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反垄断
应完善制度
■ 刘波
记者从权威来源获得的信息显示,国家发改委牵头起草的《汽车反垄断指南》草案将在年内完成,不出意外的话,将于明年落地。
如果能出台一套统一完善的汽车业反垄断指南,可以说是符合各界的长久期待。近两年来,已有多家车企被处以反垄断罚单,最近的一起是9月10日东风日产及其广州经销商因操纵市场价格而被处罚。这些罚单的金额普遍巨大,积极效果的确比较明显,也受到了公众的好评。但是各方也逐渐认识到,要建立起公平规范的市场秩序,要常态性地维护广大消费者的权益,不能只靠“风暴式”的执法,最终还是要依靠制度的完善。
目前汽车业的一些法律法规有值得检讨之处。比如,2005年商务部发布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确立了品牌授权制,也在客观上造成了汽车生产者占据了销售链的主导地位,相对于经销商和消费者来说过于强势。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独家总代理商,控制着从采购、定价、渠道管理到售后维修的全部环节。目前车市存在很多问题,如进口豪车在中国价格畸高,豪车零整比过高,售后服务和配件价格过高等。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国人消费心理不成熟追捧豪车有关,但汽车行业的格局是更重要的原因。当然,《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的修改也涉及复杂的利益关系,但使该法规符合反垄断法的原则和精神是绝对必要的。
目前,汽车行业既存在厂商之间的横向垄断,也是生产商与经销商进行纵向垄断的重灾区,尤其是纵向垄断的方式比较隐秘,不利于消费者的监督和反垄断机构的执法。通过细化和明确规则,反垄断指南可以让汽车行业知晓垄断的构成要素,从而更主动地遵守法律,辅以在违法时处以反垄断罚款的威慑力作为后盾,可以起到双重保障的效果。
同时这也可以提高反垄断举措的公信力。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有关部门已经对车企采取的反垄断措施,也受到了一定的质疑,比如执法机关是不是权力过大,自由裁量的幅度过宽,信息是否准确透明,是否专门针对某些车企等等。比如,欧盟和美国都曾指责中国反垄断行动是在故意排斥外国企业。这些都是不合理的指责,但是,如果反垄断规则更加明确详备,就可以杜绝一些猜疑甚至是诋毁,并 使外界更加认同中国合法合理的反垄断行动。
反垄断的最终目标是净化市场竞争秩序,降低垄断利润从而增进消费者福利,即产品价格的降低和服务质量的改善。如果主要依靠罚款的方式,虽能对车企起到一定震慑效果,但能落到普通消费者头上的实惠有限。只有从单纯的执法走向法律的完善,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抑制和打击垄断,才能让汽车市场更加有序高效,并通过价格的降低和服务的改善刺激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使汽车市场走出当前的相对低迷,重现繁荣。同时,这也会促使中国和外国车企有平等的竞争环境,推动中国汽车行业的升级转型。
国企领导
为何对限薪不太在意
■ 银玉芝
2015年夏季达沃斯峰会9月9日在大连召开,中移动前董事长、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王建宙在会上发言表示,大国企、大集团的负责人对限薪不太在意,“他们领导几十万人每天想的事情很多,对个人薪酬高低的问题不会太看重。”(9月9日《东方早报》)
作为巨无霸央企中国移动的前掌门人,王建宙先生当然有资格谈国企领导人是否在意薪酬高低。王先生干过央企领导,了解各大国企领导对薪酬的看法。不过,他说国企领导不太在意薪酬是因为他们太忙、想的事情很多。这个说法,见仁见智。客观来说,作为企业领导,忙很多时候是不可避免,但是否因此就不在意自己的薪酬高低了啦?这个不好说,每个人的想法不尽然。
当然,王建宙先生还说,“对个人薪酬高薪酬低问题,高也干、低也干毫无疑问。薪酬只是国企改革一个方面,不是全部。大家不要一说国企改革就是领导人现在拿多少薪水,国企改革就是兼并,合并了股价要涨,赶紧买这只股票。”这段表述其实讲了几个层面的道理。
