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08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高成本低效益 中国乳企步入“瓶颈”期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本组稿件采写 温淑平 高素英 欧志葵

  策划词  

  国内乳业增速放缓期来了。近日公布半年报的多家乳企中,接近半数企业上半年同期都呈现增速放缓趋势,连蒙牛、贝因美、三元都未能幸免。

  一边是巨大的用奶需求,一边是奶业发展跟不上时代,这其中的矛盾体现为企业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奶牛的养殖效益降低,一些企业效益下滑。而解开这些症结的最好方式或许只能是乳企加快转型升级。

  国内乳企惨淡下滑 奶源矛盾依旧突出

  国内乳业增速放缓期来了。近日公布半年报的多家乳企中,接近半数企业上半年同期都呈现增速放缓趋势,连蒙牛、贝因美、三元都未能幸免。

  关于放缓因素,一个业内普遍的认同点是中国现代奶业发展滞后。  

  增速放缓  

  乳业市场一直有着激烈的竞争,竞争必然导致企业利润格局的变化。

  截止到9月1日,在已经公布半年报的14家乳企中,接近8家乳业的营收及净利润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据贝因美上半年报公告显示,其净利润亏损达1.02亿元。去年贝因美的业绩同样出现下滑,而今年的形势更加明显,同比下滑高达195.51%。澳优乳业的半年报同样显示,公司上半年业绩出现下滑。虽然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9.12亿元,但同比下降达2.6%;净利润为4050万元,同比下滑24.3%。合生元的半年报也显示,营收同比减少达10.3%;净利润约为2.05亿,同比下滑34.4%。

  其中三元乳业的业绩下滑,或许是在众多乳企中最超出市场想像的。据三元半年报示,公司上半年营收22.3亿元,同比下降0.85%;净利润为4957.75万元,同比下降达72.31%。

  而在这些业绩增速下降的氛围中,蒙牛、光明的业绩却显得较为“诡异”。上半年蒙牛乳业营业额255.64亿元,同比下降1.1%;但净利润达13.39亿元,同比增长27.7%。光明乳业营收100亿,同比增幅接近2%;净利润达2亿,但净利润同比却下降接近4%。

  对于多数企业营收及利润下降这一趋势。部分乳业界人士认为,或许国内乳企增速放缓的时代来了。

  有消息显示,三元的下滑部分因素源于北京市场的变化。如上半年北京市场营收同比下降7.96%。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这源于宏观消费环境低迷,这也使得从2014年开始,国内原奶的价格持续下滑。同时,北京液态奶市场竞争格局空前激烈,在各大奶企角逐北京这个大市场的同时,现代牧业也将工厂放在了三元的重要领带内张家口。此后,北京地区重要的常温奶和低温巴氏奶的竞争异常激烈。虽然三元不断加大推广力度,但其面临的压力一直未减轻。

  而贝因美对于净利润大幅下降的解释为,公司业务转型尚未完成,国内电商、“海淘”抢占市场份额,使大卖场、超市等传统零售渠道市场份额面临挑战。

  澳优乳业的下滑因素官方解释同样为内部结构调整所致,据其介绍,主要是因公司改变策略,将业务重心由利润率相对较低的贴牌业务及合约制造业务,转移至利润率较高的自家品牌业务。在这更替中,业绩暂时出现下滑。

  上半年奶粉企业业绩都在明显下降,而毛利相对低的乳品却给蒙牛带来稳定的增长业绩。据了解,上半年蒙牛自身本部营业额达244.03亿元,同比增长0.5%。这一业绩增长主要来自特仑苏、优益C、冠益乳及纯甄等品牌的增长拉动。而销售额的下滑则主要受雅士利拖累,据业绩报表显示,雅士利销售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4.86%。在乳企超过半数的下降的格局下,业内人士分析,或许乳业增速放缓的时代来了。 

