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含勇
虽然在新兴产业领域,“大数据”早已不再“小清新”,但在成都市蒲江县,大数据正赋予传统农业“新内涵”。
走进蒲江县,一处处果园、茶园、猕猴桃园里,一根根像气象数据监测仪的杆子,插到了田间地头。温度、湿度、风力、PM2.5、光照等环境数据,以每小时发送一次的频率,向该县土壤改良“5+1”综合服务中心汇集。
负责该中心运营的数据工程师徐成介绍说,数据分析的后台连接到了中科院,通过长时间的数据累积,可以找到优质农产品与环境的关联性。
据了解,作为成都市首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蒲江县已建成约50万亩标准化茶叶、猕猴桃和柑橘基地。蒲江县农林局局长赵武斌说,随着三大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特色农产品产量、质量上升需求与耕地质量不足的矛盾不断加剧。
长秋乡古佛村村民朱永明至今难忘:3年前,10来亩脐橙果园迎来丰收,然而由于品种老化,曾经“吃香”的脐橙堆积在果园无人问津,这已成为当年许多果农共同的“痛”。
赵武斌说,2013年,蒲江在全国率先提出整县打造有机农业的长远目标,随后又编制“耕地保护与土壤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以期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0.2个百分点,化肥施用量年均降低10%,土壤酸化和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
3年,55万亩次,近15亿元投入,对于一个财力有限的丘区县宛如“割肉”。赵武斌说,蒲江县果断创新PPP模式,积极引进国内生态农业优秀技术公司,牵头成立“5+1”综合服务中心,开展“养土肥田、生物防控、农业机械化、有机质循环养地利用、土壤环境大数据平台”+“综合保障体系”公共服务,并通过电商平台推动蒲江农业全面上台阶。
据该中心主任李征介绍,“土壤环境大数据平台”已在该县建设了40个监测基站,可收集种植环境水、土、气参数12项指标建成数据库,“我们的数据会为将来的‘蒲江产’背书,告诉你有机认证产品是在什么条件下长出来的”。
在“5+1”中心,记者充分领略这个“大数据家族”的气场:未来3年发布土壤指数,未来5年发布全国丑柑期货拍卖价格指数、全国猕猴桃期货拍卖价格指数,成为低碳农产品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