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3万元处罚
能止住虚假广告吗?
■ 于文军
上海市工商局近日披露,因构成虚假广告,佳洁士双效炫白牙膏被处罚603万元,这也是我国目前针对虚假违法广告的最大罚单。
虚假广告对消费者的侵害不言而喻,达到了睁眼说瞎话、“吹牛不上税”的程度,老百姓深恶痛疾,只是苦于自己不是权威专业人士,取证难,取证成本高,难以揭穿其骗人把戏,只能寄希望于工商等执法部门。如果工商等执法部门迟迟不“亮剑”,打击虚假广告就只能成为“水中月”“镜中花”,永远都不能四脚落地。因而,此次上海工商部门对佳洁士双效炫白牙膏处罚603万元,为广大消费者伸张了正义,吐出了心中长期积压的“闷气”。
不过,对于佳洁士牙膏的厂商来讲,603万元的“最大罚单”相比其丰厚的利润,恐怕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不伤元气,能否罚到疼痛难忘的程度,能否对所有企业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有待于观察。需要提及的是:此次处罚只涉及涉事企业,而没有触及到虚假广告的代言人和虚假广告的播出平台。消法规定:名人明星所代言的商业广告如涉及虚假宣传,将与商家一起承担连带责任。播出虚假广告的平台,对虚假广告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难辞其咎,也应承担连带责任。工商执法部门应当补上这一课,在依法治国的语境下,谁都没有特殊的“豁免权”。要通过严肃执法,让代言广告的明星和播出平台明白:代言广告的钱不是那么好拿的,要承担法律的风险。
解小微融资困境
应宜先“难”后“贵”
■ 丁振辉
融资贵和融资难有相关性,也有差异性,应该分别对待。融资难是机制性问题,需要通盘考虑、全局解决;融资贵主要是市场问题,应更多考虑使用市场化的手段。
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一直是困扰小微企业发展的一大症结,在今年两会上,这一问题再度引起代表委员热议。
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不仅中国独有,也是世界难题。这种问题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小微企业自身发展还面临诸多困难,小微企业效率低下和生命周期过短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急剧提高;其次是小微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鸿沟依然存在,因此缺乏有效的信用评级手段;最后,商业银行小微信贷的成本问题难以解决:在长期信贷实践和风险文化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形成了一套针对法人企业信贷的评级方法和风险评价体系,但是将这套方法移植到小微企业上来不仅水土不服,还面临成本和收益错配的问题,因此,部分商业银行纷纷引入信贷工厂或者专业支行的模式试图降低小微信贷的经营成本,但是对大多数商业银行而言这些技术手段还处于磨合阶段,还难以显著降低小微信贷的成本。
实际上,融资贵和融资难有相关性,也有差异性,应该分别对待。融资难主要是因为小微企业自身客观原因以及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融资贵主要是因为商业银行小微业务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融资难是机制性问题,需要通盘考虑、全局解决,例如加强信用体制建设和诚信教育;融资贵主要是市场问题,应该考虑使用市场化的手段。在全国性的征信系统和金融基础设施尚未完备的情况下,首先解决融资难的问题,让商业银行从小微金融中有利可图;其次解决融资贵的问题,通过引入竞争,加快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创新来解决。
目前,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主要集中在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较难,而融资贵主要集中在小微企业从除了商业银行之外的资本市场获得贷款较贵,商业银行所发放的小微企业贷款利率与民间融资相比仍有很强的竞争力,基本上浮不超过基准利率的30%。江浙一带民间融资利率普遍在一分以上,短期过桥融资利率甚至会超过三分,从银行系统得不到贷款的小微企业在面临资金周转问题时往往不得不求助于民间借贷市场。目前,人民银行虽然已经放开了贷款利率管制,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自主性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制约。
下一步,政府可以进一步放开对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隐性约束,赋予商业银行更多的自主定价权,商业银行应该依据高风险高收益的原则自主确定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合理调节信贷资金的配置问题。同时,相关部门应重新调整小微企业信贷的资产风险权重和准备金比例,通过市场化的措施合理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信贷的支持力度,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和小微信贷保险等措施降低商业银行的小微信贷风险,提高商业银行小微金融的收益率水平,使得商业银行敢贷、愿贷。
央企合并传闻不断
企业应尽早澄清
■ 安宁
3月17日,一则“国家已开始研究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合并计划”的新闻惊扰了市场。受此消息影响,中国铁建早盘高开后直线拉升,一度冲击涨停。