  奶业大环境  

  业内人士认为,纵观上半年乳企的走势,在激烈竞争的背后则是企业格局重构的迫切发展诉求。

  事实上,在上半年乳企的发展结构中可以看出,虽然常规奶的利润已较薄,但仍然是企业业务格局中的主力。虽然放缓各有各的问题,但行业大背景仍然是影响的主动力。

  不久前召开的乳业D20峰会上,乳企人士透露,目前中国奶牛达1400万头,牛奶产量在3500万至3800万吨的水平上,位居世界第三。人均奶类占有量,从1978年不足1公斤,提高到2014年的33.8公斤。而虽然乳品消费人均上升到了33公斤,但只是发展中国家人平均乳品的二分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乳品的需求仍有较大空间。

  这一矛盾首要的体现点为,国内消费者对乳品的信心不足。或许这是三聚氰胺事件的后遗症,自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严重超标事件发生后,虽然农业部连续多年不断提高质量要求,但这一隐忧仍存在于老百姓心中。

  据了解,农业部已连续七年实施生鲜乳质量监测计划,均大幅高于国家药准,三聚氰氨等违禁添加素保持在百分之百监控范围内。虽然近年来,国内多个乳品企业的多款产品在国际乳制品质量评比中获奖,或者通过国际权威机构的认证,但国产乳品的质量问题依旧让老百姓怀疑。

  其次,乳企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奶牛养殖效益低,效益下滑。眼下市场上原奶价格浮动频繁,奶牛的养殖效益逐渐降低,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倒奶和杀奶牛的现象。

  奶业面临转型升级

  20家乳企结盟

  助奶农渡难关  

  记者获悉,在上个月举行的中国奶业D20峰会期间,伊利、蒙牛、飞鹤等在国内乳品行业名列前茅的20家企业结盟,宣告成立“中国奶业D20企业联盟”,并签署“北京宣言”称:坚决执行质量至上的基本准则;坚持品牌战略增强综合竞争力;坚守诚信自律和履行社会责任;坚定走产业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记者留意到,在这份宣言中特别提到,“讲合作,加工者与养殖者建立平等的契约关系,善待奶农。”自去年以来,受国际持续下滑的原奶价格影响,国内原奶也一再下跌,众多奶农陷入倒奶、杀牛的困境。在此次峰会中,与会乳企均形成共识,帮助奶农渡过难关,避免杀牛倒奶现象持续,而与奶农建立利益共同体,则是保证乳企持续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之一。

  蒙牛乳业总裁孙伊萍指出,中国奶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长期稳定的奶源供应,需要我们与奶源供应方建立长期稳定的生态圈。

  国内乳业资深专家宋亮指出,上述20家乳企结盟,并纷纷表态,明确为中国整个乳业的健康发展做一些事情。“第一,推动上下游一体化发展,要加快优质奶源的建设和支持。第二,针对中国奶业倒奶杀牛的问题,企业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业内专家指出,D20峰会的举办对行业健康发展释放三点信息:一是提出了对国内奶牛养殖的建议,推动加快种养相结合的适度规模为主的奶牛养殖模式。二是明确提出推动养殖业和加工业形成合作模式,推动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国内市场产品质量安全的管控,提升消费者对乳品的信心。

  中国奶业D20峰会上乳企大佬都说了什么

  8月18日,以“优质安全发展振兴中国奶业”为主题的中国奶业D20峰会在京召开。

  中国奶业D20峰会是由中国奶业协会发起成立,伊利、蒙牛、现代牧业、君乐宝、辉山、三元、银桥等20家国内奶业及乳制品企业共同参与。 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蒙牛乳业总裁孙伊萍、现代牧业董事长兼总裁高丽娜、北京三元食品总经理常毅、辉山乳业总裁杨凯等乳企代表分别做了主题发言,就产业升级、奶源建设、品质管控等话题展开了交流。

  我们来看看这些乳企大佬都说了什么。  

  乳企应加速转型

  打造产业生态圈  

  乳企现代化转型离不开奶源建设和产品创新。“奶源基地是乳品加工的第一车间”孙依萍说,中国奶业的转型要从奶源环节的转型开始。一方面,加大自建牧场力度,掌控优势奶源供给。更重要的是,在开放的心态和模式下,突破乳企与牧场主之间简单的供需关系,与规模化牧场主开展联动,培养起全产业链的责任意识。

