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 专家视野

2015年08月30日 星期日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全球资本主义的历史起源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从大历史角度考察,我们可以将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全球资本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恰好与人类三次工业革命相吻合。

  ■向松祚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历史学者和经济学者认为18世纪(1700年)是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之起点。当然,现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完全可以追溯至14世纪勃然兴起的欧洲城邦国家威利斯、热那亚、佛罗伦萨、汉堡、阿姆斯特丹等等。然而,直到176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突飞猛进之后,资本主义经济才开始不断掀起发展高潮。经过200多年风云激荡的漫长演变,它逐渐成为占据支配地位的人类经济体系。

  从大历史角度考察,我们可以将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全球资本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恰好与人类三次工业革命相吻合。

  

  城邦国家、殖民掠夺、远洋贸易和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德国小说家和哲学家托马斯曼曾经说:“人类历史恰如一口古老的深井,它永远是那么深不可测”。的确,有关人类历史的任何事情,如果要追根溯源,那将永远是一个无底黑洞。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起源,就像那一口深不见底的古井,你可以永远思考和追溯下去,却可能永远也得不到一个完全清晰的结论。过去数百年来,所有伟大的社会学者和思想家,从亚当·斯密到卡尔·马克思,从马克斯.韦伯到熊彼特,理解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起源和内在规律,都是他们最高的学术使命和最大的学术挑战。

  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萌芽,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西欧城邦国家。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汉堡是城邦国家的佼佼者,资本主义经济的启蒙者,国际贸易、银行金融、公司制度、殖民扩张和民主政治的开拓者。

  17世纪的荷兰应该算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国家,或者说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和贸易资本主义国家。荷兰人缤纷多彩的金融创新,即使以今日眼光观察,同样令人叹为观止。第一家中央银行、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家股票交易所、第一家期货交易所、第一家国债市场、第一家票据交易所、第一张永久支付利息的公债……史无前例的金融创新和信用创造,助推阿姆斯特丹迅速崛起,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货币中心、信用中心、资金中心、结算中心、贸易中心,让资源极度匮乏的低地小国跃居成为世界上最富裕和最强大的国家,成为最早建立并完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国家。荷兰的飞黄腾达给我们提供了解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最佳袖珍样本,它尤其彰显了信用创造和金融创新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增长的极端重要性。

  荷兰阿姆斯特丹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切显著特征,乃至资本主义经济、金融、货币和信用制度的一切基本规律,表现得淋漓尽致。繁荣、疯狂、崩盘、衰退、萧条、复苏、再繁荣、再疯狂、再崩盘……1636年的郁金香狂热,是资本主义经济有史以来第一次著名的金融危机,它与后来英国人制造的南海泡沫、法国人制造的密西西比泡沫、美国人自食其果的华尔街崩盘一样名扬史册(最著名者当属1929年),是经济学者和历史学者探寻金融经济危机根源和机制的最佳案例,至今仍然吸引众多研究者的注意力。

  著名的1688年英国光荣革命,将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兴旺发达最后的政治障碍彻底扫除。光荣革命之后不久,英国国王的东床快婿兼荷兰总督入承帝国大统,继任英国国王,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廉三世。众多英雄豪杰跟随威廉三世进军英伦三岛,最重要者当属以犹太金融家为首的商业大亨,他们将荷兰阿姆斯特丹发家致富的金融秘密毫无保留地带到伦敦。游离于欧洲大陆之外的区区小岛,从此迈上征服世界五大洲、七大洋,创建日不落帝国的辉煌征程;区区小岛上的区区小城伦敦,从此迈上登顶世界政治、经济、货币、金融中心的巅峰旅途。多数经济学者至今依然没有高度重视金融创新对英帝国崛起的极端重要性,他们缺乏真正重要的金融战略思维。

  威廉三世入主英国王室仅仅10多年之后,伦敦就开始与阿姆斯特丹并驾齐驱,分庭抗礼。半个世纪不到,伦敦即取代阿姆斯特丹,开始执全球货币金融中心之牛耳。1694年英格兰银行创立,威廉三世和玛丽王后是最大股东,伦敦128位最著名商人入股。原本是以赚取利润为最高目的的私人银行,自成立之日起,却同时承担起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200多年历史里,它一直是地球上最著名的中央银行之一,是伦敦金融中心的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针。

  伦敦金融中心的另一个强大支柱则是迅猛发展的英国国债市场。1815年拿破仑滑铁卢战败,投资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家族抢占先机,大举做多英国国债的发家史,历来为投资家们所津津乐道。