首先,国企领导不同于私企职业经理人,行政级别不仅在那里,官员和国企领导的角色变换很快。虽然从账面上看,和民企、外企比起来,大部分国企领导的薪酬确实不算高。但作为准官员、前官员,或之后要调动、提拔做官员的国企领导,没有资格讨价还价,当然是薪酬高低都要干,除非辞职。相对来说,官员的福利、待遇,包括退休之后的级别和待遇始终是不错的。有级别的国企领导,大部分不会贸然辞职。从这个层面,我们能理解,王建宙先生所言国企领导不太在意薪酬。
其次,王先生还谈到国企的改革、兼并,一合并股价就要涨。这个道理虽说不是百分百应验,但在国企改革预期和初始阶段,国企股价上涨的几率确实很高。而作为国企的领导,哪怕不存在内幕消息交易或其他违法的股票买卖行为,相对外界而言,其信息敏捷程度也是无法比拟的。正如我们看到的,今年南车北车重组为中车的那段时间,有高管积极入市。而面对外界的质疑,其回答看好中国轨道装备发展,也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换句话说,国企改革过程中,即便没有任何违法犯罪的行为,内部人抢占先机也是很正常的。这样的机会,很大程度上说,比单纯的薪酬可想象的空间要大得多。更别说,因为国企体制原因、外部监督等原因,国企领导确确实实有很多谋私的机会。因此,薪酬高也罢低也罢,不少国企领导人确实不一定十分在意。
不过,至少这些年,国企领导也罢、普通职工也罢,整体的福利待遇相对全社会还是在平均以上。不仅如此,国企领导的薪酬待遇除了上市国企外,大部分国企领导的薪酬到底是多少,如何构成,公开程度偏低。而且,面对社会舆论的批评和质疑,国企降薪动作始终不大。这起码说明,很多国企领导并非如王建宙先生所言,真的不太在意薪酬。
国企领导薪酬高不高、在意与否是一回事,更重要的是,高或低都要有合理规则,有透明公开的程序。去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中央管理企业主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和《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并于今年开始实施,国企领导薪酬改革开始动真格,这是好的开始。接下来,深层次的国企改革其实还有很多路要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国企,让国企领导贪腐、寻租的机会减少任重道远。
方便面难道遇到了
什么“不方便”?
■ 知风
全球方便面总产量早在2013年就已超过1000亿份,但各国生产企业仍经常遭遇谣言,困扰不断。事实上,科学实验证明,方便面不仅安全,而且在营养、易消化等方面并不比汉堡、馒头等国人常吃的这些食物差。多位食品安全领域的权威专家也为方便面“正名”,现代技术工艺下制造的方便面,其安全性是有保障的。(9月8日《新京报》
专家为方便面“正名”,似乎应了那句“解铃还须系铃人”。实际上,人们对很多常用食品包括食材的或刮目相看,或大惊失色,无不来自相关专家的那张嘴。特别在层出不穷的养生节目中,更是把有些人们吃了一辈子的食物,分析的比药物还要精细,不少人们想吃就吃的东西,在这些专家嘴里,有些比人参还强身,有些比砒霜还要命。记忆好一点的人,可能会在同一种食物专家给出的不同说法中,感到一筹莫展——有说制癌的,有说致癌的,不知是专家口齿不清还是字幕打错了。
现在,对确实有点名声不济的方便面,竟有多位食品安全领域的权威专家为其“正名”,意思是方便面实在是被“妖魔化”太久,被误会太深了。那么,是谁在“妖魔化”方便面?对只是为了贪方便的方便面,又有多深的“误会”?倒是“2014年我国方便面年人均消费量仅35份,不及韩国的一半”的统计数据,似乎让人觉得,方便面可能遇到了什么“不方便”。
那么,有必要为方便面“正名”么?要说方便面被“妖魔化”,这面“照妖镜”也在专家手里。无论“添加剂”“塑化剂”“黑心油”,哪一样是消费者凭嘴巴吃出来的?而当消费者也在养生专家的“科普”下,逐渐懂得了食品加工行业大多数离不开添加剂、塑化剂,甚至更“高级”的“反式脂肪酸”时,就凭专家一句“方便面不仅安全,而且在营养、易消化等方面并不比汉堡、馒头等国人常吃的这些食物差”,就能打消顾虑,把方便面当成营养食品吃了?
