发现,学生们21%的课堂时间都用在通过手机做无关紧要的事情,包括收发邮件和浏览社交网络;并且每天课堂上平均查看手机10.5次。另一项研究显示,60%大学生承认他们对手机上瘾,其中一些人甚至当手机不在视线内时会感到焦虑不安。
卫华说:“从我个人的角度,我一直是不主张以惩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惩罚更多是让人们产生恐惧。”
手机照玩钱照赚,不难!
对于这款手机应用,有的网友表示欢迎:“学校要是有这App,我肯定就再也不愁饭钱了。”
但也有网友“支招”:“会不会发明刷分的外挂出来。”“搞两部手机就是了,一部上网一部挣饭钱!”卫华表示,说到底,好的方法,需要好的自我把控能力。如果没有好的自我把控能力,再好的办法,也依然不起作用。最核心要解决的依然是亲密关系的问题、与他人互动关系的问题。
四川交警推手机APP 鼓励市民抓拍
交通违法行为
■ 黄岚 报道
30日,四川省公安厅交警总队推出手机APP交通违法举报服务,鼓励广大交通参与者通过手机抓拍交通违法,曝光身边的不文明交通行为。
即日起,市民可抓拍身边的交通违法行为,将一至三张照片上传至“四川公安交警公共服务平台”,并填写相应举报信息。随后,交警部门会第一时间对举报信息进行严格核实,对符合规定的有效举报信息,将向违法车辆发送违法警告短信,同时将受理结果及时通知举报人。如交警部门经核实发现举报信息有误,会告知举报人“办理不成功”等。
记者了解到,举报照片不可进行任何处理,必须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出违法车辆的整个违法过程,包括车辆外观、颜色、车辆号码,以及道路上的标志标线、标志性建筑、道路名称等。驾驶员在行车时不能拍摄,必须由驾驶员以外的人拍摄。
四川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副总队长谭晓华告诉记者,“国庆假期即将来临,市民朋友在出游时可随手抓拍身边的交通违法行为。不仅是给交通违法者予以警示,也是在提醒自己不要违反交通法律法规。”
目前,“交通违法举报”包括违法占用应急车道、不按规定行车、以危险方式驾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