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凤 文/图
朱鹮何许鸟也?它是世界上最濒危、珍贵的鸟类之一。因羽毛靓丽、体态优美、性情温驯,被人们称为“吉祥鸟”。
任万枝何许人也?他是一位70多岁的农民,是陕西省洋县看护朱鹮的“村民代表”。因偶然与朱鹮结缘,便一直走在保护朱鹮艰辛而又快乐的道路上,并影响、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朱鹮。
传递“红鹤”情报
20世纪60年代,朱鹮在神州大地上一度失去踪影、濒临灭绝。美丽的“吉祥鸟”就这样消失了吗?
1978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荫增等研究人员组成了“中国朱鹮专题考察队”,在全国范围内寻找朱鹮。1981年4月,考察队来到洋县,动员村民提供朱鹮线索。
洋县农民说,这种鸟在当地被称为“红鹤”。在农民的带领下,考察队去了金家河。刚到河边,他们就听到头顶上传来奇特的鸣叫声。抬头望去,只见日思夜想的“红鹤”正从头顶上空缓缓飞过,考察队员兴奋得跳了起来!
更让人惊喜的是,在洋县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考察人员发现了一个朱鹮家庭。
姚家沟树木葱茏,在山沟的半山腰生长着10多棵粗大的青树。就在其中一棵树上,考察人员看到一对朱鹮带着3只嗷嗷待哺的小朱鹮伏在鸟巢里,情景温馨可爱。
2只成鸟,3只雏鸟,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家庭。朱鹮没有灭绝,它们还生活在中华大地上!
朱鹮依然存在的消息,让当地村民越来越关注“红鹤”的信息。洋县溢水镇刘庄村的余家沟,隐藏在深山之中,环境幽静,人口稀少,是鸟类繁衍生息的好地方。那里一直生活着20多种鸟类。本文的主人公任万枝就是那里的村民。
一天,任万枝在劳作间隙休息时,被房后松林里2只体态秀美、行动大气的飞鸟深深吸引。任万枝此前听说,朱鹮的形象特点是长喙、凤冠、赤颊,双腿、翅膀内侧呈红色,颈部披有下垂着的长长羽毛。他看到,这种鸟几乎完全符合朱鹮特征,于是,他立刻飞跑下山,向野生动物保护站奔去……
任万枝向相关部门报告了“红鹤”情况,他判断,这2只飞鸟,很有可能正是国家正在寻找的“宝贝”朱鹮!
日夜执行艰巨任务
考察人员来到村民任万枝家里,但闻鸣叫声从房后的大树上传来,细细打量,树上果然有一个朱鹮巢穴,里面有2只成鸟。经野生动物保护站确认,在任万枝家屋后筑巢的2只“红鹤”就是朱鹮!加上大店村姚家沟发现的朱鹮家庭,此次发现的朱鹮种群数量一共是7只。
保护站领导交给任万枝一个艰巨任务:一定要看护好这2只珍贵的朱鹮,并帮助这对朱鹮在此生育繁衍!领导的要求让任万枝感到不知所措,那时,他还不知道该如何完成这个任务。因为朱鹮天性敏感胆小,受到任何干扰和惊吓,它们都会弃巢而去,不再回来。不过,任万枝仍然用爱与耐心,去试着完成守护朱鹮的任务。
转眼间,到了孵化小朱鹮的时刻。为了让3只小朱鹮顺利破壳而出,任万枝几乎24小时看护。不分白天黑夜,不顾蚊虫叮咬,连续28天,任万枝坚守在巢树下保护着尚未与他见面的小小朱鹮。
小朱鹮出壳后,因为担心冬眠刚醒、正饥饿觅食的蛇会伤害到幼小的朱鹮,任万枝又坚持了38天,直到小朱鹮拍打着翅膀飞上了蓝天。
保护朱鹮成为习惯
在保护朱鹮的过程中,任万枝不仅不怕辛苦、坚守鸟巢,更开动脑筋、以身作则,使保护朱鹮成为他及当地村民的一种习惯。刘庄村渐渐成为“朱鹮村”,任万枝和那里的村民,渐渐成为“护鹮人”。
