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3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关于资本主义的主要思想体系:斯密、马克思、熊彼特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正如美国学者Robert L. Heilbroner所说,关于亚当斯密和《国富论》,我们感到惊异的第一个事实是:斯密居然能够从如此混乱、如此无序、如此贫穷、如此落后的国度和社会里,窥见到一个良好有序运转的“自然秩序”,它竟然能够促进所有人幸福生活和社会福利。斯密能够窥见一个自我运转、自我管理、自我平衡的“自然经济秩序”,究竟是凭借具有超人的想象力,凭借超越的理智推理能力,还是凭借前辈和同时代学者的启发,至今仍然是思想史学者着迷的问题。

  ■ 向松祚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

  自然演化秩序的和谐之美

  亚当斯密被公认为全球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秩序的第一个伟大思想家和预言家,实在是令人吃惊。斯密生活和写作的时代(1723—1790),根本不是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时代,全球资本主义和全球化市场经济闻所未闻。《国富论》发表之时(1776年),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体系才刚刚从地平线露出那么一点点曙光,第一次工业革命尚处于最早期阶段,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最具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家Josiah Wedgwood(1730—1795,现代化陶瓷企业的创立者)在斯密7岁时才出生,死后留下24万英镑的财富;现代纺织工业的开拓者Richard Arkwright(1732—1792),死后留下50万英镑的财富;现代铸造工业的开拓者Samuel Walker,创造的企业资产达到20万英镑。他们都是斯密同时代的人物。《国富论》发表一百多年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发明“资本主义”这个新术语。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样,斯密对正在兴起的资本家或资产阶级并没有什么好感。斯密《国富论》里多次严厉谴责资本家“卑鄙的强取豪夺行径”,认为资本家“不会也不应该成为人类的统治者。”一部严厉谴责资本家阶级的著作,却成为资本家阶级的福音书,是有趣现象。

  斯密的时代,英国海外贸易初具规模,英国东印度公司已经存在100多年。然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业探险、远洋贸易、殖民侵略和血腥掠夺,与英国国内经济和人民生活关系不大。后世经济学者将斯密的时代(18世纪)称为商业资本主义时代,其实多少有点儿勉强。

  斯密出生的时候,英国还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农业国家。伦敦、曼彻斯特和利物浦有那么一些小规模的工场手工业,大规模的机器制造业还要等待半个多世纪。各地还有那么一些零星的煤矿和其他矿产企业,普遍雇佣童工,工作时间至少12小时,有时长达16小时,报酬是每小时6个便士或以下,没有任何劳动保护和福利保障。农村生活则更加贫困,全家老小没日没夜拼命劳作也难以糊口,连孕妇都不得不干重体力活。斯密生活的时代,贫困问题始终是困扰英国社会的最大难题,卡尔波拉尼的名著《大转型》对此有详尽描述和深刻分析。

  历史学家将18世纪描绘成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时代,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似乎意味着温情、公平、正义、秩序、富足和高雅,实际上,那个时代里,占人口绝大多数人民的生活压根儿也算不上富足、舒适和高雅。赤贫、肮脏、落后、危险、残酷、堕落、混乱、低效,才是18世纪英国经济社会生活恰当的形容词。正如美国学者Robert L. Heilbroner所说,关于亚当斯密和《国富论》,我们感到惊异的第一个事实是:斯密居然能够从如此混乱、如此无序、如此贫穷、如此落后的国度和社会里,窥见到一个良好有序运转的“自然秩序”,它竟然能够促进所有人幸福生活和社会福利。斯密能够窥见一个自我运转、自我管理、自我平衡的“自然经济秩序”,究竟是凭借具有超人的想象力,凭借超越的理智推理能力,还是凭借前辈和同时代学者的启发,至今仍然是思想史学者着迷的问题。

  如果说斯密的时代精神最多算是商业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那么斯密的人格个性则更加难以和资本主义波诡云谲的动荡历史协调起来。《国富论》发表之前的53年里,斯密没有任何商业经验,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曾经做过什么经济方面的调查研究。《国富论》发表之后的14年里,斯密担任苏格兰海关专员和盐税专员长达12年,应该算是实际从事经济活动,不过斯密再也没有发表过著作。