  对于如何实现奶源建设和产品创新,孙伊萍介绍了蒙牛的国际化、数字化经验。她表示,国际化路线不能等,要快速出击。近年来,蒙牛联合了众多两大国际战略伙伴,并与国外多家知名乳企深度合作,推出了众多创新性的产品。同时引进高效的管理系统,打造数字化媒体和信息系统。  

  奶业转型

  需要“金融+”和“互联网+”  

  潘刚分享了伊利的“金融+”和“互联网+”经验。他表示,转型升级是系统工程,企业需“苦练内功”、“协同发展”。

  “金融+”是通过和金融机构合作,加大对产业链合作伙伴,尤其是上游奶农的资金扶持。作为中国首批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伊利很早就运用互联网思维,在企业生产、质量、渠道、营销等各个领域全面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互联网+”。

  潘刚认为,“金融+”和“互联网+”是两个工具,用好这两个工具,对中国奶业的转型升级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在用好上述两个“工具”的同时,乳企仍需“苦练内功”,将食品安全工作覆盖到全产业链。潘刚认为,各家乳品企业在做好自身食品安全工作的同时,将食品安全工作延伸扩展到全产业链条上的所有合作伙伴,共同直面中国乳业发展的现状,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   

  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辉山乳业开创了饲料加工、奶牛养殖等各个环节全产业链经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杨凯认为,“只有掌握了成本,掌握了质量,乳业才有发展的希望和机会。辉山乳业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坚持全产业链的模式。”

  据介绍,从2003年至今,辉山乳业在辽宁累计流转耕地50多万亩,用于饲料的种植,主要种植苜蓿草,确保奶牛口粮的优质。在解决牛粪的问题上,采用沼气发电,一年可出沼气三千多万立方米

  杨凯表示,辉山乳业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已持续13年,通过上游现有的技术,企业真正参与奶牛饲养、海外养殖基地疾病防控防疫等方面。该全产业链模式在企业未来发展中还将继续坚持。

  乳企寒冬未过 调整产品结构将成常态

  从发布的财报中来看,伊利2015年上半年液体乳及乳制品制造业的营业收入287.5亿元,其中液体乳收入224.2亿元,约占78%,而其旗下的安慕希常温酸奶与每益添品牌销售额均大幅上升。

  据伊利方面透露,2015年上半年,该公司持续优化产品结构,重点产品正在快速成长与壮大,有效促进了公司整体业务健康持续发展。根据市场调研机构AC尼尔森数据显示,2015年6月,伊利液态奶的市场份额为29.6%,比去年同期提升2.3个百分点,继续居行业第一。

  另一家乳企巨头蒙牛也出现同样的趋势,蒙牛液态奶2015年上半年收入219.4亿元,旗下各子品牌液态奶出现一定程度下滑,而酸奶则实现高增长。无论是伊利还是蒙牛,可以看出来的是,乳企巨头们已经开始有意主动调整自身产品结构,力求更符合市场需求。

  业内人士表示,随着人们对养生愈发重视,酸奶的销量日渐走高,一二线城市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5%左右,而三四线城市更是高达35%左右。常规的白温奶由于逐渐失去市场,正在倒逼乳企进行产品结构转型。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则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消费市场对乳品营养需求的持续升级以及乳企对高利润的追逐。值得注意的是,酸奶是中国乳业近几年增长最为快速的品类,根据市场咨询公司英敏特最新关于酸奶的报告显示,2009至2014年,酸奶总市场销售量实现翻倍,增长了111%。

  今年上半年,伊利对外宣布拟投资6.5亿元,新建酸奶及乳酸菌饮料项目,预计项目建设期为22个月,燕塘也在上半年加大了酸奶新品的推出。业内预计,在未来5年内,中国酸奶零售市场将持续增长,2019年的销售量达到412.8万吨,销售额达605亿元人民币。酸奶将成为各大乳企必争之地。

