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07日 星期一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ERP系统中的“秘密”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 郭新燕 周斌 报道

  

  2015年6月的一天,北重集团自控设备厂负责生产管理的副厂长邸二飞打开ERP系统查看了供应站库房数据,累计结果显示:320万元。对于这样一个结果,邸厂长感到既满意又有些意外。因为一年前的那一幕还依然让他印象深刻。

  2014年7月,邸二飞在ERP系统中查看了一些数据。当他把这些数据加起来以后,多少有些吃惊:“居然有800多万元?”--这是生产科供应站库房各类物资的资金总额。“800多万可不是个小数字,得想办法解决解决。”邸厂长想着。

  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自控设备厂的全体干部员工相继完成了2014年的经营目标,实现了2015年的“首季红”、“双过半”,打了一场又一场艰苦的硬仗,生产了上百种几十万件零件,作为物资保障的生产科供应站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毛坯、油料、辅料、劳保用品……一年下来,库存非但没有增,没有平,而且把800多万元的库存一下子减少了500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库存就像蓄水池

  

  库存就像蓄水池,要想降下来,先得关好闸门,不能造成新的积压。

  薛峰,是生产科供应站经验最丰富的员工。从2007年起,她就在供应站工作,当时只是负责辅料库房和劳保用品的管理。那时的供应站还有3个人,每个人负责几种物资的领用、发放。

  说起供应站,薛峰掰着手指头,谈起来如数家珍:“这供应站虽然只是生产科下面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却管着千军万马的粮草呢。油料、胶类、漆类、辅料、劳保类、化工类、线材类、金属毛坯,和生产有关的8大类用品,都在这儿存着呢。”

  当从ERP系统中发现了的这个“秘密”后,曾经当过生产科科长的邸厂长直接找到了薛峰:“供应站的库存不小呀,厂里希望把它降下来,不知你愿不愿意接受这个挑战?”

  领导信任,自己又负责这一块儿工作,薛峰一口应承了下来。之后的几个月,随着企业的发展需要,另两个人安排到了其他岗位。偌大的供应站就只有她一个人了。她也从只管2种物资开始了8种物资的全面管理。

  “虽然管的东西多了,但我觉得对于供应站整体库存的下降也是一件好事。我一个人说了算了嘛。”薛峰笑着回忆道。

  但怎么把库存占用资金降下来,问题还是问题。

  “生产上要用的,一样儿都不能少。用不着的,不能再进了。”这是她最先想到的办法。

  作为军品分厂,生产用原料都由集团公司物资公司负责购进,然后再按工艺路线分发给相关单位。在梳理过程中薛峰发现,有一些工艺路线修改了,部分原材料已经不需要了。为了防止这部分原材料再次入库,薛峰就主动与物资公司联系,带着相关工艺与工作人员当面确认,确保物资公司不再进货。

  “物资公司进不进货,与你又没关系,这么积极干嘛?”笔者有些诧异。

  “还是主动点儿好,这么大个企业,这么多工艺修改。他们公司人员有限,万一有个疏忽怎么办?这库存就像是蓄水池,要想降下来,先得关好闸门,不能造成新的积压了。”

  薛峰倒是觉得这么做很正常。

  

  物品随用随领

  

  关好了闸门,水不再涨了,可是水位还是没下去。消化现有库存成了必由之路。

  自从2014年自控设备厂的所有生产车间全都脱离了手工账,使用ERP系统进行生产管理成了相关人员的“家常便饭”。通过ERP系统,薛峰很快就摸清了“家底”。

  供应站是“粮仓”,而拥有生产设备最多的604车间是它的“大客户”,消化库存,604车间的作用非同小可。怎么领,一次领多少,对于这个问题,车间负责设备管理的孙延斌最有发言权了。

  “过去一次领的量比较大,比如机床用的油料吧,以前一次也许领10桶。主要还是怕不够用,到时影响了生产进度。但这就有可能最后有6桶用不了,最终造成库存的积压。”

  为了用掉现有库存,还不影响生产,生产科和车间共同商议了一个“随用随领”的策略,由领用年计划表改为月计划表——物料领用也要精益。

  就因为“精益”这两个字,孙延斌足足忙了一个星期。在一线工人师傅的协助下,他将车间每台设备每月需要用的导轨油、液压油、冷却液分别进行了统计。每月生产前根据当月排产向供应站提交一张“领用计划表”。在这位曾被评为包头市劳模的老员工身上,无论从事什么岗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从未丢失。

  “不仅是油料,与生产相关的8类物资领用现在都细化到了月。领用前先落实库存情况,有了ERP,这也不是什么麻烦事了。有料我们就先使用库里的,过去有可能积压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物资,现在最多存放一个月的供应量。”一位管理人员告诉笔者。

  “那些用不了的油料返回库里下次不也一样能用吗?这么做能有多大的意义?”笔者有些疑惑。

  “那可不一样。积压一方面会占用资金,另一方面还有个保质期的问题。许多与生产相关的物资像油料、胶类等等,这些都是有保质期的,过了保质期的东西就只能扔掉了。如果用了,就会出现质量问题。这可是大事。”

  原来如此,看来还真非同小可。

  

  给库房“返利”

  

  炎炎夏日,601车间电缆班的10名员工在徐晓莉的带领下正挥汗如雨,一根根不同型号的电缆在快速生产着。

  供应站的8类物资里,占费用最大的就是线材类。

  “这几年电缆产出数量增加非常快,我04年刚进厂时班里每月大约生产10套电缆,1套30根左右。09年当班长时一个月是30套,最近这两年每个月至少四五十套。” 徐晓莉边干边向笔者介绍着班里的生产情况。

  “这么大的产量,你们是如何消化库存的?”

  “比如这周要生产两种型号的电缆,过去都配套齐了再开工,后来我们发现,电缆虽然型号不一样,但所用线材、辅料好多都是一样的,现在每种原材料一次只领一卷,用完了再领。不仅能降库存,而且库房也不用积压太多的原材料。今年我们还给库房返利呢。”谈到这儿,徐班长很是兴奋。

  “哦,这可奇怪了,怎么返?”笔者来了兴趣。

  “其实过去很多的‘固体废弃物’都是可以利用的,我们把热缩管的边角余料在加工电缆色标时进行了再利用。收集包装电缆插头的透明小塑料袋,返回库房,用于别的班组进行配套包装。生产长电缆最后剩下的短线材都用到了较短电缆的的制作上。电缆的捆扎由过去较贵的塑料套管换成了市场上十几块钱一捆的尼龙扎带。这几项粗算下来,一年能省十几万呢!”在徐晓莉看来,边角料也是财富。

  时至今日,邸二飞依然很忙,多品种生产管理错综复杂,但有了ERP,能轻松一些了;薛峰现在是物资计划员,供应站的库房依旧归她管理,借助于ERP,一个人实现了以前三个人才能完成的任务;孙延斌时时行走于车间各处,他不仅负责设备,还有现场、安全;徐晓莉“精明强干”的女汉子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从ERP系统中,他们发现了供应站库存的“秘密”,共同解决了它。在务实高效的管理体系面前,那些曾经的、现在的,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难题,终将得到一步步解决。ERP,这个承载着企业资源管理的庞大系统,还隐藏着许多的“秘密”,等待着人们去发现,去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