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24日 星期二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马桶盖事件戳中中国制造痛点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450亿市场难以撬动

  提要:

  1月25日,财经作家吴晓波的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引发舆论对于马桶盖的关注。文章背后,是国人对中国制造恨铁不成钢式的担忧。很多人忍不住问:中国制造到底怎么了?然而,在国内的智能马桶盖生产商眼里,这个问题却有着另外一种解释:正是对待厕所、屁股的观念,决定了智能马桶盖生产在不同国家的命运,简单地说,是“屁股”决定了大脑。除此之外,被马桶盖戳中痛点的中国制造要想走向世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瞪羚谷,僻处西安南城,位于科技人才聚集的西安高新区,占地1100亩。在园区的中西部,下午5点,铁闸门开启,缓缓驶出一辆满载货物的中巴车,其中大部分货物,是运往物流中心西安集散地的,从那里发往全国。

  从敞开的包装箱一角不难发现货物的秘密,一句显眼的广告语写着:便后用水洗,舒服在心里。“看,卖马桶盖的!”这时,过来两个装备齐全的骑行者,其中一个男子说。

  “厂子占地5000平方米,是2009年10月搬过来的。以前厂址也在不远处,已经办了十几年了。”看守大门的门卫李师傅说。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产品在行业内却有很大的知名度:它生产的智能马桶盖,差不多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

  如果不是这个市场太小,每年的销售量只有30万台,它或许就成功了!十三年前,这家企业的老板马悦,义无反顾地把关注点放到了人的屁股上。

  

  撬不动的450亿元隐形市场

  

  在中国,厕所只是一个五谷轮回的场所,气味上“臭”,视觉上看上去很肮脏,“这可能是5年或者10年都无法解决的观念问题。”

  现如今,根据记者查询到的日本内阁府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日本每年卖出的智能马桶盖大概为400万台,这个数字等同于每年卖出的家庭热水器的数量。

  其中,1992年,智能马桶盖在日本的普及率只有14%,到了2000年已突破40%,至2010年达到了71.3%。目前日本市场的家庭普及率已超过80%,甚至在公共场所和大小宾馆,洁身器也都成了标准配置。

  马悦和他的员工去考察过,看看日本为啥能把马桶盖这样“粗俗”的东西卖得风生水起?结果他被彻底打败了。“日本有很浓厚的厕所文化。日本人信奉的神道教中有大量神灵,其中重要的一位是‘厕神’。一些地方民俗认为厕神主生育,是位美丽的女神,如果女性把自家厕所打扫得干干净净,生出的小孩会清秀、漂亮。”马悦说。

  记者了解到的另外的一个版本是:出生21天的小孩被抱去附近3家邻居串门,还要到每家的厕所里去造访一番,放上一枚5元硬币,都是求孩子健康成长。

  而在中国,厕所只是一个五谷轮回的场所,气味上它是“臭”的代名词,视觉上它看上去就很肮脏。“这可能是5年或者10年都无法解决的观念问题,”马悦说,“但是我有信心。”

  让马悦充满信心的可能不仅仅是理想,而是这个市场下蕴藏的巨额财富。如果按照日本的规模来计算,马桶盖的数量等同于热水器的数量,那就意味着,中国每年能卖出3000万台马桶盖,按照平均每台1500元计算,那就有450亿元的市场。

  当然,除了厕所文化观念的差异,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电子产品的优异品质和良好的印象。“他们的产品质量确实很好。战后,日本采取的基本国策是贸易立国,通过加工贸易出口的方式拉动经济。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又确立了电子立国的战略。所以,日本的电器制造业做得较好,一度打遍世界无敌手。”复旦大学教授、日本问题专家冯炜说。

  目前,去日本购电子产品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普遍认可。冯炜说,现在去日本购物,电饭煲、空气净化器、美容仪、电动牙刷等都成为了热销品,而就在今年春节,中国游客为日本零售、旅游业大概派发了价值百亿元的“红包”。

  但是,由于中国存在庞大的低收入人群,整体消费水平被拉低。于是,很多国外的日常用品在国内反而成了奢侈品,极大地满足了出国游购买“奢侈品”的受众心理。正是这些产品,成为中高收入人群出国抢购的主要对象——马桶盖,躺着中枪了。

  

  为什么不买中国制造?

