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中国地图,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留下的不仅是温州人的经商痕迹,还有众多的在外温州商会。
在外温州人的创业发展,促进了在外温州商会的应运而生;在外温州商会的健康发展,增进了在外温州人的合作发展,有力推动了所在地和温州的双赢发展。分布甚广的温州商会,已成为联接政府与社会、企业与市场的桥梁纽带,成为凝聚在外温州人整合社会资源、促进内外温州良性互动的重要力量。
从最初的自发性、民间性,到规范化建设,再到品牌建设,异地温州商会沿着打造“百年商会、百年温商”的目标大踏步前进。
规范化建设
商会拓展从点到面成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这句话来形容21世纪初的异地温州商会发展再合适不过。以其“民间性”“自治性”的特色,异地温州商会在全国商会中独树一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00年5月,温州市政府发布温商发展“二十条”,力促商会健康发展。其后,宁波、上海、武汉、北京等地商会纷纷成立或升格。截至2010年底,异地商会十年间从39家一下子增至192家,平均每年发展约12家。
温州市招商局副局长、市经合办副主任朱建云说,异地温州商会建立与发展,是对现行社团管理体制和行业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同时,对组织联系、团结教育、协调服务在外温州人,加强广大在外温商与家乡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系,促进两地多领域合作与交流,发挥了积极的桥梁纽带作用。
在他看来,异地温州商会建设发展始终呈现良好的态势,具有六大有利因素,即有一个社会认可的商会品牌;有一支素质优良的会长队伍;有一批热心商会工作的温商企业家群体;有一种永不言败的温商精神;有一条内外联络互动的顺畅渠道;有一股热爱家乡、热心公益的商会力量。
品牌化打造
商会提质增效在路上
当时间来到2011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异地温州商会网络在省会和副省级城市及区域优势比较突出的地级城市的布局基本到位。目前,异地温州商会的总数已经达到268家。
眼看异地温州商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粗到精,温州市委、市政府提出,要针对商会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边指导组建新商会,边规范提升老商会的办会质量,形成了商会健康有序发展的新局面。
2012年初,首届“世界温商大会”召开;同年6月,温州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异地温州商会建设的实施意见》;同年9月,全国各地商会年会首次移师温州本土举办,这一系列的制度措施和活动载体,确保了异地温州商会从量的扩大到质的提升。
与此同时,商会发展的模式也在发生质的变化。根据温州市招商局(市经合办)印发的《异地温州商会区域化协作工作机制》,福建、湖南、四川等省域商会以联谊会、论坛的形式组织协作和通联活动。另外,去年以来,温州市始终坚持“一地一会”原则,不断拓展商会网络,通过“转、并、联”等工作举措和增挂温州商会牌子的方式,吸纳了保定、六盘水等14家地市级浙江商会,异地温州商会增加了50家,是历年来商会发展最快的一年。
“温州会馆”的出现,则使商会工作有了全新载体。2013年,市政府制订出台了《关于全国异地温州会馆建设的指导意见》,在西安温州商会先行先试,于去年12月底建成了全国首家温州会馆。目前,重庆、深圳等15家温州商会基本完成会馆建设工作;嘉兴、秦皇岛商会结合建造温州大厦落实会馆建设;郑州、宜宾等地商会正在推进建设。
(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