  不过同时也需要注意,酸奶市场似乎正要走奶粉市场的老路,品牌越来越多,差异化越来越少,进口产品越来越多,国内产品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少。如何提高酸奶的各项指标,给客户耳目一新的感觉,将成为今后国内酸奶需要考虑的事情。

  奶业发展

  面临转型升级之痛  

  据了解,2014年全国100头以上奶牛规模达到了45%,机械化达到90%,分别比2008年提高了25%和35%,年产9吨以上的高产奶牛超过130万吨,养殖小、散、低的局面得到改变。全国有1.3万个奶牛专业合作社,乳品企业自建和奶源基地超过20%。

  虽然大环境有了较大改变,但在质量安全和生产水平上距离国外的先进奶业还有不小的差距。乳业专家宋亮认为,战胜这些困难和挑战,首先要把好质量关,同时加强行业自律,建立和谐奶业,企业应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引领行业发展,积极创建一流品牌,带动奶农共同致富。特别是当前卖奶难,希望乳品企业按照合同,保证收购,善待奶农,不再发生企业拒收鲜奶,奶农倒奶杀牛的事件。

  事实上,在乳企市场竞争格局重构的同时,乳企、奶农等链条中的参与者们也同样进行着利益的博弈。对于乳企、奶农这对利益体,宋亮建议形成利益风险共同体。

  宋亮称,养殖与加工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合作模式,将是实现农业与食品加工业利益有效分配的基础,从而推动种植、养殖、加工互补发展,一个包含种植、养殖、加工的全产业链良性运行的产业组织模式将极大提升中国农牧业的质量水平,极大降低生产、运行成本。

  同时,国内企业也应重视对国内奶源质量的提升。中国作为世界第三大乳品消费市场,如果国内奶源萎缩,未来中国乳企在国际市场的资源控制也不会稳定。“就目前市场来说,企业们应该加快推进低温产业的快速发展。长期来看,国内乳资源与国际乳资源存在分工趋势,这点从日本等国发展历史可以看清楚,为保护本国乳业发展,大力推进低温产业是势在必行,同时期望政府加快国内相关产业标准升级,推动乳资源尽快分工。”宋亮称。

  或许,在国内竞争惨烈的背景下,国际化不失为一条出路。国际化就是中国乳企直接采用国外纯天然的优质乳品,并在当地落地深加工,随后乳企即可在当地直接销售,也可以引入国内市场。

  据了解,伊利、蒙牛、光明企业率先带头,已经开始在大洋洲、欧洲、美洲布局奶源基地。

  据了解,今年以来光明食品海外业务的毛利率优于整个集团的平均毛利率,高出6个百分点以上。据内部人士罗列,今年3月份光明收购以色列食品企业特鲁瓦 Tnu-va77%股权完成交割;6月,签署全资收购西班牙食品分销商米盖尔MIQUEL公司100%股权;光明乳业围绕集团牧业资产重组、通过定向增发拟将特鲁瓦装入光明乳业;光明食品集团在德国与德意志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收购西班牙食品分销企业米盖尔等等。

  而蒙牛也在加快国际化的布局。2014年初,蒙牛就利用伙伴,特别在欧洲和美国的养殖业的伙伴,以及全球行业专家为牧场提供专业、系统的培训,希望向行业输送一批技术与管理并重的人才,提升牛奶的品质与产量。直到去年已经有100多名牧场主顺利毕业。

  此外,蒙牛还建设了国际化示范牧场,引进新西兰乳业公司把牧场的管理当作制造工厂的管理,进行质量的审核,对上游牧场按照制造业的体系来进行整个质量审核。

  而在资本运作与奶源资源的扩张中,蒙牛、伊利的举动也较为大手笔,去年伊利的大洋洲乳业基地已经揭牌。据业内人士透露,后续的资本扩张仍在布局中。而蒙牛也不甘落后,在今年旗下雅士利品牌收购外资乳品品牌多美滋后,据业内传,后半年还有大手笔。

  业内人士认为,更多的乳企应该走出国门向国外企业学习,只有加速转型升级才能增强竞争力。而中国乳企在国际上的历练或许有助于提升它们在整个乳品市场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