  然而,英国国债市场对大英帝国雄霸世界的巨大贡献,才是真正令人惊叹的奇迹。美国建国之父、首任财长、绝顶天才汉密尔顿曾经写到:“1690年代开始,大英帝国创建了英格兰银行、税收体系和国债市场。18世纪,英国国债市场迅猛发展。国债市场之急速扩张,不仅没有削弱英国,反而创造出数之不尽的巨大利益。国债帮助大英帝国缔造了皇家海军,支持大英帝国赢得全球战争,协助大英帝国维持全球商业帝国。与此同时,国债市场极大地促进了本国经济发展。个人和企业以国债抵押融资,银行以国债为储备扩张信用,外国投资者将英国国债视为最佳投资产品。为了美国的繁荣富强,为了从根本上摆脱美国对英国和欧洲资金和资本市场的依赖,美国就必须迅速建立自己的国债市场和金融体系。”

  英国人充分借鉴阿姆斯特丹金融市场的宝贵经验并以最大程度发扬光大。伦敦首创永久持续存在、永久支付利息、不偿付本金的长期国债(所谓“金边债券”),多层次、多品种、高度流动性的债券市场是大英帝国海外军事扩张的融资渠道,是英国早期特许贸易公司的主要融资渠道,是政府公共工程的主要融资渠道。

  伦敦金融中心的第三大支柱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著名的巴林银行创立于1692年,为世界历史最悠久的投资银行之一,直到1997年因为衍生金融产品的非法交易而破产,才黯然退出历史舞台。金融创新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推动力。没有强大的金融和信用手段支持,工业革命的爆发就难以想象。正如熊彼特所精辟阐述的那样,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发达的核心前提之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与其他经济制度最本质的区别之一,就是企业家和创业者能够获得超过自身财富数十倍、数百倍乃至数千倍的资金和信用支持,能够放胆开创前所未有的大事业,能够放胆去从事伟大的冒险。金融和信用创新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活力之主要源泉,亦是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之主要根源。本书的基本主题之一,就是阐释货币、信用和金融制度如何左右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之运行。

  历史学家们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起始时间确定为1750年。它离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已经长达200年,离英格兰银行创立已经半个多世纪,离英国国债市场繁荣已经30多年,离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已经长达70多年。经过如此漫长时间的酝酿,终于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它所激荡和催生的英国经济体系,无论是技术创新、产业规模、贸易规模还是金融市场之深度和广度,还是政治制度之安排,都远超荷兰阿姆斯特丹,成为后世许多国家学习和模仿的典范,是经济学者和历史学者考虑资本主义运行规律的首要对象。亚当斯密1776年发表的《国富论》,是第一部试图全面系统探索资本主义运行规律的鸿篇巨制,为现代经济学的开山经典,他所讨论的首要案例自然是英国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生动现实。马克思1868年发表的《资本论》,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全面系统阐释资本主义的动态演化规律和终极命运,他所集中精力详细考证的主要案例亦是英国。恩格斯发表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则是自己身为资本主义企业主的现身说法。

  

  工业革命的爆发和全球资本主义发展第一阶段(1760—1840年)

  

  工业革命爆发的时间和爆发的原因,始终是学者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有一个众所公认的结论,那就是工业革命是人类第二个千年的最后500年中改变世界格局的最重要事件。

  关于工业革命的起点,学者们有多种说法。一说是1750年,一说是1780年。1780—1850年的70年是人类制造业发展的第一阶段,制造业被大规模地组织起来,被后世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根据许多历史学者的估计,1750年之时,英国在世界制造业中的份额很小。1750年,全球制造业的领军者是中国,占全球产出的1/3,其次是印度,占全球产出的1/4,欧洲国家里的领先者是俄国,占全球产出的5%,其次是法国。英国和爱尔兰的份额仅为1.9%,居世界第十位。直到1800年,英国在世界制造业生产中仅占4%的份额,是世界第四大制造业强国,位居中国、印度和俄国之后,然而到了1860年,英国则超过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产出国,占全球产出近20%的份额,美国位居第三位,占近15%的份额。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主要得益于亨茨曼发明“坩埚炼铁法“和瓦特发明蒸汽机。钢铁产量则成为衡量各国经济实力最重要的指标之一。1850年,全球共生产7万吨钢,其中英国占了70%,仅英国谢菲尔德市的钢产量就占了全球的50%。紧随亨茨曼之后,贝塞迈再次实现炼钢技术重大创新,发明“转炉炼钢技术”。该技术很快就传播到德国和美国,并得到进一步的改进。德国西门子马汀和美国安德鲁卡内基分别成为自己国家钢铁行业的领袖人物。到1900年,全球钢产量就达到2830万吨,是半个世纪之前的400倍,与此同时,钢的价格1860—1900年之间下降了86%。廉价钢材推动全球工业产出快速增长。1880—1900年,全球工业产出增长了67%,相比之下,1860—1880年全球工业产出增长42%,1830—1860年仅增长了22%。美国迅速跃居成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其产值占全球的24%,英国占18.5%,德国占13.2%。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仅仅维持了40年。

