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痛苦的今天对中国有些什么警示?只要是市场,就必然会有波动,而波动就意味着风险,而在波动较大的国际市场中,只有不断提升本国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改善人民的生活,而不是一味地诉诸再分配和高福利政策或者沉迷于短暂的财富杠杆效应,才是一个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李伟 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
在过去的一个月,希腊债务危机经历了戏剧性的转变,从公投的否决到左派总理的迅速转向,救援协议牵动全球神经。2008年金融危机至今,希腊实际GDP下滑25%,失业率迅速攀升,财政紧缩,政治动荡。债务危机为何持续数年仍然找不到解决方案,缘于更深层次的希腊经济结构失衡,而只有经历艰难的结构调整,希腊才能真正走出困局。
经常项目赤字反映的是一国进口大于出口导致的贸易失衡,2001到2008年,希腊经常项目赤字迅速上升,尤其是2008年,经常项目贸易赤字占GDP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4.4%。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希腊持续的贸易失衡?貌似复杂的答案背后有着一个清晰的逻辑,那就是希腊在加入欧元区后不断下降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学中的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一国将出口其要素禀赋相对密集的商品,因为该国生产其要素禀赋相对密集的商品成本更低,从而更具国际竞争力,正如过去中国在生产劳动密集性商品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一样。而一国生产要素成本包括其所拥有的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在全球化的今天,资本和大多数自然资源都具有高度的跨境流动性,而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常常受到各种限制,属于自然资源的土地当然是不可流动的,因此一国的不可贸易生产要素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也就成了衡量一国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危机前,希腊劳动力工资成本迅速增长,从2001到2007年,希腊小时工资年均增长达到5.6%,大幅超过同时期德国年均0.9%的增长速度。工资水平上升本身并不会对经济造成负向影响,如果工资上涨是由劳动生产率的改善而驱动,工资上升就是经济增长的一个自然结果。但希腊的状况却恰恰相反,工资成本的上涨要快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导致希腊出口商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例如,从反映工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关系的指标单位产量劳动成本来看(单位产量劳动成本等于小时劳动工资除以小时产量,该指标上升意味着工资上升快于劳动生产率改善)。2001年,希腊单位产量劳动成本仅为德国单位产量劳动成本的4/5,而到2007年,希腊单位产量劳动成本超越德国,意味着希腊相对德国的竞争力在这6年间大幅下降。而从衡量国际竞争力的另一指标实际汇率水平(通过单位产量劳动成本调整)来评价,希腊自2001年开始实际汇率(经单位产量劳动成本调整)迅速升值,意味着希腊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成本相对他国上升,也反映了该国竞争力的下降。
在加入欧元区后的同一时期,希腊房地产价格也经历了火箭式的上升过程,房地产市场的景气,给希腊这样一个小国经济造成了重大的“荷兰病”式的后果。土地成本和劳动成本同时上涨抬高了希腊工商部门的成本,大幅降低了希腊实体经济部门的国际竞争力。从希腊与德国的房价对比来看,为什么希腊房价(经CPI调整)经历了过山车似的波动而德国房价却(经CPI调整)保持着稳中有降的态势?这与德国法律与经济政策有关。德国宪法明文规定“德国是一个高福利国家”,德国住房建筑法将住房定义为福利和公益,因此历届德国政府都将保障居民用房作为其主要目标之一,而炒作房地产价格更是被法律所禁止,法律规定如果地产商制定的价格高于房地产“合理价格”50%则将触犯刑法。严厉的管制使得德国房地产价格相对物价水平呈现稳重有降的态势,这有力地保证了德国实体经济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