有网友调侃“专家们,收了人家厂商多少钱啊?”对这种没有根据的话,笔者不敢苟同。但是,在人们普遍认为多吃方便面不好的今天,专家突然给方便面“正名”,将其的营养价值抬高到披萨之上,消化性能比馒头还要好,这就有点像把冰块说的比马桶水还脏时的夸张了。尽管披萨还不是普通食品,但馒头一直是专家们首推的健康食品,方便面再怎么说,也是经过了热风干燥或油炸干燥的,这就如刚出锅的红烧肉和灌装的午餐肉比一样,怎么会比出了越“陈”越好的结果?
在食品卫生管理和现代工艺下,方便面确实不像被被“妖魔化”那般的不堪。但即使为一种“蒙冤”的食品正名,也不能言过其实,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诚然,从一个久负盛名的方便面消费大国,变成了“还不及韩国的一半”,从市场消费的角度是有点愁人,也但不能因此通过专家之口来引导。何况,在人们的普遍意识中,对现在不少专家的言辞,都觉得“反过来听就对了”。因此,我就很担心,被专家一下子夸到天上的方便面,会不会让消费者对它更加将信将疑?
沪蓉沿江高铁方案的
“美中不足”
■ 汪忧草
9月13日,记者获悉,发改委日前再度批复三条铁路新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其中包括一条规划中的东西向高铁大动脉——沿江高铁。(9月13日荆楚网)
据介绍,目前横贯东西的铁路大动脉——沪汉蓉铁路,主要由成渝客专、渝利铁路、宜万铁路、汉宜铁路、合武铁路、合宁铁路、沪宁高铁组成。由于各段地形因素,修建标准不统一,一列火车从上海到成都无法保持高速行驶,全程需要16个小时。同时,现有的沪汉蓉铁路客流压力大,运能不足、速度难以提升的问题日益凸显。为此,沿江高铁的建设立项已被提上日程。目前,对于沿江高铁的设想是,起于上海,经南京、合肥、武汉、重庆等城市,终点在成都,串联长江沿线的22个城市,全程采用时速350公里的标准修建。
沿江高铁,串联起长江黄金水道和从长三角、“中三角”到成渝城市带的三大城市群,让广袤的国土与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数亿国人直接受益,的确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善举,也将对发展经济、扩大内需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但美中不足的是,我们随便找来一张中国地图,或者在上海与成都之间画一条直线,都不难看到,沿江高铁方案沿线的南京、合肥、重庆等城市,其实都偏离了这条“沪蓉线”。而且,如果单纯从“沿江高铁”来解读,合肥其实也不在长江边上,把合肥拉入上海到成都的沿江高铁,实在有点牵强。
进一步说,在东部地区,如今高铁四通八达,京沪线、京广线与沪宁线、合宁线、合武线以及新开通的合福线已经把东部主要城市紧密联系起来,合肥与武汉、南京、上海等城市都只有不超过三小时的高铁车程。反倒是长江沿线的湖州、芜湖、铜陵、池州、安庆、九江等沿江城市,这些年差不多成了“被高铁遗忘的角落”,而这些地方恰恰是最具文化底蕴、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曾经独占中国经济鳌头达三百多年的徽商就发轫于皖南的徽山皖水。通过沿江高铁把这些地方串联起来,对于安徽的发展,对于中国的发展,都是功德无量的好事。
如果说,成都与重庆是沿江高铁西端最不可或缺的两个亮点,那么,在东端,我倒是更愿意看到沿江高铁为湖州、宣州、安庆等城市“雪中送炭”,并最终让徽商文化在高铁时代进一步发扬光大,而不是继续为合肥、南京等等城市“锦上添花”;我们更愿意看到从上海到成都的沿江高铁,能够串联起芜湖、安庆、九江等沿江城市,而不是又一次成为既得利益格局“排排坐,吃果果”的盛宴。
企业买单的官员周末游
只是违纪吗?