为了彻底防止蛇类袭击朱鹮,任万枝发明了一种“武器”——“刀片架”,即把刮胡子的刀片夹在木板中,绑在朱鹮营巢的大树干上,蛇一上去就会被锋利的刀片刮伤,再也不敢上树。
为了充实朱鹮食物,每次下田干活,任万枝都不忘捉些泥鳅、小鱼、小虾回来,抛撒在朱鹮觅食的水田里,方便朱鹮啄食。
为了防止化肥污染水源,带来药害,任万枝带头不使用化肥。在他的影响下,村民纷纷效仿,放弃了化肥、农药的使用。
事实上,刘庄村的村民,现在已经习惯了凡事为朱鹮着想。不仅主动保护朱鹮巢穴,不让生人随便靠近,还普遍不养狗,怕惊扰朱鹮。即使赶上婚丧嫁娶这样的大事,村民也不燃放爆竹,害怕吓到朱鹮……
在这里,朱鹮成了人们的好朋友、好伙伴:人们下田插秧苗,朱鹮就在不远处觅食泥鳅和黄鳝;人们种地时,朱鹮就在翻过的泥土里啄食小虫子。人与朱鹮其乐融融。
每当朱鹮栖身在村民房屋上,或者站在村民门前的大树上,远远看去,真是好一幅人鸟同乐田园画图!
与朱鹮难舍彼此
30多年来,任万枝一直尽心保护着村子周围的朱鹮,没有间断。他的儿子任文明也积极支持父亲工作,现在也成为一名专业的朱鹮保护工作者。他们用望远镜、照相机、录音机,留下一页页笔记、一张张照片、一盒盒磁带,忠实地记录着朱鹮在“民间”的生活史。
任万枝说,每天早上5点多钟,朱鹮就开始鸣叫,可勤快了。任万枝的老母亲最喜欢倚在门框上,眯着眼听朱鹮唱歌。至今,在任万枝家门前的这棵松树上,朱鹮已经繁衍出15窝小朱鹮,成活的有25只。
今年春天,刘荫增再次来到洋县。他紧紧握着任万枝的手说:“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曾经,朱鹮保护区所在的刘庄,一条山谷里才有2个巢,现在已经是47个了!今年,这里成活的幼鸟有86只,成活率达80%以上!随后,刘荫增又与任万枝一起放飞了10对经过野化训练的朱鹮……
最让任万枝感到自豪的是,他看管的朱鹮走出了国门,并得到国际友人的喜爱。
1985年10月,应日本请求,朱鹮“华华”首次跨出国门,在日本佐渡朱鹮饲养中心安家落户,首开国际联姻先河。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向日本赠送了一对朱鹮“友友”和“洋洋”。2000年10月,朱镕基总理再次向日本送去朱鹮“美美”。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又向日本提供两只朱鹮 “华阳”和“溢水”。2008年10月17日,胡锦涛主席向韩国赠送一对朱鹮“龙亭”和“洋州”。朱鹮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每年都有大批国外专家、学者来朱鹮栖息地考察访问,促进了世界各国与我国的文化交流。
2011年5月23日,国家林业局、省政府等在洋县举办朱鹮保护30周年国际研讨会,又有10对人工繁育的朱鹮被放归自然。
目前,我国已建立朱鹮野外种群2处,人工繁育基地6处,朱鹮种群数量增长到1617只。加上我国赠给日本和韩国的朱鹮繁育数量,现在全世界已达到1800多只。
2014年12月,任万枝作为洋县朱鹮看护繁育的代表,在中央电视台的《人与社会》节目中亮相,受到社会关注。任万枝很少有机会走出大山,甚至很少到县城。而这一次,他因为与朱鹮的缘分,来到首都北京,向人们讲述朱鹮的故事。
“朱鹮是国家的宝贝,应该爱护它。”这是任万枝常说的话。“现在,朱鹮已经离不开我们了,我也离不开朱鹮了。只要我还能在山上多走一天,我就要坚持做下去。看着朱鹮的数量越来越多,种群越来越大,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