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20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北京社科院举行第34期公共政策学术沙龙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与政策思考

  ■ 陆小成 北京社会科学院

  

  近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第34期公共政策学术沙龙在院六层会议室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与政策思考。由北京社科院青年工作委员会、北京市市情调查研究中心、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共同举办,北京市市情中心副主任陆小成博士主持。北京市市情中心主任、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秘书长唐鑫作为学术顾问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和指导。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中心李茂博士以《当前经济形势的表征与内在因素分析》为题进行了报告。该报告通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克强指数、工业统计指标、经济景气指数以及其他变量,如民间借贷、啤酒销量、互联网金融等图表表明,中国经济持续减速。但是伴随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中国的影响力在与日俱增。导致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在于:上届政府的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虽然避免了当时的经济危机,但是将许多问题遗留到本届政府,如政府债务过大、腐败、房地产价格过高、国进民退、社会整体负债率过高等。目前本届政府的经济政策其实也比较明确,就是牺牲短期的利益换取长期的利益,以最近两三年经济形势稍微差一点,来解决整个社会中一些结构性问题,为未来经济的长期增长做好铺垫。

  李茂博士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态势也展现了许多新亮点,如上半年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195.7亿元,同比增长33.2%;保险行业上半年实现保险保费收入13702.53亿元,同比增长19.27%;北京、青岛、厦门、上海等二手房成交同比上涨60—115%;娱乐业、旅游业特别是在线旅游、软件业、移动互联网通信、科学研究等产业保持较高增速。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中心何仁伟副教授认为,当前中国人才、资本流失非常严重是导致经济下滑的重要原因。由于房价太高,工资收入与房价差距太大,特别是北上广深等特大城市与国际同类城市相比,我们的收入低,但房价高,说明民生问题比较严重。如东京已经达到现代文明程度,在立体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利用等方面城乡差距不大,但我国城乡差距太大,导致内需不足。中国要解决经济增长缓慢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有信仰、有创新、有责任感。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中心李晓壮博士认为,这个主题比较大,但是应时,他将自己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拿出来与大家分享:第一,经济下滑是有一定预期的,例如,“十二五”GDP增速是7%,从目前看,过去的近五年是可以实现这个目标的。第二,经济下滑的机遇是应进入全面调质的阶段。这个阶段会很艰难,很漫长,顺利则可以较快进入另一个经济常态。第三,国内外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正在输出衰退。我觉得有点唱衰中国发展的意味,退一步讲,应该是全球进入衰退期,全球化促使相互输出衰退。相比较而言,中国的经济下滑具有一定稳定性,而欧洲或美国等西方国家衰退具有动荡性。比如,欧洲面临的大规模难民问题,实质是美国为首的国家战争与民主输出而致,只要这种情况不停止,战争、贫困等难民会更多。可以预见,未来的欧洲等国家所采取的非源头治理的方式带来应对难民问题,后果会比战争和民主输出更危险;难民不仅是人的移动,还是有文化、价值观的移动,物质与文明双重冲突将更加突显,进而导致动荡。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中心田蕾博士认为,为确保区域与全球化经济稳定持续增长,我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该战略具有前瞻性,为中国与相关地区国家经济腾飞进行了空间布局。但目前该战略主要还是停留在接洽阶段,实际项目的对接与落实力度不够。而且该战略主要侧重在国家之间经济领域的合作,在其他方面的合作还不够全面深入。对于一带一路的沿线一些国家而言的,表现为矛盾的心理,既期盼又害怕——既期盼得到发展,又担心被价值或者信仰整合与利益缺损。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于加快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要加强国际合作,加强对落后地区的开发与扶持,促进共同发展。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中心贾澎博士认为,一带一路战略主要从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寻求国家、地区之间的合作共赢,也是我国建立新的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途径,相信该战略会为我国人民谋求更多的福祉。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调查研究中心陆小成博士认为,当前中国经济表现持续走低,增长减速,加上地方债、房价、就业、企业倒闭、结构转型等多方面的问题累积,放大了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消极判断。实际上中国经济降速是在可控和适度范围之内,既不会表现为国际上说的中国进入长期低迷或者破产的唱衰格局,也不会表现为过去的高速增长态势,而是将保持在一定的增速或者变化区间内进行自我调整,这是中国长期以来粗放式发展和高速增长后的适度降温和必然转型。破解当前中国长期以来积累的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等多方面的难题,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的阵痛或者转型。因此,对中国经济增长不能过于悲观,也不能过于乐观,这种减速和放缓确实是一种新常态。中国通过“全面”战略以及“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等重大举措的推进与落实,在确保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的基础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经济稳定和持续增长目标是可以实现的,对未来中国经济保持缓慢、持续增长态势应该充满信心。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市情中心主任、北京世界城市研究基地秘书长唐鑫对本次学术沙龙活动进行点评,并认为正确把握调结构与稳增长的关系,是如何看待当前宏观经济态势的关键。要保持经济健康、稳定增长,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等都需要调整,但这是一个较长时期的任务,不能操之过急,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以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增长为前提。没有这个前提,调结构将失去社会稳定这个基础。目前,股市、汇市下挫,除去恶意炒作因素外,反映了社会对我国经济基本面存在忧虑,主要是看不清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长动力在哪里。比如产业结构方面,限制一批产业后新的产业接续不上;消费结构方面,基尼系数依然较大,大多数居民消费观念和消费能力没有实质性提升等。加之简政放权的许多政策、措施没有落实到位,市场缺乏活力。因此,还是要注重投资、消费、外贸协同拉动,注重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现在已经制定了“一带一路”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战略,加快实施这些战略是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