  历史学者们对工业革命的时期划分亦各自不同。一种时期划分是:1750—1850年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50—1950年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50—至今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另外一种划分则是,1780—1850年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又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1840—1890年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也称为运输革命,新的运输工具是标志性发明。1860—1930年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亦称为“科学革命”,廉价钢材是这个时期的主要产品;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和随后半导体的问世,引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也就是计算机革命;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新能源和互联网时代,则可以被称为第五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划分既不是那么绝对,也不是那么重要。我们需要着力探索的是工业革命背后所蕴含的的基本经济规律。

  英国出现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经济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从英伦三岛逐渐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几十年之后,美国、法国和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各邦国开始追赶上来。历史学者和经济学者至今依然在热烈讨论如下课题: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什么在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真正动力究竟是技术创新、是金融创新、还是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革新?是美洲白银输入英国和欧洲大陆的必然结果?还是少数企业家和创新者偶热灵机一动所创造的意想不到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制度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无论最终结论是什么,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和人类第一个成熟和完善的资本主义制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征包括:农业生产力的快速提升,人口迅速增长,国际贸易快速扩张,水力和蒸汽动力取代人力,成为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动力,煤炭和纺织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铁路和蒸汽机车(火车)彻底改变人类运输方式,科学和技术创新逐渐成为人类常态,银行信贷成为企业短期资金周转的主要源泉,工业家或企业家的政治地位日益提升,国家的经济政策逐渐转向鼓励工业增长和自由贸易,全球性贸易网络开始形成,世界市场不断扩展,跨国投资和资本流动日益频繁,伦敦成为第一个真正具有全球性意义的货币金融中心。

  工业革命的种子至少可以追溯至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新大陆的发现极大地刺激了海外冒险、远洋贸易、殖民扩张,时刻伴随着赤裸裸的抢劫和掠夺、凶残的战争和屠杀、肆无忌惮的欺诈和谎言、对其他民族文明遗产毫无吝惜的践踏和毁灭。远洋探险的起源则又要追溯至欧洲大陆的分崩离析、众多小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和相互厮杀、国内矛盾、利益冲突、宗教革命和宗教迫害。

  抛开这些令人极端厌恶和痛恨的原始罪恶不说,远洋探险和新大陆的发现确实为人类的真正全球化创造了条件,为真正的全球贸易网络和全球经济体系创造了条件。紧随新大陆发现之后,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许多欧洲国家持续不断地进行海外探险,早期主要是为了寻找黄金、白银、珠宝、香料、食糖等等欧洲急需却极度稀缺的产品。远洋探险和远洋贸易必然需要越来越先进的武装保护,它反过来刺激了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进步,刺激了贸易融资和银行业的发展,刺激了国内贸易、国际贸易和转口贸易的兴旺,尤其重要的是刺激了现代信用体系和金融制度的萌芽。先是意大利城邦国家,再是荷兰阿姆斯特丹,接着就是英国和伦敦。

  从掠夺金银矿产转向发展种植业,从种植产品贸易转向发展制造业,从依赖个人资金、皇室资助和无限责任公司转向有限责任公司、合伙制和债券股票市场,从黄金白银工匠店铺和镖局当铺到现代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乃是16世纪到18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主要标志。

