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都文
他曾是亚洲“烟王”,如今是中国“橙王”。他不管做什么,都能做到极致。不抱怨,只做事,他被企业家奉为精神偶像。人生起起伏伏,他一直是传奇。
“神一样的存在”
褚时健,1927年腊月出生,“褚橙”创立者,原云南红塔集团董事长,曾被称为“亚洲烟王”。1958年被当成“右派”下放哀牢山一农场,后任新平县畜牧场、堵岭农场副场长,曼蚌糖厂、嘎洒糖厂厂长。1979年10月,任玉溪卷烟厂厂长。通过十几年时间将濒临倒闭的玉溪卷烟厂打造成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红塔集团,累计实现税利991亿元。1999年,因经济问题入狱。2002年因多种疾病保外就医。2002年,75岁从头开始创业,借钱在哀牢山承包荒山种橙。2012年,“褚橙”开始受到追捧,被称为“励志橙”。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镇,一个距市区不到5公里、约4万人口的小镇,看起来与中国大多数村镇并无二致。这里也被称为“云南第一村”,上世纪80年代,大营街镇利用其离红塔集团较近的地缘优势,依靠加工卷烟辅料如滤嘴棒、烟纸等,成为西南边陲集体致富的典型。
87岁的褚时健选择把晚年安顿在这里。
年岁已大,身体也不如从前,褚时健已很少见外人。但在镇上,不少人都知道这个名字,甚至多少能说出些和他的渊源。
每周,褚时健都会从大营街出发,坐上两三小时车,到百余公里以外的哀牢山新平县嘎洒镇,看看果树。腿脚不灵便,他已不能像十年前那样在果园到处转了,但还是会乘车巡一圈,再下来走上十几步。
在很多中国企业家眼中,褚时健是“神”一般的存在。他经历过“大跃进”、大饥荒和“文革”,后来创造了红塔集团的巅峰,也在晚年遭遇牢狱之灾、丧女之痛。
75岁时,从头开始创业,褚时健成了中国最出名的“果农”。外界称其为“橙王”———就如上世纪90年代,他被称为“烟王”一样。
拜访过褚时健的王石用巴顿将军的一句话来形容褚时健: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不是看这个人站在顶峰的时候,而是看这个人从顶峰跌落低谷之后的反弹力。王石说:“我有很多粉丝,但我是褚时健的粉丝。”
人生暮年,褚时健迎来又一个收获季节。他不习惯抱怨,也不常追忆过去,“过去的就过去了嘛”。他把历史甩在了身后,看到的始终是未来。他说,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看看果园的扩张计划能不能成。
供不应求的果子
今年,哀牢山上的“褚橙庄园”已修建完成。1958年,刚成家4年的褚时健被划为右派,下放到位于云南中部的哀牢山元江红光农场,1961年“摘帽”后,又留在新平县工作,直到1979年调到玉溪卷烟厂(红塔集团前身)才离开哀牢山。
2002年,保外就医的褚时健,选择回哀牢山承包荒山,种起了橙子。这一年,他75岁。
十年栽树,当年漫山红土如今已郁郁葱葱。
最新一季的“褚橙”,上市40天就卖光。由于去年5、6月份持续高温,“褚橙”比前年减产2300吨,市场供求吃紧,一些地方出现囤货甚至假冒“褚橙”。有些地方的“褚橙”价格甚至比出厂时“翻了一番还不止”。
“有些人买了不吃,存在家里,等价格涨高了再拿出来卖”,褚时健很无奈,“这个我们没有能力控制,市场说了算”。
但即便如此,他也曾努力试图将“褚橙”被炒高的价格“压下来一点,让想吃的人买得到”。
褚家召集经销商想办法,其中一个办法是限购,每人限买两箱,希望能制止“倒卖果子的人”,但这招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除了囤货,还有假货。起初,褚时健购入定制的设备,在每个橙子上打上一串数字用于防伪,但“别人很快又学会了,不起作用了”。
他认为,根本办法是增大供应量,“现在开始,我们种植量差不多提高了3倍,现在每年生产1万吨,3年左右产量陆续达到5万吨左右,我想市场就缓和一点了。”
