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芳君
初次来到巴中市巴州区花溪乡新庙村,便被眼前农房与田园山色相互辉映的动人画面所吸引,那一座座青瓦白墙的二层楼房,沿着蜿蜒的村道而建,在至高点向下望去,错落有致的排列成一幅美丽新村新画卷。眼前的一切仿佛向人们诉说着这里“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脱贫蝶变之路。
巴山新居 住上好房子
如果说如今的新庙村是一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那么时间退回到两年前,这里的一切只能用两个字概括——贫困。
位于巴中市巴州区花溪乡的新庙村,曾经是典型的贫困村,全村危旧(土坯)房高达183户,贫困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28%。由于没有产业支撑,村里经济落后,发展缓慢,年轻人外出务工,剩下一村妇孺老幼。如何脱去“贫困”的帽子,是新庙村一直以来的“心头病”。
“土坯房数量多,大多年久失修。”是新庙村的当时的实况。2013年10月,省委书记王东明深入新庙村调研视察,作出了“连片推进新村建设、不落下一户一人”的重要指示。于是,变化在新庙村悄然发生。
2014年,以“巴山新居”建设为抓手,新庙村开启蝶变之路。深化农村产权改革、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以此来盘活农民的宅基地;采取“项目支撑、政府补助、农户自筹”模式,发挥建房群众的主体作用,新庙村组建了新居建设业主委员会,全面参与新居的规划建设全过程,新村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今年初,新庙村全新蝶变,不仅建成聚居规模144户的巴山新居聚居点1个,农村廉租房13户,还结合聚居点建设,新建乡村水泥路8公里、农村集中供水工程1处、污水处理池4个,新建村小、幼儿园各一所,同时配建卫生站、农家超市、警务室、图书室、文化院坝、村民议事室等,让村民能够基本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水平的公共服务。
如今行走在新庙村,青瓦白墙的农家二层小楼错落有致地镶嵌在山间,孩子们在崭新的操场上游戏,俨然一幅现代田园新画卷。“以前家里是土坯房,现在竟然住上了比城里还要安逸的小楼房,傍晚还能在村里跳跳舞健健身,现在的生活以前可是不敢想啊。”新庙村村民表示,“住上好房子”一直是他们心底的期盼,没想到这么快实现了愿望。
产业先行 过上好日子
“住上好房子”,还要“过上好日子”。新居建设带给村民们的幸福感能否持久,关键还在于脱贫致富上。新居围着产业建,产业围着新居转。只有探索一条产村相融的道路,才能真正带着百姓致富。在新庙村,“产业先行”的思想一开始便成为实践。
“我们先发展产业,带动大家致富后,才建设新居。”新庙村负责人告诉记者。据介绍,2012年起,花溪乡被规划为巴州区的金银花产业基地之一。新庙村地处秦巴山区,对于发展中药材产业而言拥有先天优势。于是,按照“政府扶持、市场引领、农民主体、企业带动、整村推进”的产业发展思路,巴州区引进了省级龙头企业四川塔基崧源农业公司,该公司在新庙村新建金银花标准园1200亩,发展金银花产业。同时,村里依托金银花产业基地平台,利用村里丰富的林地资源,引进成都亿生公司,新建苗木基地400亩,并建成景观园林180亩。
“村里有了产业,不少闲置的劳动力都被利用了起来。”新庙村负责人介绍。今年51岁的新庙村村民李敏,便是村里发展产业的直接受益者之一。
“我现在在金银花种植基地除草、施肥、采摘,平时还在村上进行清洁卫生工作,每月都有固定工资,经济条件比之前好多了。”作为村里的贫困户,李敏因女儿身患残疾,妻子体弱多病而无暇外出务工,家里每月领着低保,生活困难。让他没有想到的是,村里引进了金银花和苗木产业后,自己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稳定工作,有了稳定收入,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李敏一家的变化,只是新庙村产业先行,带动村民致富的冰山一角。据了解,该村组建起金银花种植协会、苗木种植合作社,培育“全民果社”等家庭农场2家,发展“药下鸡”“药下菜”种养大户12户,村内实现70%以上村民参与农业规模经营。2014年,新庙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9400元,一举从昔日的贫困村成为产村相融的示范村。
“村里的环境变好了,我们考虑把乡村旅游做起来,搞特色农业采摘体验,鼓励百姓自家办农家乐,让村里整体脱贫致富。”说起下一步的打算,新庙村负责人胸有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