  依照今天的标准,斯密似乎是一个典型的学究和书呆子。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商业经验,也不做任何调查研究的学究和书呆子,居然写出经济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著作,居然为一门日后大行其道的学问奠定了永恒的基础,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许多人强调任何理论都必须来自实践。许多教授要求学生要从事实地调查研究。斯密算得上是一个伟大的反例。伟大的学术著作不一定来自实地调查研究。我们后面会看到,马克思《资本论》是另外一个伟大的反例。

  斯密是一个遗腹子,未出生时父亲就去世。小时候性格孤僻,沉默寡言,酷爱读书,天生一个教授种子。14岁入格拉斯哥大学就读3年,17岁坐马车前往牛津大学就读6年。当时的牛津大学可没有今天那么严谨和出名,据说当时绝大多数教授都是吊儿郎当,不务正业,不好好教书育人,学生们放任自流。这恰好合了斯密的愿望——牛津大学的6年实际上变成了斯密自修苦读的6年。他废寝忘食,博览群书,打下坚实的学问基础。当时的英国还有严格的阅读禁忌制度,据说学校官员从斯密寝室搜出休谟的著作《人性论》,(斯密因此)差一点儿被牛津开除校籍。休谟的著作居然是当时的违禁读物——阴差阳错,这个小插曲竟然成为两位学术大师终生友谊的起点——休谟和斯密都是18世纪最杰出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1776年《国富论》出版不久,休谟与世长辞;去世之前,休谟指定斯密为自己遗稿的管理人。

  牛津大学毕业之后,斯密先回爱丁堡陪伴母亲3年,讲授文学修辞和法学课程3年。28岁正式就任格拉斯哥大学逻辑学教授,旋即被选为道德哲学教授。1759年斯密36岁,出版《道德情操论》,实际是道德哲学课程的讲义结集,今天仍是世界名著。《道德情操论》最后一页预告了《国富论》的写作动机:“我打算在另一本书里论述法律和政治的一般原则,论述这种原则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时期所经历的种种变化。我将不仅从正义的角度,而且还将从国民收入和军备以及其他法律目标的角度论述这一问题。”担任格拉斯哥大学道德哲学教授长达14年之后,斯密得到一项待遇优厚的美差,那就是出任巴克勒公爵的私人教师,陪同年幼的公爵周游法国。从图卢兹到日内瓦再到巴黎,两年半的时间里,斯密的任务就是陪伴年轻公爵会见法国上流社会的名流、阅读、旅游和享受生活。对于斯密而言,周游法国最大的收获是得以拜会文学泰斗伏尔泰和经济学巨擘魁奈以及其他众多学术名人,他们对斯密的经济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周游法国之后,直到1776年,斯密的主要甚至是唯一工作就是研究、思考和写作《国富论》。斯密的传记作者约翰雷说:“斯密生命最长的书是在母体内孕育的,《国富论》的写作花费了12年,在写作前几乎用了长达12年的时间构思。”1790年斯密去世前夕为《道德情操论》第六版撰写的序言里说:“在《国富论》中,我已经部分履行了自己的诺言,至少履行了论述国民收入和军备的诺言。”

  从以上的简要描述里,我们看到的斯密是一个纯粹的学者,宁静、睿智、从容、闲适,与现实生活保持着相当的距离。看起来,斯密的人格个性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瞬息万变、波诡云谲、周期动荡格格不入。熊彼特《经济分析史》如此描述斯密:

  “关于这个人和他与世隔绝、宁静安闲的一生,我们无需知道多少事实和细节。我们只要知道以下几件事实就足够了。其一,斯密内心深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苏格兰人,纯粹而简单;其二,他最近的家世背景是苏格兰公务人员,他们对商业活动持有严酷的批评态度;其三,他天生就是一个教授;其四,除了母亲之外,没有任何女人对他的生活有过丝毫影响,在女人方面以及在生活的其他许多或所有方面,对于斯密来说,生活的激情飞扬和多姿多彩仅仅是文学作品里的虚构和想象。我之所以忍不住一定要提到这个事实,是因为它不仅与斯密的经济学说有关,而且与他对一般人性的理解有关。”

  熊彼特没有明白说,我想他的意思也是:像斯密这样如此宁静超脱的学者,怎么会发现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呢?这确实是一个有趣的问题。

