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卫星 经济学家周报副主编
齐鲁大地,孔孟之乡,孕育了一批博学多才、纯真质朴的经济学家。苏星、谷书堂、赵靖就是鲁籍经济学家的突出代表。
赵靖先生作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学贯中西的他六十年如一日在思想史学术领域辛勤耕耘,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还原历史,即使在病重时期仍不忘自己肩负的重任,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和甘于奉献的人格品质。
苏星同志在长期的教学、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的理论风格和治学特点。他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开阔的视野,创造性地进行研究,追求和坚持真理,独立思考;他善于发掘具有价值的新材料、提出新观点,在国内外理论界、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他才华出众,博学多识,既有文学历史的知识底蕴,又有经济科学的理论功底;他的道德文章广为人赞,充分体现了一个理论大家的风范。胡锦涛曾对苏星同志做出高度评价:“政治坚定,作风正派,为人宽厚,治学严谨。”
谷书堂在长达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著作丰富,理论建树颇多。
管益忻、迟福林、马建堂、韩俊、刘伟等是目前活跃于经济学界前沿的代表人物,对学问的追求非常执著。鲁籍经济学家以特有的人格魅力和对学术的不断探索,必将对中国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杰出人物介绍】
赵靖(1922—2008)于1941年由济南齐鲁中学毕业,保送进入燕京大学经济系;1945年大学毕业考入南开经济研究所研究生,1947年研究生毕业,并在南开大学任教;1948年到燕京大学任教,并开始系统学习、研究和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课程,建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担任教授、博导。赵靖最初他致力于财政学、经济学原理及政治经济学的教学研究,半个世纪以来则重在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建设和人才培养,历任学会副会长、会长、名誉会长。作为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他为学科和学会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他还担任中国民主同盟等工作,先后任北京市政协常委和全国政协委员。他论著等身,桃李遍天下,主要代表作《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合著)、《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讲话》、4卷本《中国经济思想通史》(任主编)、《中国经济思想通史续集》以及《赵靖文集》、《学术开拓的主要路标——赵靖文集》等。
苏星于1946年考入华北联合大学,194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1月至1959年4月,苏星同志在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先后担任校刊编辑,经济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教师、副主任、主任、副教授。1959年4月,苏星同志调任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编辑部副主任。1961年2月至1966年5月,任《红旗》杂志社经济组副组长、组长,其间,他对社会主义再生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星同志恢复《红旗》杂志社经济组组长职务;1979年12月任杂志社经济部主任;1982年8月任杂志社副总编辑;1987年8月开始主持《红旗》杂志社工作。1988年,苏星同志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兼《求是》杂志社总编辑。1989年10月,分管党校教学工作,兼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编委会主任,并担任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苏星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常委、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他还担任过中国城市住宅问题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国情研究会顾问,中国价格学会顾问,中国计划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等。苏星著述甚丰,主要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中国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文集》、《计划·市场·价格》、《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理论及其发展》、《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理论与实践》、《我国城市住宅问题》、《苏星选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研究》、《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外集》、《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中国经济体制转轨》、《苏星自选集》、《我的理论生涯》、《新中国经济史》等。
谷书堂于1946年考入南开大学经济学系,195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一直在南开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经历了多次历史磨难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被任命为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第一副所长并主持工作。1983年南开大学经济学院重建后任首任院长并兼任经济研究所所长,直至1994年、1995年先后辞去上述任职。1987—1991年曾任中国经济学团体联合会执行主席。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各个阶段中的作用及其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社会主义价格形成问题研究》、《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探讨》、《社会主义经济学通论》、《经济和谐论》、《中国市场经济的萌发与体制转换》、《社会主义经济学新论》等。
管益忻研究员曾担任原中央军委办公厅理论秘书、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务,长期致力于企业体制改革、企业经营运作、战略管理与企业文化研究,是活跃于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领域不多的著名学者之一。首次提出“信息工业化”理论和“客户经济理论”,指导制定有关区域战略规划和企业发展战略与管理。1980年,他参加了由于光远、冯兰瑞等发起召开的具有历史重大意义的“社会主义生产目讨论会”。1992年,他出任厉以宁、孟晓苏、李源潮、李克强四人合著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及厉以宁的《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特约编审。2010年,他和白卫星联合创办了《经济学家周报》,组织开展了若干有影响的学术活动。主要著作:《企业文化概论》、《活力源》、《一团火精神:王府井人之魂》、《论企业核心竞争力》、《营消:迈向客户经济的商业范式革命》等。
常修泽于1979年入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从事经济理论研究。1990年晋升为教授。曾任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常务副所长。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担任全国高校经济学学科专家评议组成员。1995年调入北京,任国家计委经济研究所常务副所长。1997年被南开大学评为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企业集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组长。主要学术著作:《资产重组:中国企业兼并研究》、《现代企业创新论——中国企业制度创新研究》、《产权交易理论与运作》、《中国企业产权界定》、《中国:“换体”的革命》等。
迟福林于1977年—1984年在国防大学政治部任宣传干事、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教员;1984年—1986年在中央党校理论部攻读硕士学位;1986年—1987年在中央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办公室工作;1988年—1993年任海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和海南省体制改革办公室的主要负责人;1991年至今,历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执行院长、院长。现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会长。2009年入选“影响新中国60年经济建设的100位经济学家”。
附:鲁籍经济学家名单(排名不分前后)
赵 靖(1922—2007)
苏 星(1926—2008)
谷书堂(1925—)
胡 钧(1928—)
刘方棫(1931—)
管益忻(1938—)
杨圣明(1939—)
常修泽(1945—)
逄锦聚(1947—)
李连仲(1949—)
迟福林(1951—)
王小鲁(1951—)
周立群(1952—)
臧旭恒(1953—)
陈宗胜(1954—)
王广谦(1955—)
刘 伟(1957—)
马建堂(1958—)
韩 俊(1963—)
祝宝良(1963—)
李海舰(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