  1609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外汇银行创立(The Amsterdam Exchange Bank),是历史上第一家中央银行,业务涵盖货币兑换、支票清算和资金划转。1656年,瑞典中央银行(the Swedish Riksbank)创立,首创部分储备银行制度。1694年,英格兰银行(the Bank of England)创立,并逐渐崛起成为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具势力的中央银行之一。它们是资本主义经济崛起初期的主要金融支柱。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正是各种异常复杂的因素和力量日积月累、不断发酵和相互积累的结果。政治上是商人利益集团快速崛起,与皇权分庭抗礼,终于导致1688年光荣革命和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君主立宪和代议制支付初见雏形。经济方面,私有产权和公民自由开始逐渐赢得法治保护,持续长达数百年、残酷无情的圈地运动,为大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准备了自由买卖的“劳动力商品”,马克思认为,自由买卖的劳动力商品乃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最特殊的商品,蕴涵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刻秘密。

  金融方面,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和捉襟见肘的财政税收,迫使国王政府和议会转向依靠国债市场和信用创新。国债市场、英格兰银行、商人银行、股票市场,很快成为伦敦金融市场的中流砥柱。地区性商业银行、银行本票、商业票据、远洋贸易保险等创新金融产品,则成为伦敦金融市场日新月异的重要补充。科技方面,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专注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人类科学进步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哲学家罗素将17世纪称为欧洲文明的科学时代。远洋探险和旷日持久的内外战争则是推动技术进步的核心动力,17-18世纪的科学技术进步首先来自造船、枪炮、冶炼和蒸汽动力。动力技术的创新尤其是蒸汽动力和火车的发明,成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标志。

  国内政治、国际战略、经济动力、金融创新、科技发明,共同为人类工业革命奠定坚实基础,金融、货币和信用基础,则显得尤为重要。

  依照今日标准,第一次工业革命似乎没有什么精彩。然而,万事开头难,真正的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正是起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兴起似乎可以画上完全的等号。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左右人类历史进程的《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的伟大成就亦给以毫无保留的称赞:“短短不到100年的时间里,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能量和财富,超过了人类以往一切世纪所创造的生产力和财富的总和!”

  根据经济学者和历史学者的估算。工业革命之前漫长的数千年里,人类经济增长的年均增速只有可怜的0.11%。依照这个速度,要经过漫长的630年时间,人类收入才能够翻一倍。工业革命之后,从1820年到1990年,短短170年时间里,英国人均收入增长10倍,德国增长15倍,美国增长18倍,日本增长25倍。当1978年邓小平决心开启改革开放,中国义无反顾地迈上全面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之后,短短34年时间里,以同期价格计算,中国人均收入增长60倍,GDP总量增长127倍,进出口增长132倍,即使以基期价格这算,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和GDP总量的增长速度,同样是人类经济历史上的真正奇迹。

  不仅如此,第一次工业革命为以后的人类经济发展确立了榜样和样板。斯密《国富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初期的产物,它预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将逐渐崛起,成为人类占据支配地位的经济制度,预示和倡导了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主要方向,包括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减少政府干预、放松政府管制、鼓励资本积累、鼓励技术创新、深化劳动分工和发展人力资本。所有这些,至今依然是各国经济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工业革命创造出人类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那就是以英镑为核心的金本位制。法律意义上的金本位制至少可以追溯到1815年。以英镑为核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今后百多年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历史方向。工业革命还开启了人类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浪潮,包括贸易、资金、人口流动和产业的国际分工。无论喜欢不喜欢,尽管经历了多次的倒退和反复,全球化却从此成为一个难以阻挡的历史潮流。当马克思和恩格斯撰写《共产党宣言》之时,他们就深刻洞察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从诞生之日起,就必然是一个全球性体系。

  当然,工业革命从来就不是那么一帆风顺和令人愉快的事情,史无前例的科技创造、喷薄而出的财富洪流,并没有惠及到所有人,甚至没有惠及到绝大多数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始作俑者(大英帝国)首先见证了工业革命无情、残忍、血腥、肮脏、非人性的狰狞面孔。凡是读过狄更斯《艰辛岁月》(Hard Times)、勃朗特《雪莉夫人》、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年)、马克思《资本论》、波拉尼《大转型》和其他数之不尽有关18-19世纪英国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著作的人,无不对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罪恶和残暴深感惊心动魄和扼腕长叹,无不激发起改革社会制度、谋求公平主义的最强烈愿望,无不对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满怀憧憬和期待。托马斯卡莱尔、爱默生、辜鸿铭等19世纪人文学者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金钱崇拜、人文沦丧极富洞察力和文采飞扬的尖锐批评,至今仍然时刻回荡在我们的脑海和心头。《资本论》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血淋淋残暴事实的深刻揭露,对资本主义剥削的尖锐批判,对工人阶级生存状况的深切同情,对帝国主义掠夺弱小民族的厉声谴责,曾经激励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献身革命。