  与经济思想史上其他伟大著作相比,《国富论》所得到的评价是那么惊人地一致,几乎没有负面的批评,几乎完全是正面的颂扬。它的独创性和独特价值,它对学术进步的推动,它对许多国家经济政策和繁荣,以及对人类根本幸福所发生的重大影响,两百多年来不断得到证实和增强。从1776年至今,它始终是人们思考经济问题时最经常参考的著作,仅此一点,就堪称奇迹。《国富论》刚刚发表,立刻好评如潮,赞美之声纷至沓来。“一个伟大心灵的智慧奔涌,整整一个时代的精神史诗!”“从最终效果来看,这也许是迄今最重要的书。”“对人类幸福作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作出的贡献的总和。”《罗马帝国衰亡史》的著名作者爱德华吉朋说《国富论》“用极为明快的语言表现了无比深邃的思想。”休谟说“该书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敏锐的观察以及大量令人感兴趣的新奇实例,终究会引起人们对它的注意。”

  从发明新概念、新理论、新名词和新方法的角度看,《国富论》可能不是一部特别具有原创性的著作。熊彼特就认为《国富论》并非一部原创性著作。他说:“《国富论》所阐述的分析理念、原则和方法,即使在1776年,也没有任何一个是完全崭新的。当然,那些欢呼斯密著作是划时代原创性成就的人,主要是欢呼斯密所主张的经济政策:自由贸易、自由放任、殖民地政策等等。”熊彼特认为,斯密的学说和政策主张与当时绝大多数人的信念和主张完全吻合,然而,没有哪个人能够像斯密那样,以如此雄辩的语言和高超的技巧,将那些理念和原则如此系统完整地表达出来。斯密长期担任文学修辞学教授,被公认为他那个时代最具说服力的作家之一。Robert L.Heilbroner也说: “严格来说,《国富论》不是一部真正原创性的著作,斯密之前,早已有一大批学者提出和阐释了与斯密类似和相同的世界图景和思想理念,包括洛克、斯图加特、曼德维尔、配第、康替龙、图尔哥、更不用说魁奈和休谟了。当然还有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多位杰出哲学家,包括斯密的恩师哈钦森。斯密本人亦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国富论》里所提到的前辈和同时代学者多大100多名。既然如此,那么《国富论》为什么具有如此深远和重大的影响呢?那是因为“就像钓鱼一样,其他人是东钓一尾,西钓一尾,斯密却是撒下大网,一网打尽;又像描绘整个世界那样,其他人描绘出这个亮点和那个亮点,斯密却让整个图画完全清晰明亮起来。《国富论》不是一部完全具有独创性的著作,却是一部真正的大师之作。”

  即使是200多年后的今天,《国富论》对于我们透彻理解全球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危机,仍然具有特殊意义和高度启发性。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经说过:整个西方哲学就是一连串对柏拉图的注脚。我们可以套用怀特海的话,说整个西方经济学就是一连串对斯密的脚注。的确,我们感到特别惊异和敬畏的是,200多年之前完成的一部著作,几乎包含了几乎所有经济思想,是一部真正的经济思想百科全书,有些思想斯密有系统和清晰的阐释,有的他只是顺便和简要提到,却成为后世经济学者和社会学者的灵感源泉。诸如价格理论、价值理论、交换理论、国际贸易、货币理论、金银本位制、分工学说、增长理论、财政理论、政府债务、资本积累、人口规律、收入分配等等。今天大行其道的所有经济学说,都完全可以溯源到《国富论》。我们可以随手举出许多例子。

  站到全球资本主义和人类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高度,《国富论》的永恒贡献是它破解了人类经济运行演化规律的三大秘密:市场机制之谜、社会秩序之谜和经济增长之谜。

  斯密对市场机制的分析,风趣幽默,睿智机敏,让读者深深感受到市场规律之微妙奇特、潜移默化和威力无限。即使从文学的角度看,斯密描述对“看不见的手”的描述,也是令人回味无穷。后世经济学者可以用最高深的数学工具来证明一般市场均衡的存在性、稳定性和最优性,可以区分出许许多多不同的市场竞争形态,可以指出多种多样的市场失灵,可以从实证角度详细分析无限多样市场运行的具体细节。然而,以充满哲理的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市场规律的美妙奇特,没有哪个学者能够超越斯密。且让我们重温他那几段最经典最漂亮的论述:

  我们能够非常肯定地说,过去200多年以来经济学的主要发展方向和主要成就,就是从不同角度证明市场机制的有效性,阐明市场机制的不足和缺陷,以及可能的纠正办法。斯密的市场学说包含多个重要命题,始终是学者们辩论的核心话题:

