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品纯艺术简介
李品纯,1955年生,擅长隶、楷、草书。现任中山市联运货运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山市交通运输行业协会秘书长、中国企业报道艺术资本理事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艺术家协会理事。2008年出版处女座《书法与棋话赏析》。2011年他拜前国家国际象棋著名教练李中健为师,撰写了《诗棋妙韵》;2012年参加第62届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受到国内外人士好评;2013年该书被中央电视台选为宣传道具,在央视多个频道播出的公益广告《陪伴是最好的孝心》中,父亲俯桌阅读、又手捧教子的书就是此书。他还是中国象棋业余教练,当今棋坛新秀,中国象棋女子冠军凤兰是他早年慧眼识宝为广东棋队培养出的人才。
同为书画家,父亲对李品纯自五岁开始严苛的研习书法,但长大成人至今,他为父亲的做法深深地折服,并养成了他无坚不摧的坚韧。
在书法界,写好楷书实为必下之难功,看过李品纯楷书的人,都会为其字体的隽秀所动容。观李品纯楷字,能在笔力雄健的稳厚中渗透着逸雅之洒脱,在谨严结构里蒸腾出大气磅礴,有魏晋风貌,更间唐楷法度,可见承传严谨之一斑。
在“李氏笔意”里体现着不入烟火的出尘脱俗。楷书运笔较隶体流畅而迅速,而隶书多求朴拙速慢,若把楷体之速用于隶之运笔,则易显轻浮不实,但观李先生之作,却因功力深厚而让每字疾而不浮,实而不涩,笔笔扎实,倒彰显出飘逸神韵。而隶书的古拙浑厚,在他作品里表现出四平八稳的端庄厚实之笔力,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笔锋开张,形成“燕尾”;中间行笔亦波势俯仰,收尾磔尾,笔势飞动,姿态优雅。又充分体现隶书波、磔之美。尤值一提的,是其“燕尾”收笔,并非传统笔法中的回锋写成,而是一笔而就,非功力纯熟深厚而不得。
李品纯之研新,是建立在丰厚的学养基础上,才会让其创新之践行有了虽新颖奇巧却能深远厚实的个性独彰。李品纯让书法创作、古典名著和象棋博弈形成三位一体的结合,把象棋将、帅、车、马、士、兵、卒等棋子借喻为古典名著里发人深省之故事中人,巧妙结合布阵对抗,再将其准确地套用于当今时政、经济、人文等社会状况中,把世态风云之莫测变幻点拨得淋漓尽致。在历史之纵横中借古比今,成为当今立世之佳句警言。他的《书法与棋话赏析》、《诗棋妙韵》这种创新无人能及,这也让他“和而不同”的诗、棋、书之造诣成为当今独一无二的“三绝”之最!
——中国企业报道点评
刘大为艺术简介
刘大为,1945年10月生,山东诸城龙都街道人。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受教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吴作人、黄胄等中国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兼分党组书记,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2003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2008年12月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工笔重彩画学会副会长,当选为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大量作品在中国大陆及美国、日本、法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展出,获奖三十多次,是获奖最多的画家之一。是中国当前艺术成就突出,影响较大的中国画家。
刘大为兼擅工笔与写意,以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生活风情及重大历史题材著称于世,其代表作品《马背上的民族》,是他用传统工笔重彩手法创作出的佳构,曾在全国大型美展上获奖。平凡中见伟岸、平和中显沧桑的功力是刘大为十几年边陲生活的展开,也是其对历史风貌与时代精神的独特把握。刘大为在中央美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学习二年,主攻人物画专业,在蒋兆和、叶浅予、黄胄、卢沉、姚有多诸先生的指导下,刻苦学习,进步很快,在随后的几年里,很快地掌握了中国画的表现规律,无论工笔重彩或水墨写意诸种不同的技法,他运用得都很娴熟。这对于他的创作水平迅速地提高,无疑是个很有利的条件。然而,对于像刘大为这样的中年画家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与其说是功力的扎实和绘画语言的娴熟,毋宁说更重要的是由于他把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摆得很正,对待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处理得比较稳健所使然。
冯家祥艺术简介
冯家祥,生于1948年,浙江绍兴人,自幼喜涂鸦,学校里凭此歪癖,干脆让我出墙报刊头,日渐重人物画像,结果有幸让我去浙江美术学院参加毛主席画像训练班。而且师从顾生岳老师,得到他的教诲,这使我受益匪浅,从此命运得以改变。
凭此一技之长,在支援新疆的工作中,绘大幅宣传画、幻灯片、电影海报、布置各种类型展览。也参加过地区、兵团、以及全国的美术创作活动。本人从连队到团部,以后又转入地方,乃至调回故乡工作,每次转灶无不都是凭此小技而改变命运。这也印证了古人一句话:“家有良田千顷,不如有一技在身。”
如今已是花甲之年,以前擅长油画宣传画之类,现在兴趣转至水墨涂鸦。于是也想“法古修今”,但又模仿古人不成,抄袭今天人不像,又干脆以最低的成本,一张纸和一支笔,来描绘百余位绍兴历史名贤,一方面是打发退休后的闲逸时间,一方面也为绍兴发展文化名城添砖加瓦发挥余热。想必拙作难登大雅,继又诚惶诚恐,毕竟是业余小技,然而正当我在编绘《图赞绍兴名人》一书时也逐步获得同行和有关部门的认可,这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更多地希望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