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6日 星期三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渭源:由种薯大县向种薯强县转型升级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8月29日,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研究员王一航,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陈玉梁一行5人,深入秦祁乡糜川村传经送宝,指导薯农搞好马铃薯晚疫病防治。

  连日来,渭源县北部乡镇普遍缺雨,导致部分农作物减产。然而,北寨镇前进村、张家堡村,秦祁乡糜川村等地,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较少,马铃薯长势逐渐看好。谈到原因,世荣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世荣说:“这几年我们试种了马铃薯新品种,多亏了良种洋芋,科技田让我们吃上了定心丸!”

  让张世荣喜不自禁的“马铃薯良种”在渭源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广泛的群众基础,牢固的科技支撑。基于此,渭源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省上把马铃薯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培育和市委、市政府打造“中国薯都”的构想,确立了打造“中国马铃薯良种第一县”的目标,高点定位,科学规划,加强国际合作,力促由“种薯大县”向“种薯强县”转型升级。

  前不久,一个好消息不胫而走: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渭源工作站在位于会川镇的田地公司揭牌。在该中心的指导下,渭河源公司、田地公司分别在五竹镇、路园镇开展了马铃薯不同品种晚疫病抗性评价试验。与此同时,中心为渭源县提供的15个优质种质资源已在田地公司开始扩繁。

  国际马铃薯研究中心工作站正式落户“中国良种马铃薯之乡”。土豆,正在让中国内陆黄土高原上的县城变得有“国际范儿”,奏响了由种薯大县向种薯强县转型升级的最强音。

  渭源县是“中国良种马铃薯之乡”,也是全国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县。该县年种植马铃薯35万亩,年产量70万吨以上,是中国县区中最大的马铃薯良种基地,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马铃薯种薯生产供应基地,为周边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种薯支持。

  在向“种薯强县”转型升级的“变奏曲”中,渭源创造性提出的“推进科技扶贫带动产业发展、推进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双推双带”产业扶贫新模式备受关注。

  在电子商务风起云涌的今天,渭源马铃薯良种也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该县通过“企业+农户”的精准扶贫手段,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会川镇杨庄村村民雷小平介绍,2014年,他种了3亩“尕洋芋”,亩产5000多斤,收入2万多元,再加上种植的当归和3个月的打工收入,年收入超过4万元。

  雷小平口中的“尕洋芋”就是马铃薯原原种,由田地公司繁育。田地公司总经理李晓梅介绍,该公司按照统一供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贮藏、统一销售的“五统一”办法,采取“公司带合作社、合作社带会员、会员带农户”的模式,每年带动会川镇及周边2000余户的近万名农民增收。

  县长蔺红军认为,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用抓工业的措施抓农业,当前要重点从规模化生产、专业市场建设、龙头企业带动、保障农产品营销四个方面入手,加快推进马铃薯种薯产业提档升级。

  县委书记吉秀说:“作为马铃薯种薯主要繁育县的渭源县,要抢抓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机遇,主动适应马铃薯主粮化发展需要,进一步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优产品、打响品牌,全力推进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全县建成马铃薯科技示范点18个,通过建点示范,以点带面,带动千家万户发展马铃薯种薯生产,可使全县马铃薯生产田达到40万亩,年可产种薯80万吨左右,占领种薯品种多元化制高点,促进由种薯大县向种薯强县的转型升级。(王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