  其一,斯密首先高举自私的大旗。自私为人类经济行为的基本动机,自私能够促进社会最大利益。一个良好的社会制度应该确保人的自私有尽可能自由的发挥空间。

  其二,斯密并非没有看到自私对社会的危害。不要忘记,他长期担任道德伦理学教授,是《道德情操论》的作者;他深知自私的巨大危害,他经常谴责资本家阶级的贪婪和无耻。然而,斯密的办法不是消灭自私,消灭私有制,相反是保障自私,保障私有产权以鼓励市场竞争。他深信充分的自由的市场竞争,才是防止个人自私损害他人和社会整体利益的最佳利器。

  其三,自私行为和市场竞争之所以能够促进全社会的最大利益,是因为市场竞争能够最有效地解决人类经济生活的三大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

  其四,斯密有一个著名论断: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后世学者将其称之为斯密定律。此定律非同小可,它将交换、市场与分工和经济增长结合起来,非常清晰地描述了市场竞争、市场扩张、分工深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今天,围绕斯密定律所展开的经济增长理论,被称为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也被称为新—新古典经济学,开拓者从阿瑟杨到中国杰出经济学家杨小凯。内生增长理论的灵感源泉,就是斯密定律和那个著名的制针厂例子。

  其五,市场规律是人类经济体系自身内在的规律,不是任何外在力量强加给人类的规律。

  从斯密时代的早期商业资本主义,到当代的全球资本主义,市场规律的无穷威力和魅力不断得到展示和证明。试图颠覆市场规律的一切努力和实验都失败了;试图扭曲市场规律的一切努力和实验都失败了;试图蔑视市场规律的一切努力和实验都失败了;试图忽视市场规律的一切努力和实验都失败了。全球资本主义时代,人类有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尊重市场规律是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基本前提。

  斯密曾经为他发现“看不见的手”之神奇的市场规律激动不已。的确,斯密超越其他经济学者的最大本事就是他能够从混乱中看到规律,从斗争里看到和谐,从竞争中看到合作,从动荡里看到均衡。

  增长之谜同样重要,斯密认为分工是一切经济增长的最终源泉,技术进步的本质就是分工的深化

  卡尔·马克思:矛盾、冲突、动态、演化、危机和灭亡——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必然规律

  在所有人类所有伟大思想家里,马克思的个人和家庭生活当属最为悲惨的一位——他终生被驱逐流放国外,至死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德国;他终生没有获得过一份稳定的工作,始终生活在贫病交加之中:贫困潦倒似乎是形容马克思毕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词儿。许多年里,他只能依靠伟大战友恩格斯的接济和微薄的稿费勉强养活全家。1852年2月,马克思给恩格斯写信:“一个星期以来,我已经达到非常痛苦的地步:因为外衣进了当铺,我不能再出门;因为不让赊账,我不能再吃肉。”9月给恩格斯的信写到:“我的妻子病了,可怜的燕妮病了,琳衡患上了神经热。我过去无力请医生,现在更无法请,因为我没有买药的钱。八到十天以来,家里吃的就是面包和土豆,今天是否能够吃上面包和土豆还成问题。在现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这样的饮食自然是没有什么益处的。给《纽约论坛报》的文章也没有写,因为我连一个便士都没有,不能买报纸来看……”

  马克思和燕妮有五个孩子,两个死于贫病折磨,包括他们唯一的儿子。马克思和燕妮也长期遭受病痛折磨。阅读马克思给恩格斯和其他友人的信件,我们就知道马克思很长时间是在与病魔的搏斗挣扎中坚持学术研究和写作;燕妮则拖着疲惫的病体勉力支撑着家庭。1881年,长期病痛和营养不良夺去燕妮的生命,仅仅过了两年多一点的时间,马克思就溘然长逝。

  超越的辩证思维,严谨的理论逻辑,丰富的历史事实,是马克思经济学体系三个最显著标志。任何学者,其学问若能包含其中一项特质,皆足以成名成家,马克思却完美演绎了一个学者和思想家的完美境界。这也是一位学者和思想家所能够达到的最高成就。拥有如此完美和高超的境界,对于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而言,人们同意还是反对,赞美还是批判,都变得无关紧要了。因为对于任何希望思考人类经济体系演变的历史和规律,任何希望探索资本主义内在运行机制的人,马克思的理论体系就像那座高耸入云、神秘莫测的喜马拉雅山,绝大多数人毕生只有仰望和崇拜,能够登顶俯瞰世界者,实属凤毛麟角。然而对于任何严肃认真的学者来说,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又是无法绕过去的一座高山,即使永远无法登顶,却还是要不懈努力去攀登、去探索、去理解、去欣赏、去感悟。熊彼特曾经说过,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克思在我们面前的形象就越来越高大,没有人能够完全摆脱他巨大身影的笼罩。