“褚橙”难求,就如上世纪90年代,玉溪卷烟厂的烟一样。
最初,褚时健没有想到种出来的橙子会这样火。
“我怕搞出来的果子要托亲人朋友帮忙销售,所以就想,在现有条件下,一定要做到全国最好”。种橙遇到不少具体问题,他坦言“吃了不少亏”,但一年把问题解决一些,一年年积累,“最终还是达到了”。
如今“褚橙”大受欢迎,褚时健仍然觉得要解决的问题不少,“有些人说吃下来口腔的感觉,有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在还说不清楚,但我们的技术管理很规范,努力做看看”。
“吃得舒服”,是褚时健对种出来的橙子最基本的要求,因此他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土地和气候的规律。
回忆起当年为什么要种橙,褚时健说动机很简单,一是解决晚年生活的经济需要,二是找事做。“只要活着,就要干事”,这是褚时健对自己的概括。
现在,种橙的事业越做越大。原来2000多亩的冰糖橙果园,现在变成了5000多亩,接着还在漠沙镇扩展3000亩种植沃柑,下一步打算在曲靖马龙县种苹果。
“北方所有的苹果都赶不上云南这个高原上的苹果,种在海拔2000米左右,出来味道特别好”。种苹果已列入褚时健的五年规划中,“我们准备种1万亩左右,用5年时间搞到五六万亩”。
企业家崇拜的偶像
2012年,“褚橙”首次大规模进入北京市场。那时,在北京坐出租车,都会看到咧着嘴笑的褚时健的形象,广告语是“人生总有起落,精神终可传承”。
在很多中国企业家心中,褚时健是个传奇。1979年10月,褚时健走出哀牢山,51岁时接手玉溪卷烟厂。他用了17年,将名不见经传的烟厂打造成亚洲第一、世界第五的红塔集团,累计税利991亿。
然而,70岁那年,褚时健却因经济问题被判无期徒刑,长女褚映群在隔离审查期间自杀身亡。古稀之年,遭遇牢狱之灾、丧女之痛,褚时健走下神坛,却没有被击垮。
2002年,褚时健保外就医后,默默回到哀牢山上种橙子,远离尘嚣。
2014年11月,《褚时健 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一书出版,褚时健为该书作的序不讳言,“出一本写我的书,并非我的需要。一个人活到这个岁数,经历过这么多事情,对于述说已经没有了兴趣。”
过了85岁,他感到体力明显下降,“不想见太多的人,精神不够,应付不来”。但有些“谈得来”的朋友,比如万科董事长王石到访,他会提前到村口等待。
王石2003年第一次拜访褚时健时,还没多少人关注这位昔日“烟王”。
到了哀牢山,王石看到褚时健戴顶破草帽,穿着圆领旧衫,正和一个修水泵的人就60块还是80块讨价还价。王石写道,“他一年创造300亿元税利的时候,万科的经营规模才30亿元。我们去年才缴了300亿元的税,而褚厂长在二十年前就达到这个数字了。”拜访归来,王石写了《哀牢山下冰糖橙》一文,外界注意到这位曾经辉煌的老人。
此后,王石又数次拜访他,“每次都是带着崇敬的心情来取经”。
如今,十多年过去,“褚橙”再一次证明了褚时健的成功,“褚橙”也被称为“励志橙”。据出版社介绍,褚时健传记《褚时健 影响企业家的企业家》上市一个月已售出9万册,其中近2万册是由企业订购。
“褚橙”走红后,联想的柳传志也种起了猕猴桃和蓝莓。柳传志曾向褚时健“取经”,褚时健建议“种水果,品质要依托自然条件,按照自然条件管理”。现在“柳桃”、“潘苹果”等大佬农产品都已上市,褚时健却不担心市场竞争,“我从做烟的时候就没怕过。你魔高一尺,我道高一丈。你在不断提高,我也在提高”。
还有更多创业者、崇拜者慕名而来,甚至还有一些试图自杀的人来寻求开解。褚时健说,“中国现在急于求成的事太多了,太浮躁。像那个说要自杀的人,我跟他说,你只看到我现在好过,没看到我这个来之不易,(遇到)多少困难,你还没到我那个程度呢”。
被问到有没有怕过什么事时,褚时健回答,“不管大事小事,在别人看起来困难很多,我自己觉得这些困难,只要你去做,都能解决掉”。不抱怨,只做事,这就是褚时健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