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08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中国传播的具体表现形式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政办主任、副研究员 林彬 ■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李后强

  内容提要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但是,近年来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对我国思想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历史虚无主义对历史并非完全虚无,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他们虚无的是人民革命的历史和历史的进步人物,不虚无且加以美化的是反动统治者、历史的倒退者以及卖国者。其实,历史虚无主义就是历史唯心主义,它否认历史规律性,承认支流而否定主流,透过个别现象而否认本质,孤立地分析历史中的阶段性错误而否定整体过程,他们通过对我国一些阶段性错误发展的分析,全面抹杀先辈的革命,抹杀民族独立斗争的历史,以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颠覆我国制度,动摇立国之本,削减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导致严重的消极后果。

  近年来,西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地传入中国,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其具体表现形式有五:

  1、否定中国革命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竭力贬损革命,否定革命,颂扬改良。他们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他们提出的所谓“告别革命”论,既是这种思潮的集中表现,也是它不加隐讳的真实目的。他们大力渲染革命的“弊病”,在反对所谓“激进主义”、推崇保守主义的名义下,认为只能通过“改良”这种温和方式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他们认为,革命只起破坏性作用,没有任何建设性意义。他们把近代中国凡是追求变革进步的都斥之为“激进”而加以否定,而把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称为“稳健”加以肯定。他们否定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运动,认为“每次农民革命都造成社会生产大规模的破坏”。他们抬高洋务运动,贬低戊戌变法,抬高清廷的“新政”,贬抑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他们片面地评价近现代史,认为“辛亥革命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清朝的确是腐朽的王朝,但是这个形式存在仍有很大意义。宁可慢慢来,通过当时立宪派所主张的改良来逼它迈上现代化和‘救亡’的道路;而一下子痛快地把它改掉,反而糟了,必然军阀混战”。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历史的“重新评价”,其实质是根本否定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以及因革命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获得伟大成就的历史,他们把“重新评价”的重点放在近现代史的原因,其实质就是为了否定革命。

  2、重写近代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出“重写历史”的所谓“理论”。他们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提出“重新评价”和“重写历史”,其实是做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他们一方面通过谩骂来丑化和否定革命历史,从而否定革命领袖,另一方面是在学术的幌子下,贩卖他们的私货。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中,他们否定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生造一个所谓“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提法。表面上这是一个学术问题,实际上这是一个“理论陷阱”。因为对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定位,是中国革命,包括孙中山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和同社会主义相联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提,如果这个前提被否定,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进步性也就不存在了,有关近代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一系列结论也都要被改写,与此相关的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也就会完全不同。在他们看来,近代中国应当用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来取代“半封建”,而不应该采取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这样就把纠正“左”的错误变成了“纠正”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在糟蹋、歪曲历史的时候,声称自己是在进行“理性的思考”,是要实现所谓“研究范式”的转换,似乎只要戴上这种理性的光环,他们就会名正言顺地占据史坛的话语权。实际上,历史虚无主义同理性思考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他们为了否定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竭力推崇西方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把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政党、领袖和群众运动边缘化,甚至加以丑化,而对阻碍历史前进的反动势力及其代表人物则加以颂扬,把他们放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心位置。这种从根本上歪曲、颠倒历史的做法,是不折不扣的反理性思考。

  3、推进全盘西化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力图推进中国全盘西化。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出现了危害社会的各式各样的错误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普世价值观等,虽然他们主张各异,表现形式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政治诉求,诸如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最具代表性的是竭力否定近代中国特别是“五四”以来爱国的、革命的传统,把自由主义说成是最好的、当今中国应当继承发扬的“五四”传统,并要求把它作为一种政治学说、经济思想和社会政治制度加以实现,这样才会“把一个自由的中国带入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他们认为,唯有将西方文化中的一些基本理念引入中国,普及民间,中国文化才能“充分世界化”,进而实现“现代化”和“全球化”。当然,作为政治思潮的自由主义,在“五四”时期确时存在过。如“五四”时期形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它包括三部分人:一是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二是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五四”运动后,随着斗争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发生了分裂,一部分人继承了“五四”传统,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加以发展;另一部分人则向右发展,走上了所谓自由主义的发展道路,他们虽然在反封建斗争中起过一定作用,但最终走向了历史的反面。这两种思潮的不同发展趋势及它们之间的交锋,可以说贯穿在“五四”以来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而人民革命的胜利则为他们做出了公正的结论和历史性的选择。

  4、违背实事求是

  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实事求是原则,对历史只有哗众取宠之心,而无实事求是之意。他们在“学术研究”的名义下,不尊重历史事实,片面引用史料,根据他们的政治诉求,任意打扮历史、假设历史,胡乱改变对近现代史中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问题的科学结论。他们以“客观”、“公正”的面貌出现,崇尚“坏人不坏”、“好人不好”的模式,要求按照人性论的原则治史,否则就是脸谱化、“扣帽子”。他们还以“思想解放”、“理论创新”的名义糟蹋和歪曲历史。他们为了标榜自己的创新和理性思考,反复提出所谓的“范式转换”,主张用所谓的“现代化史观”取代“革命史观”,把革命同现代化对立起来,借以否定中国近代史上的革命斗争。当然,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中国现代化的源流、曲折和发展,不失为近代史研究的一种角度,但他们以否定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这一近代中国主旋律为前提,从根本上违背近代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首要的历史要求。对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我们主张要用科学的历史观,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辩证地看待历史。其实,中国革命和现代化是对立统一关系,革命决不是与现代化相矛盾、相对立的,革命是现代化最重要、最强劲的推动力量;如果没有革命为现代化创造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这个前提条件,中国的现代化就永无实现之日。

  5、主观片面歪曲

  历史虚无主义者不是全面地和客观地看问题,而是用一些片面的材料,主观地做结论,推翻过去的判断,并把它当成“创新成果”塞给读者,这对于不了解历史的人来说具有更大的迷惑性。取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无中生有,是一些人做翻案文章,歪曲和颠覆历史的惯用手法。当然,翻案文章历来都有人做,翻案并不一定就是坏事,主要看它是否合乎历史的真实。扶正压邪,涤浊扬清,扬我民族之浩然正气,这是一个正直的史学工作者和有识之士应有的史识良知。今天如果再有人要翻岳飞这个民族英雄的历史铁案,忠佞颠倒,指鹿为马,一定会被视为荒唐与可笑。然而,不幸的是,诸如此类的荒唐事在当今的史学界却并不鲜见,一些人热衷于美化、拔高像慈禧、曾国藩、琦善、李鸿章、袁世凯这样一些历史人物,而对孙中山、谭嗣同、林则徐、洪秀全等则加以非难和贬低。当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多数是属于学术讨论的问题,矫正过去存在的对历史评价过于简单化的做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却不能用颠倒事实的办法,打着“往事如烟、史实真相、见仁见智”的幌子歪曲历史,使后人真假难辨。其实,历史虚无主义并不是完全虚无历史,而是有所虚无,有所不虚无。他们虚无的是人民革命的历史和历史的进步人物,而对反动统治者、历史的倒退者以及卖国者,则加以美化,做翻案文章,这也是他们“重写历史”的实质。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苏联解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乱史灭国的轨迹,看到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所造成的严重危害。坚持唯物史观,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将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穿历史虚无主义制造的种种谎言和迷雾,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维护中国革命的伟大成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