  马克思《资本论》毫无疑问是经济思想史上最雄心勃勃的著作,分四卷出版,总页码超过4000页,相当一般重要学术著作10部。仅仅拜读一遍,就需要超人的勇气和耐力。然而只读一遍却无法把握马克思理论的精髓精华和全体大要,除非你是绝对天才。只要我们看看马克思自己拟定的《资本论》研究计划,就足以显示马克思学术研究的雄才大略和超越常人的多闻博学。

  如果说马克思的博学来自他异乎寻常的勤奋努力,那么他那超越的辩证思维则源自黑格尔的真传。《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序言有清楚的描述。

  “我要公开承认我是这位大思想家的学生,并且在关于价值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这绝不妨碍他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

  “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只有掌握超越的辩证思维,才能够思考最高层次的大问题。马克思思考的正是学术领域的最高问题和最大问题。

  当然,马克思以超绝天才和毕生精力研究撰写《资本论》,绝非为了炫耀他的博学多闻和辩证思维,而是为了全面透彻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规律和历史命运。从全面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规律力,他那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展露无遗。

  让我们首先看看马克思如何认识“资本”。

  马克思资本理念的第一个要点:马克思认为资本是人类经济社会特殊发展阶段的特殊现象,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特殊现象。资本只是人类社会某个历史阶段或过渡时期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兴起之前没有资本,顶多只能说有资本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取代之后,资本亦随之消失。资本并非一个永恒的社会经济现象。人类漫长历史时期里的商品生产,包括14世纪之后欧洲和亚洲多国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社会,都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孕育时代,资本、资本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皆处于胚胎发育阶段。资本、资本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从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社会发展而来,然而,二者却不是相同的经济社会。商品生产和商品社会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量变到质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瓜熟蒂落,应运而生。从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质变或突变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其中最关键的质变或突变究竟是什么呢?解答这个问题,是《资本论》的核心主题之一。马克思“破案”的关键是“自由劳动者”(Free Labor Power)这个特殊商品的形成。我们回头再来讨论“自由劳动者”商品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及其矛盾。

  马克思资本理念的第二个要点:资本本身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产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切矛盾和对立,皆源自资本本身的矛盾和对立。资本的内在矛盾和对立,又是源自商品本身的内在矛盾和对立。此所以《资本论》开篇即以大量篇幅阐释商品的生产和流通。商品自身的内在矛盾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和统一;商品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商品二重性)的对立和统一;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流通)之间的矛盾和统一;买者和卖者之间的矛盾和统一;商品和货币之间的矛盾和统一。当人类经济体系突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后,商品自身的内在矛盾就突变或转化为资本的内在矛盾。资本的内在矛盾包括:资本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矛盾。依照马克思的经济模型,资本虽然不创造价值,只有劳动才创造价值,然而,资本却是劳动创造价值过程或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和前提。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矛盾;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工资和消费之间的矛盾;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价值、使用价值和剩余价值之间的矛盾;个别资本和全部资本之间的矛盾(个别资本家或企业和整个社会资本或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动态演化,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崩溃和灭亡,并由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生产方式所取代。

  马克思资本理念的第三个要点:资本的本性是自我增殖。资本为利润而生,为剩余价值而生,为自我增殖而生。资本之所以参与生产,并非因为生产本身,并非因为商品本身,生产商品只不过是资本牟取利润和自我增殖的手段。如果不经过商品生产和流通,资本也能够自我增殖,资本家自然乐见其成甚至刻意追求。资本可以暂时采取商品形态和货币形态,最终则必须采取价值形态,货币则是价值之尺度。因此,我们可以说,资本为货币而生产,为金钱而生产,为利润而生产,为资本而生产。《资本论》第一卷第二部分对资本自我增殖、永无休止的运动有精彩分析。马克思说:“作为资本的货币,其流通本身就是目的,因为只有通过永恒的、永不停息的、周而复始的资本运动,它才能实现自我增殖。因此,资本之运动是永无止境的。”(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