  19世纪英国顶级经济学者李嘉图、穆勒等人特别强调分配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当然也是源自时代氛围的深刻影响。李嘉图所构思的长期均衡静态模型,某种程度上是对急剧动荡乃至充满血腥的工业革命时代的逃避和理想化,身为成功股票投资者、国会议员和社会活动家的李嘉图,不可能不对当时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思潮和现实社会运动视而不见和充耳不闻。从李嘉图到马歇尔的英国古典经济学者,致力构造以边际效应原理和完美市场竞争为逻辑基础的静态均衡经济体系。他们从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图像里,将混乱无序、残暴剥削、垄断讹诈、周期动荡、失业破产、贫富分化、收入不公、经济危机等各种弊端,完全抹掉。马克思《资本论》横空出世,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内在矛盾。

  经济学只是工业革命的思想产物之一。事实上,工业革命刺激了几乎所有现代社会思潮: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改良主义、社会民主运动、无政府主义、工会运动、福利社会思想和政策、就业保障、工厂立法、最低工资制度、工作时间限制、童工雇佣限制、自由放任和政府管制之分歧、亚当斯密自由贸易和李斯特国家保护主义或国家资本主义之争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金融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管理资本主义、金本位制、复本位制、银本位制。现代管理制度兴起、经济学和管理学逐渐成为人类显学。跨国公司、跨国资本流动、汇率波动和国际货币体系日益成为左右全球经济的核心力量。当然,还有帝国主义的武力扩张和对世界势力的血腥瓜分,持续不断的区域冲突和世界大战。

  简而言之,第一次工业革命波澜壮阔、曲折复杂、艰难困苦的演变历程,从很大程度上确立了现代人类经济生活的基本格调和主旋律。它所刺激和孕育的许多思想理念和制度安排,至今仍然支配着人类经济生活。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1840—1950年)

  

  1937年5月23日凌晨4点05分,98岁高龄的洛克菲勒因患sclerotic myocardits在位于纽约Ormond Beach的家中平静安详地去世。准确地说,洛克菲勒是寿终正寝。那还是人均寿命不足50岁的时代,寿高98岁是一个真正的奇迹。

  高寿只是这个伟大人物传奇一生的完美句号。洛克菲勒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在他去世两年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全球和平和经济增长被彻底终止长达十多年之久。他去世之前的半个世纪(1880—1930年),是人类经济历史上的狂飙时期,是各国经济增长突飞猛进的伟大时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黄金时期。洛克菲勒恰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真正化身之一。

  丹尼尔.冶金的名著《石油、金钱、权力》如此描述洛克菲勒:“美孚石油公司的伟大创建者是一位野心勃勃的年轻人,26岁的洛克菲勒。他总是给人一种望而生畏的印象。他又高又瘦,性情孤僻,寡言少语,是一个虔诚信奉清教徒信仰的苦行憎者。他的面庞有棱有角,下巴尖锐,深蓝色的眼睛冰冷锐利,貌似平静的表情掩盖着不屈不饶的钢铁般的意志,让每一个看到他的人深感不安。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觉得他能够看穿每一个人的心思。”

  “洛克菲勒是石油工业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有人坚信他是美国工业发展史和现代公司演变过程中同样具有最重要的地位。他具有非凡的管理和组织天才。他对石油工业和资本主义本身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身后留下的庞大慈善事业,无时无刻不让人们强烈感觉到他的存在。”

  哲学家罗素如此评价洛克菲勒:“在创造现代人类社会的诸多伟大人物里,有两个人真正是至高无上。他们分别是经济领域的洛克菲勒和政治领域的俾斯麦。自由主义者的高远梦想是通过个人竞争实现人类的普遍幸福。然而,洛克菲勒和俾斯麦却完全否决了自由主义者的基本信念,他们以垄断权力和公司社会取代个人自由竞争。至少我们可以说,他们开启了垄断权力和公司社会的现代潮流。”