“买还是不买呢?”股吧里不少投资者都发出了疑问,因为在中国南车与中国北车宣布重组合并后,类似大型央企合并传闻不断传出,各类传闻已扰乱了投资者的判断。对此,笔者认为,相关部门应尽早出面澄清,以防引起股价不必要的骚动。
近两个月内,市场中关于大型央企合并的传闻不断。“不信谣,不造谣!”这是网络时代网民应遵守的一个基本规则,但是,谣言没有止于智者,资本市场中的很多传闻让人分辨不清。
2月12日,市场传闻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合并、中国移动和广电网合并。当日下午,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都在第一时间对于整合重组的传闻进行了回应,中国联通甚至有表态“闻所未闻,不予评论”。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司确认“该消息不实,目前没有电信体制改革的计划”。
2月18日,有关“中国考虑合并大型国有石油公司”的消息传播于坊间。消息称,中国正考虑在大型国有石油公司间进行大规模的合并交易,寻求创建可与埃克森美孚等公司叫板的新的国家龙头企业,在油价处于低位之际提高效益。节后首个交易日,中国石化、中国石油跳空高开,盘中一度双双涨逾4%。不过,中国石化新闻发言人吕大鹏2月2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达,经常会有一些虚假消息充斥整个互联网。这些不实消息严重影响了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甚至造成个别股票的价格大幅波动,给投资者带来损失。面对不断出现的网络谣言,包括投资者等在内的市场参与者,如何才能做到心不动,确实是个难题。
笔者认为,“谣言止于智者”可能只是一种理想,谣言出现时,监管部门、上市公司应尽快出面澄清和回击,减小谣言对市场的冲击,并且加大对谣言的查处。防止出现谣言惑众的现象,还必须进一步规范信息的传播秩序,规范舆论环境,高悬法律利剑,严惩不法网络造谣者。这样才能还资本市场一片净土,有利于股价稳定。
令人感到欣喜的是,日前中国铁建和中国中铁双双发布澄清公告,否认将进行合并。
民族奶业
仍未走出“三鹿阴影”
■ 高鸿宾
中国奶业这几年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2009年三鹿奶粉事件对中国的乳制品行业造成了全面、系统的破坏,影响了国人对中国奶业的信心。在治理三鹿奶粉事件过程中,政府一定要痛下决心,以壮士断腕的手段,彻底整顿中国奶业,让公众放心,让消费者满意。我也相信中国奶业在经历了三鹿奶粉事件阵痛之后,一定会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实践证明,经过我们这些年的努力,中国的奶业、乳制品行业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提高,不断地发展。到目前为止,我们奶牛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三鹿奶粉事件之前的数量,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已经达到了40%以上,奶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都在不断提高。
但我们还是低估了三鹿事件对消费者消费信心、对中国奶业消费信心的冲击,这两年中国大陆消费者在欧美甚至香港抢购婴儿奶粉就是证明。当时有个段子,说如果从香港带奶粉到大陆犯的是什么罪?叫走私罪,如果从大陆带奶粉到香港犯的什么罪?叫贩毒罪。就是说三鹿奶粉事件让大家产生了中国奶粉会损害婴幼儿身心健康的印象。当时我记得普查的规模,凡是认为自己喝过三鹿奶粉的,全部进行免费普查,排查的数量超过30万人。我原来以为三鹿奶粉事件对奶业的影响会持续一段时间,但是没想到会这么广泛、这么深远。
过去有些农产品安全事件曾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也很快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婴幼儿奶粉不是。尽管我们经过很艰苦的努力,也还没有完全消除这种影响。改变消费者对中国婴幼儿奶粉的消极认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希望中国奶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安全水平和质量水平。我们现在迫切需要创建世界一流的企业,创建国家民族的品牌,这不仅是奶业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抢购国外奶粉,不能埋怨消费者,中国要拿得出让老百姓相信,有很高信任度的奶粉。谁家不珍惜自己孩子的生命健康呢?我相信中国的奶粉,但是我相信不等于公众相信。
怎么让公众充分信任我们的奶粉?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的企业一飞冲天,需要我们企业彻底改革,洗心革面。从根本上做到保证安全,提高质量。大家关心奶粉,第一是安全,第二是质量,现在我们大多数行业经过整顿,都可以做到安全。但是质量方面还要迎头赶上,比如旗帜创造的奶业生产一体化模式,种植、养殖、加工、集约化、一体化,饲草的种植和养殖场紧密相连,养殖场又和加工厂紧密相连,完全是零距离,提高了产品质量。中国奶业要转型升级、达到高端水平,就需要有几个领军企业。做高质量的民族品牌不仅有利于企业提高自身水平,也将对整个乳业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对重振国人对中国奶粉的信心,改变中国品牌的形象,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是农业部原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