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3月19日 星期四 国内统一刊号:CN51—0098     中国•企业家日报

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将出台
业内吁打破P2P平台刚性兑付

来源:企业家日报 作者:

  今年以来,里外贷、红岭创投等P2P平台接连出事,近日传闻陆金所身陷2.5亿坏账,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再度引起业界关注。有业内人士指出防止P2P跑路必须要打破刚性兑付,并且呼吁监管措施尽快落地,专家认为在P2P资金托管方面,银行更为安全。

  

  周小川:

  互联网金融监管新政策正在起草

  

  目前,P2P行业仍处于“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监管机构”的“三无”状态,制度和监管存在缺失。行业对监管的呼声日渐高涨,央行和银监会对于P2P行业监管规则的研究也在加速推进,互联网金融野蛮生长的局势有望得到有效控制,业界称今年将成“互联网监管元年”。

  今年年初,中国银监会新设普惠金融部,P2P行业将受其监管,但互联网金融监管细则尚未出台。对此,3月12日,周小川透露,一项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新政策正在起草讨论中,将会很快出台,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政策,也会根据发展情况逐步制定。

  互联网金融体量大、业态多,如何监管也是一个大难题。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认为,互联网金融有网络支付、股权众筹、P2P等不同的业态,监管方法和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贺强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应该摒弃“一刀切”的思路,实行分级监管。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以及风险承受能力也应当作为监管幅度调整的重要参考,进而避免过于从风险控制角度追求“抓大放小”,忽视了从行业发展角度“扶优限劣”的作用。

  监管措施一旦出台,必将对行业带来很大影响。宜信宜人贷总经理方以涵此前对中新网金融频道表示,监管会促使不规范的公司被淘汰,促使行业朝着阳光与透明的方向发展,或导致一些公司主动关门或倒闭。在这种情况下,风险控制和获取客户的能力,尤其是风险控制能力是公司能否存活下去的关键。

  

  兜底成P2P行业潜规则

  业内人士:须打破刚性兑付

  

  尽管陆金所称“目前未有用户受到任何投资损失”,但陆金所是否会兜底,也引发市场猜测。

  兜底几乎成为行业惯例。今年2月初,红岭创投在确认安徽一家公司7000万借款出现问题之后,决定将先行垫付投资者本息;今年1月,佳兆业再陷“违约门”,其下属两家子公司或将无法履行担保责任,与之相关的搜易贷则公告称,将受让该借款人的全额未偿付本息。但是,贷帮网CEO尹飞去年11月“揭竿而起”,在贷帮网曝出1280万元坏账之后,尹飞坚持不兜底,成为P2P业内首家拒绝垫付的平台,投资人则指责尹飞打破了“游戏规则”。

  对于网贷平台兜底行为,业内各执一词。e云贷CEO任涛认为,防范P2P跑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打破刚性兑付,将P2P平台作为信息中介平台。而翼龙贷董事长王思聪则表示,承诺兜底是一种自律,投资人无法考证借款人的真实,某些平台本意就是圈钱跑路,兜底模式是得到市场和投资人认可的。

  对此,中国小额信贷联盟理事长杜晓山在接受中新网金融频道采访时表示,P2P平台不刚性兑付并不意味着欺诈,如果P2P平台在具备足够的透明度和风险控制能力的基础上,打破刚性兑付是合理的。另外,杜晓山提醒投资者本身要有风险意识和抗风险能力。

  P2P行业寻求资金托管

  银行比第三方支付平台更安全

  

  除了“去担保”,资金托管也是P2P行业的焦点问题。为了提高抗风险能力以及吸引投资者,P2P平台竞相寻找外部资金托管。统计显示,目前已有超1000家网贷平台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开展了资金托管合作。

  但是,由于商业银行的增信功能和政策监管背景,目前不少平台舍弃第三方支付,投奔银行。市场人士分析,当前在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以及信贷规模的制约下,银行也正从托管业务等中间业务收入中寻找增长点,与P2P平台的需求形成对接。然而由于担心P2P平台出现问题会导致自身信誉受损,银行会选择相对安全的平台合作。近日,宜信与中信银行、你我贷和融道网与招商银行、积木盒子和人人贷与民生银行等在资金托管方面展开合作。

  杜晓山对中新网金融频道表示,银行或其他第三方平台大致从两个方面对P2P资金进行监管,一是如发现异常资金流入流出,有义务或责任通知有关方面,会保证客户的权益和资金安全;此外一旦P2P公司因为资金链断裂或者别的原因倒闭、跑路,也能防止客户的钱流入网贷公司的账户里。他认为,如无制约,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安全性也不能得到保障,不如银行保险。如果把投资人的资金放在银行,交由银行监督管理,将促使中国P2P行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P2P平台存放在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所有资金,统一存放在以支付公司的名义开具的银行账户中。第三方支付内部账户之间的资金转移,在银行系统里并不体现,即便支付公司挪用,银行也无法有效甄别。也有不少人士质疑第三方支付涉足财富管理和P2P同业这种“既做裁判又做运动员”的行为,认为相对于第三方支付,银行更适合做P2P资金托管。 (张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