  的确,洛克菲勒的毕生经历和波澜壮阔的创业历史,集中展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所有特征。他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重要产业之一(石油工业)的卓越先驱和最成功的垄断者。他是现代股份有限公司制度结构最重要的创新者,1882年首创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控股公司或托拉斯。他是最先将系统性和专业化科学研究引入产业领域,成为公司内部职能的第一位企业家。他是首先实现大规模纵向和横向产业整合的第一人。他是率先开拓大规模营销的第一人。他是首先将整个地球视作单一市场、全力开拓全球化营销网络的第一人。他是全面运用所有金融工具来为企业融资的第一人,从银行贷款、信托资金、股票债券,美孚石油公司全部尝试过。他是最先雇佣职业经理人并采取股票激励的第一人。他独自创办两所世界著名大学——芝加哥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他是探索职业化和专业化慈善事业的第一人,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慈善基金—洛克菲勒基金会,赞助的医疗、教育和科研事业数之不尽……人们还能够数出洛克菲勒的许多第一。毫不夸张地说,洛克菲勒的一生,为后世企业家树立了难以企及的完美榜样。他的财富规模同样达到史无前例和空前绝后的境界。1901年世纪之交之际,洛克菲勒的个人财富高达10亿美元。不要忘了,那时美国的GDP不过区区300亿美元。换句话说,洛克菲勒的个人财富相当美国GDP的3.34%。今天美国的GDP高达16.5万亿美元,如果谁要想在今天达到洛克菲勒当年曾经拥有的财富相对规模和势力,那么他必须至少拥有5511亿美元的财富!

  1882年,年仅43岁的洛克菲勒已经是美国乃至世界石油工业的绝对垄断者。美孚石油公司的规模达到骇人听闻的程度。它运输宾西法利亚、俄亥俄和印第安纳州所产原油的4/5,提炼全美国所产原油的3/4,拥有全美国一半以上的油罐车,经销国内所消费煤油的90%以上,承担全美国煤油出口的90%以上,供应铁路所需原油的90%以上,它经营的石油副产品包括年销售700多个品种的3亿多只蜡烛,它拥有78艘蒸汽轮船和19艘帆船。1911年7月,美国联邦法院依据《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强行将美孚石油公司解散为34家公司,它们最终又重新整合为著名的世界石油工业巨头,包括大名鼎鼎的埃克森、莫比尔、雪佛龙等等。埃克森长期位居世界最大市值公司榜首。多年来,埃克森石油的收入接近4000亿美元,超越沙特阿拉伯的国民生产总值,几乎相当于全球第20大经济体。

  无论洛克菲勒有多么伟大和强悍,他也只是美国产业狂飙时代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人物之一,能够与他相提并论和并驾齐驱的人物数不胜数。金融行业的JP摩根,钢铁行业的安德鲁卡内基,汽车行业的福特和斯隆,运输行业的范德比尔德,股票投机领域的古尔德……金融行业的JP摩根,几乎是独自一人将全球金融中心从伦敦决定性地转移到纽约,人们以如下语言来赞美摩根的惊人成就:“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摩根准则重整了新大陆!”从发行债券为美国迅猛狂热的铁路建设融资,到以兼并收购为手段整合多个行业,到身兼(与他的合伙人一起)数百家美国大公司执行董事,再到单枪匹马挽狂澜于既倒,拯救美国1907年金融危机,再到夜以继日从全球购买艺术平充实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摩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另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缩影和象征。目不暇接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造;飞速扩张的全国和全球性市场;华尔街债券和股票市场的迅速崛起;大公司(控股公司和托拉斯)主导和支配产业发展和全国经济;大规模兼并收购浪潮风起云涌;经理人资本主义兴起;“看得见的手”取代“看不见的手” ……所有这些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显著特征和杰出成就,都与摩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事情正是经过他一手策划所促成。

  如果说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始作俑者和无可置疑的领军者,那么,美国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辉煌卓越的领头羊。美国内战(1860—1865年)结束之后,美国竟然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奇迹般的经济增长,尽管周期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反复频繁发生。今天的经济史学者一致认为,19世纪中后期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长达数十年的经济增长,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创造的无数新兴产业,彻底改变人类经济和政治权力版图,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从欧洲、美国迅速扩展到整个西方世界和多个亚洲国家(以日本为首)。以欧洲和美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逐渐形成,开始全面支配全球经济格局。以研究经济增长荣获诺贝尔奖的阿瑟刘易斯教授曾经指出,19世纪后期数十年的经济增长,奠定了百多年来的世界秩序,至今也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第二次工业革命巅峰时期(1880—1910年),也就是20世纪即将来临之际,英国已经被美国和德国大大超越,下落为人类经济奥林比克宏达竞赛的第三名。从许多指标尤其是综合国力指标来看,从1890年开始,美国已经崛起成为全球经济和制造业的绝对冠军。1890年,美国工业产出已经占据全球工业产出的40%以上,比英国、德国、日本三国总和还要大。到1900年,美国GDP超过后面三位(英国、德国、法国)之总和。这样的绝对竞争优势,美国一直维持到21世纪。百多年前,当第一次工业革命刚刚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之时,美国还是一个人口不足300万的小小殖民地。百多年后,她居然跃居全球最强大的经济体,从此迈上全球超级霸权之路,引领人类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实在是令人惊叹的奇迹。有学者将美国的崛起称为“现代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事实,”美国自此成为人们研究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主要样本。