■ 徐甫祥
如果没有纪委调查,一次有人管吃、管住、管行的周末游,似乎会成为四川省大邑县城建局执法大队队长冯伟等6名公务人员的“美好”回忆。但正是这次“安逸”的出游,成了他们职业生涯中的污点。(9月13日《中国纪检监察报》)
八项规定的逐步落实,无疑正在步步封堵公款消费的通道,但上述不甘落寞的官员,却另辟蹊径,玩起了企业买单的周末双日游。其间,企业专车接送,主管全程陪同,住宿费、餐饮费更是全额包干,可说是“酷毙”了。可正应了“自作孽、不可活”这句老话,这次被某些官员视为“分文不出、尽享奢华”的游程,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他们政治生命中的“滑铁卢”。
作为在其主管领域掌握着“话语权”的城建部门官员,自然不乏“粉丝”会随时奉上“馅饼”:莫说上不得台面的周末二日游,就是六日游、十日游乃至国外游,都会有人豪掷千金。只是,在官员们“临行”之前,有两句忠告须说在前头,一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二是“不吃锅巴不会围着锅边转”。也就是说,有来有往有回报,是某些不法商人为之奉上“馅饼”的唯一动机。或许,在这些官员志得意满的游程之后,一场权钱交易的内幕就将开启。
可怕的是,某些官员似乎对此不以为然:譬如,四川大邑的这些官员,就将这次免费旅游视作“朋友之谊”,进而“心照不宣”地接受了安排。可他们不想想,此老板若为一介平民,或者企业经营之项目不是与城建息息相关的房地产,他还会如此“仰人鼻息”么?此中道理,我等平民均知,何况堂堂官员?因此,与其说这些官员“情商”太低,还不如说他们与老板“心有灵犀一点通”来得准确。
笔者之所以如此“定性”这些官员,还缘于以下两点:其一,此事发生在八项规定颁布多年、且反腐持续高压下的今天,显然已非一时糊涂可以自辩;其二,在群众举报、且纪检部门介入调查之后,仍互相串供、伪造假象,试图以“朋友相约自行出游”蒙混过关,更非简单违纪可以解释。
其实,类似这些免费旅游的“馅饼”中,似乎还暗藏着一个“玄机”:尽管中央三令五申,权钱交易的暗流却不会轻易销声匿迹。在腐败官员不时落马的情况下,仍然不排除会有人“前仆后继”。笔者以为,上述这些官员似乎正在演绎着这场“戏”:企业买单、官员旅游,好似权钱联姻的“序幕”,其后便是权钱交易的“正戏”。而且越是顶风而上的权钱联姻,其后权钱交易的“赌注”会越大。在既往的“反腐大戏”中,这样的例子难道还少么?
显然,与其说这类官员“顶风违规”,倒不如说是“顶风腐败”更为形象。显然,这类官员已经丧失了为官起码应有的政治素养,故仅仅给予其党内警告处分显然没有“对症”。这种处分似乎无伤大雅,并不会让他们改弦更张。一旦风头过后,必将故态复萌,且故伎重演。因此,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并调离关键岗位,更为妥当:一是可以由此消除腐败隐患,二是能够让那些曾经追随他们的公职人员不至陷得太深。
惩前方可毖后,对症才能治病。显然,上述官员顶风违纪的背后,是腐败的“阴魂不散”。对这类官员,彻底撸掉他们的“官帽”,让他们不再有腐败之机,方为“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