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着白大褂,略显黝黑的脸庞,整天不是在试验田里就是在实验室里……在山东临沂市局(公司)烟叶生产技术中心沂水试验站,笔者近距离接触了3位女试验员——李兰芬、徐蕊、张伟娜。她们虽然年轻,但是在这个岗位上默默坚守,这里有她们的青春梦想。“我们试验站里的女职工都很能吃苦,当一名女试验员的确很不容易。”听说要采访试验站里的女试验员,沂水试验站副站长刘莉深有感触地说。
认准的事情就要干好
“现在是烟蚜茧蜂保种的关键时期,我们周末也顾不得休息。”快人快语的刘莉打开了话匣子。在她的带领下,笔者来到烟蚜茧蜂的繁殖棚。在一间间繁殖棚里,密密麻麻地摆放着许多小花盆,每一个小花盆里都栽着一株烟叶,叶片上布满了蚜虫。在刘莉的指引下,笔者看到一群几乎要用放大镜才能看到的烟蚜茧蜂正在辛勤地忙碌着,它们将幼虫寄生在烟蚜的体内,待幼虫破卵而出时,烟蚜就被“消灭于无声”。在烟田里散放烟蚜茧蜂,能有效控制蚜虫对烟叶造成的危害,减少烟田杀虫剂的使用量。“烟蚜茧蜂简直是给烟叶生产病虫害防治带来了一次‘绿色革命’。”刘莉说。
2014年,山东烟区全面推广烟蚜茧蜂生物防治技术,临沂烟区烟蚜茧蜂的繁殖与保种的试验工作就由沂水试验站承担。
“刚接到任务时,我们都懵了。由于我们对烟蚜茧蜂接触较少,要大规模进行养殖,困难非常大。”李兰芬对当初的困境仍然记忆犹新。面对困难,这些女试验员都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儿,认准的事情就要干好!
刚开始的几天,她们愁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走着坐着心里想的都是如何养好烟蚜茧蜂。在温室大棚里,她们天天观察蚜虫的长势,关注烟蚜茧蜂的生长条件,确定适宜的温湿度。“我们简直把蚜虫和烟蚜茧蜂当成了宝贝一样精心呵护着,我女儿也没有过这样的待遇呢!”刘莉诙谐地说。
烟蚜茧蜂对生活环境的要求比较高,为了达到它的要求,她们安装了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很好地将温度和湿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2月份,温室大棚里早晚温度比较低,为了保护僵蚜,试验员每天晚上得起来好几次查看棚内的温度,生怕冻坏了僵蚜而前功尽弃。到了5月下旬,白天大棚内的温度会升高到35℃,她们就赶紧拿水管往棚顶和棚内洒水降温。
在一步一步的探索中,她们逐渐摸清了养殖烟蚜茧蜂的关键步骤和技术措施,从接蚜到接蜂,再到如何放蜂,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技术方案,为北方烟区成功繁殖烟蚜茧蜂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2014年,沂水试验站共培育僵蚜以及成蜂数量约4800万头,全市推广面积近2万亩,超计划完成了目标。
零差错是最基本的要求
沂水试验站有试验田约300亩,试验员们喜欢把这些试验田称为她们的“一亩三分地”。这其中饱含着她们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也体现了她们对试验工作高度的责任感。
今年,该实验站承担着各级科技试验项目44项,数据调查、影像资料拍摄、化验检测等工作量非常大,试验员们普遍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尽管如此,她们依然没有放低对自己的要求,工作中不敢有丝毫懈怠。
3月初,漂浮育苗基质对比试验正在试验站里进行着。“小张,你记录好,现在育苗池的温度为20℃。”徐蕊一边量着温度一边跟张伟娜说。这个试验共设计了4个不同的试验处理办法,由专人进行管理,每天按时记录育苗池的温度和育苗棚内的湿度。同时,还要适时遮阳、通风、施肥,并做好详细的试验记录,各种操作流程都要留有影像资料。
今年,该试验站承担《山东省烤烟新品种试验示范》和《山东省烤烟新品种筛选试验》两个科技项目,共有11个新品种需要育苗。针对育苗品种多、标准高的特点,她们进行了明确分工。其中两人负责对育苗大棚进行划片分割,保证每个品种都有充足的育苗面积,两人负责分发种子和插标志牌,每育完一个品种,就插一个标志牌,充分保证了品种的准确性。
“试验是通过小面积的试种,了解品种的生态适宜性、抗病性、经济效益和内外观质量,所以,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尤为重要,一丁点儿马虎都会带来大麻烦,零差错是我们最基本的要求。”刘莉说。
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今年,根据省局(公司)要求,烟蚜茧蜂防治蚜虫的推广面积要达到全省植烟面积的30%以上,临沂5.5万亩,日照0.8万亩,潍坊3.6万亩,沂水试验站要为这三个烟区提供烟蚜茧蜂的种源。由于推广面积大,试验站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烟蚜茧蜂的保种扩繁。
从2014年11月份开始,该试验站进行盆栽育苗,养殖蚜虫。试验员天天蹲在大棚里,一株烟苗一株烟苗地接种蚜虫,从几十头到上千头,从一盆烟苗到整个大棚,经过十多天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蚜虫繁殖的任务。
在接种烟蚜茧蜂期间,她们要把烟蚜茧蜂从人工气候室的养蜂笼内吸出来,慢慢放到带有蚜虫的烟株上,让它们自由寄生。这是一项技术活儿,而且时间紧、任务重。她们划分了片区,一人承担20个繁殖棚的种源。每天早上7点,她们准时到达温室大棚,一直到下午6点,除去吃饭时间,她们全都在棚内吸蜂、放蜂……最终仅用3天就完成了任务,保证了烟蚜茧蜂扩繁的顺利进行。
“目前,烟蚜茧蜂生长繁殖速度正常,我们正准备等外界温度上升后,慢慢将其放到温室大棚内的繁蜂室中,给其他地方提供充足的种源。同时,为了减轻繁蜂的工作量,减少成本,我们尝试使用小麦、油菜等作物当寄主,繁殖蚜虫,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刘莉对当前工作胸有成竹地说。
当笔者问她们苦不苦的时候,张伟娜笑着说:“苦是苦点儿,但我们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这微笑的背后隐藏了太多不为人知的艰辛。
徐蕊的家乡在烟台,由于过年期间是烟蚜茧蜂保种的关键时期,她都不能回家和父母团聚,年迈的父母只好千里迢迢来看望自己的宝贝女儿;刘莉每天早出晚归,女儿的生活和学习她都顾不上……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4年,在全市自主创新项目评选中,该试验站所承担的试验项目中取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各有1项。同时,有3篇科技论文在《中国烟草科学》等国家级期刊公开发表,有5项专利获得授权。
阳春三月,花红柳绿。行走在蜿蜒的山路上,小草已冒出绿色的嫩芽儿,热情地装扮着沂蒙山。笔者眼前又浮现出那四位可爱的女试验员,她们如同这无名的小草,在试验田里,默默地追逐着青春的梦想。
(侯丕峰 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