  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另一个杰出代表是德意志帝国。1971年,铁血宰相俾斯麦在巴黎著名的凡尔赛宫“镜厅”里宣布德意志帝国的成立。统一后的德意志帝国迅速跨上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快车道,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崛起成为欧洲最强大和最富裕的工业国家,足以与美国并驾齐驱。历史事实表明,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经济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德国的工业基础不断增强,许多领域执世界之牛耳,包括煤炭、钢铁、化工、汽车、电子、造船、机械制造等等。德国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创新能力令世人惊叹。德国科学技术界和企业成为全球制造业标准的主要创立者。许多德国顶级大学成为当时全球科学研究的重镇和新兴学科的开拓者。柏林大学、哥德堡大学、哥廷根大学、伯恩大学,都是当时全世界赫赫有名的高等学府。柏林大学的众多学科,皆属世界一流,哲学和人文学科举世知名,从费希特、黑格尔到……柏林大学对20世纪的物理学、化学、医学、生理学的开拓性贡献,罕有其匹。爱因斯坦、普朗克、海森伯、薛定谔等科学巨匠都曾经在柏林大学执教和从事研究工作。哥廷根大学的数学为当时世界首屈一指。

  不仅如此,德国的金融创新亦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以犹太家族为首的投资银行,是德国金融业的先驱者。著名的犹太金融家族华宝家族,等等,当今世界闻名的金融巨头诸如2008年倒闭诱发全球金融海啸的雷曼兄弟、叱咤全球金融无敌手的高盛集团,创始者皆源自德国犹太金融家族。华宝家族可能是对20世纪全球资本主义金融和信用制度影响最为深远的德国金融企业之一。

  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冠军,英国为什么会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洪流中,被远远抛在后面?我们可以提出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解释。先进者的劣势和后发者的优势;英国本土市场狭小,不足以支持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众多新型产业的发展;美国和欧洲大陆国家并不采纳斯密的自由贸易政策,他们信封李斯特的国家干预和保护主义思想,全面实施贸易保护措施,从而妨碍英国企业扩张;英国人趾高气昂地相信自由贸易政策最终祸害了自己;英国政府长期不愿意或压根儿没有想过要实施鼓励产业进步的国家产业政策(就像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那样);英国未能及时采取系统性和职业性的科学研究体制;英国人根深蒂固的自由主义观念妨碍企业的兼并整合,难以形成美国那样的庞大企业集团,以至于伟大的商业史学者钱德勒干脆将英国资本主义称为“个人资本主义”(personal capitalism);伦敦金融中心过度对外开放,以至于从伦敦金融市场筹集的大量资金没有投资到英国国内产业,反而投资到海外尤其是美国和亚洲;英国根深蒂固的贵族和阶级划分妨碍企业家和创新精神之发扬光大……相关的假说可以一直列下去,每一个假说都能够自圆其说,颇具解释能力。

  深入研究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我们就会发现,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有许多划时代的革命性突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呈现出许多新的重要特征:大公司和大企业;跨国公司和垄断资本;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成为寡头资本;全球性产业分工和产业整合;大市场和大规模营销;全球市场和全球营销;经理资本主义兴起,资本家和管理者、所有者和经营者分离;资本密集型产业模式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模式;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日益成为有组织和有计划的活动;企业成为组织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和规模效益递增成为企业家经营的首要原则(汽车、钢铁、造船、飞机、重化工、电子行业都是典型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收益递增行业);公众公司、公司股票和公司债券成为金融市场主流;人类经济社会演变成为真正的公司经济、公司社会乃至公司国家。20世纪初期的美国总统柯立芝有一句名言:“美国的事业就是企业!”(American Business is Business),简洁地描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根本性改造。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跨越100多年,从19世纪中期直到20世纪后期。当然,对于全球许多国家来说,他们仍然处于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或者说处于三次工业革命相互交织的时代。新的工业革命开辟出无数新兴产业,却并没有完全取代或毁灭之前的产业。今天的人类文明,正是人类三次工业革命共同塑造的文明。全球还有许许多多国家,至今还没有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