  

  说起中国消费者赴日抢购马桶盖这个现象,董明珠毫不讳言地指出,“这其实是为我们过去的不诚信埋单。”

  很多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工厂”的代名词,廉价、质量参差不齐的形象深入人心。格力集团总裁董明珠以亲身经历介绍说,自己在中东卖了八年空调,其间卖过的产品几乎没有维修过。即便当地人也承认他们的产品质量好,但销售商还是劝董明珠说,不要打“中国制造”的牌子,因为它意味着低质低价。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董明珠提交的几份议案中其中有一项非常受关注。她提出,国家应对家用电器规定使用年限,尽可能地规避用电安全隐患。比如空调,如果国家规定十年使用年限,那十年之内这个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都由企业承担,这就把消费者和企业之间的职责划清。

  在董明珠看来,这项议案背后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可以倒逼企业升级技术,推动国家进入变频时代,促进节能降耗,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说起中国消费者赴日抢购马桶盖,董明珠毫不讳言地指出,“这其实是为我们过去的不诚信埋单。”此外,她还举例说,中国消费者为什么愿意到国外买电饭锅,那是因为国内有些产品质量不过关,因为我们有些企业急功近利,只管把东西卖出去就行了,没有很好的技术支撑它。

  而从日本带回国的东西,意味着它就是按照日本标准制造的,质量就得到了保证。“别看中国游客从日本背回的很多东西都印着‘中国制造’的字样,它们不等同于中国货。因为,很多日本产品确实在中国加工,但他们定量返销。就比如我从日本带回的折伞,它是日本专利,中国制造,仅在日本销售。”冯炜说,在标准的选择上,中国游客并不是别人想象的那么傻。

  据记者了解,除了杭州代工点外,一些大品牌的马桶盖也在广东中山、佛山等地进行代工、贴牌,同时,国内的卫浴龙头企业也自主生产智能马桶。“目前从智能马桶的技术上来说,中国的企业并不输给国际品牌。但是在品牌认知度上确实有明显差距。”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卫浴分会执行会长王建业坦言。

  当然,也有人提到日本的马桶盖卖得比中国便宜30%左右,所以要到日本去扫货。这一说法遭到了马悦的否认:“日本的马桶盖产品和安装、售后是分开的,各是各的钱,不像国内,所有的东西都包了”。3月14日,一个日本品牌的智能马桶盖销售人员也向华商报记者证实,它们的马桶盖都是在中国代工的,“价格上比在日本买还要便宜些。”一位销售人员举例说,“一款2900元的智能马桶盖,还有一款2400多的智能马桶盖,在日本都要卖到3000多元。”

  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说,中国游客不相信中国的马桶盖比日本强,都是中国之前一直走山寨道路导致的。

  

  国产品牌真的很差吗?

  

  抢马桶盖不能说明中国制造差,中国企业一方面不必妄自菲薄,一方面应“苦练内功”,最终用户会用货币重新投票。

  在谈到中国制造的问题时,一个挥之不去的阴霾是:中国制造真的很差吗?

  3月11日下午,马悦破例让记者参观了他的实验室,以及产品流水线。首先是实验室。在琳琅满目的样品架上,映入眼帘的是几十种国内外企业生产的马桶盖,由两名工程师负责进行过水测试。

  “行业内没有争议的是,国产马桶盖更适合中国环境。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两个方面的指标,一是中国的马桶盖都是做了电路绝缘保护的,电子板上刷了一层绝缘体,即使水龙头对着它冲也没事,而日本的产品都没有,因为他们的卫生间都是干湿分离的。另外一个是,日本国内的电源都是110伏的,它的线路不适合中国。”马悦指着不同品牌的马桶盖,激动地走来走去。

  记者调查发现,许多消费者从日本买回来的马桶盖,用不了多久会发生冲洗孔堵塞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日本的自来水都是没有杂质的(可直接饮用),而中国的自来水中含杂质较多。

  但不可否认的是,日本产品在细节的制作工艺上,具有中国企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中国科技部党组书记王志刚表示,抢马桶盖不能说明中国制造差,中国企业一方面不必妄自菲薄,一方面应在功能、材料、工艺、创意、价格等各个细节上“苦练内功”,最终,用户会用货币重新投票。 .  (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