  对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而言,19世纪中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半个多世纪的发展(1865—1914年),尤其引人注目,那是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全盛时期,是人类第一个真正意义的全球化时代。数之不尽的科学和技术创新、经济和政治制度创新、金融和货币工具创新,生产和管理艺术创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额财富,极大地提高了无数人的生活水平,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进程和世界政治格局。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的主要技术和产业创新包括:铁路工业、无线通讯、电报电话、电力工业、电器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工业、重化工、重型设备制造业、造船工业、现代军事工业等等。经济制度的主要创新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制度、控股公司制度和自由贸易体系。金融制度的主要创新包括:现代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公司债券市场的兴旺发达和全球化、投资银行的崛起和全球化、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票据市场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初露峥嵘。管理制度的主要创新包括:科学管理革命的兴起,现代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体系逐渐完善,商学院教育体系遍及全球,职业经理人和管理资本主义勃兴。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已经成为占支配地位的人类经济制度,同时亦更加深刻地暴露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在的矛盾、冲突、危机、弊端和缺陷。改革还是改良?挽救还是消灭?针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矛盾和危机,各种理论、学说、主义、学派、政党,恰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帝国主义、修正主义、社会民主主义、费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凯恩斯主义、混和经济等等,可谓数之不尽。追根溯源,它们都是针对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而发,都是因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及其反复出现的危机和冲突而刺激。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动力、机制、逻辑、矛盾和命运,一直是全人类社会科学学者的首要任务。马克思的《资本论》、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波拉尼的《大转型》等等,都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那个时代的产物。

  19世纪后期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充分地展示了熊彼特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三大核心特征:企业家精神、创新和信用。科技和产业创新方面,钢铁、铁路、无线电、电报、电话、汽车、电力、重化工等众多新兴产业相继登场,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经济制度创新方面,股份有限公司的勃然兴起和股票市场的繁荣兴旺,大公司成为市场竞争的绝对主导力量。哈佛大学商学院著名的企业史专家阿尔弗雷德钱德勒的名著《看得见的手》,详尽阐释了公司制度和大企业的兴起对美国资本主义制度的极端重要性,那就是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资本主义的兴起。企业管理制度方面的创新则数之不尽,最重要者包括控股公司制度、事业部制度、相互持股制度、职业经理人的崛起、公司内部股权激励制度、公司内部研究制度、兼并收购等等。金融和信用制度方面的创新则更加神奇,投资银行、商业银行、证券交易、公司债券、信用评级等等日新月异,涌现出像JP摩根、杰伊库克等无数杰出的金融制度创新者。华尔街则迅速取代伦敦,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金融创新。19世纪后期美工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功,彻底改变了整个国家的文化,企业家成为国家的真正领袖,以至于20世纪初期美国总统柯立芝说:“美国的事业就是企业”。美国的崛起被许多历史学者成为“人类现代历史上的最大奇迹”。美国的崛起绝对是资本主义的胜利,是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和创新的胜利。

  美国、德国和英国是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早期,全球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之典型,是第一次全球化浪潮的核心推动力量。欧美中心国家及其海外殖民地,共同构成一个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成为全球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制度。

  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创造的众多产业,构成当今人类生活的物质基础。铁路与火车、公路与汽车、无线通讯、电力电子、航空航天、重型设备、重化工,等等,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它们今天仍然是各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主要动力。第三次工业革命正是基于对第二次工业革命各个产业的深度创新和改造。

  第三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1950—至今)

  第三次工业革命勃然兴起,前苏联、东欧和中国等许多计划经济国家,全面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快速转向市场经济。超过20亿的新劳动人口加入全球竞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开始形成,它囊括了几乎所有国家。资本主义+全球化,成为人类历史前进的主旋律。初级阶段的资本主义以欧洲为中心。第二阶段的资本主义以西方为中心。第三阶段的资本主义则囊括全球。全球资本主义的制度安排、内在动力和运行机制,与欧洲中心资本主义和西方中心资本主义非常不同。它是人类历史完全崭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信息科技革命,电脑和互联网的发明则是源泉。本书其他部分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和全球金融资本主义兴起之间的关系有详尽叙述,此处从略。

  (选自作者新著《新资本论》第13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